天下没有远方——文成公主的“历史三调”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神秘的青藏高原,远离城市喧嚣,除了湛蓝妖冶的天空,还有一个穿越千年的印记。
神秘的青藏高原,远离城市喧嚣,除了湛蓝妖冶的天空,还有一个穿越千年的印记。无论是进藏沿途的日月山、青海湖,还是在西藏的大小寺庙,都可见到她的印记。她就是文成公主。在《文成公主》实景剧里,两句歌词颇具代表性,一句是开场的“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一句则是最后一幕的“人间都是故乡,相爱就是天堂”。两句词似乎把故事的悲欢离合诉说得颇为浪漫唯美。然而,这一曲华美史诗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历史,真如后代所传那般美满团圆吗?当年的汉藏和亲究竟缘何,文成公主的到来给唐朝、吐蕃和她本人,带来了什么?
柯文在专著《历史三调》中说道,认识历史有三个途径:重塑历史,经历和神话。亲身经历我们很难获知,修史的士大夫们对于当事人的经历已经做了历史的再造,但由于晦涩繁杂,人们更愿意相信流传久远的神话,这些故事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幻想。因此,“经历”层面我们暂且不表,本文旨在根据现存“重塑”性的官方史料,探求“神话”背后的史实。
关于和亲的传说
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即吐蕃王朝的国王)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为民族团结、汉藏友好,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诏令护送文成公主入蕃,并携带大量陪嫁品。松赞干布在逻些(今拉萨)迎娶文成公主后,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布达拉宫。
和亲后,大唐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珍宝、饰物、食物、锦缎、书籍、种子等陪嫁物,给藏地带来了先进文明,帮助西藏快速发展。松赞干布也十分倾慕中原文化,在藏地大兴汉风,与文成公主恩爱有加、和睦融融。
这便是关于和亲的传说,为了给这个故事增加神秘感和祥和色彩,还有很多衍生的传说。譬如,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向大唐请婚,唐太宗为考验婚使智慧,出了六道题,也就是俗称的“六试婚使”。最有名的一道题就是从300名蒙面女子中辨认公主,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最后的桥段就和这个颇为相似。又譬如,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思念家乡,便拿出唐太宗给的日月宝镜。据说她看到了久违的家乡长安美景,泪如泉涌,她的眼泪汇成了倒淌河。忽然间,公主想起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便毅然决然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现今的青海湖,落地摔碎的镜片就变成了现今的日月山。
但是抛开这些唯美的神话故事,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
和亲背后的政治博弈
唐贞观年间,当时的亚欧大陆同时崛起了三大王朝:唐朝、吐蕃和大食。公元634年(唐贞观8年),松赞干布铲除旧贵族,统一青藏高原,迁都拉萨建立吐蕃王朝,而当时大唐已经横扫漠北,成为所谓“天可汗”。两大新兴王朝同时崛起,又在河陇和西域两处相接壤,激烈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考虑到彼此还不了解,634年,松赞干布开始遣使请婚,希望能和平共处。可是唐太宗除了厚待使者,并没有其他表示,而在此期间,唐朝军队正讨伐两国缓冲中心吐谷浑,并扶持该地亲唐势力。
眼看唐朝并不理睬,还占领了自己垂涎已久的地域,松赞干布终于憋不住了。628年,松赞干布发兵席卷吐谷浑、党项、白兰诸地,之后二十万大军兵临松州(今四川松潘)城下,距成都仅200多公里。唐朝边境的部落酋长纷纷倒戈叛变,唐本土阔州、诺州的刺史举州投降。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个时候唐朝西南边防面临严峻挑战,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严词拒绝了魏徵苟和的建议,怒斥“既然尔翻脸在前,休怪我动武在后”,“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胜败很快分出,“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在唐朝主力还没赶到的时候,唐朝先锋牛进达来了一次夜袭,以不到一万的兵力击溃了松赞干布二十万大军。史称“松州之战”。
《步辇图》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者
松赞干布在了解到唐朝的实力后,终于又回到了“和亲的谈判桌”上。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提出和亲。史载:“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打不过就服软,这是人之常情,而唐朝也了解到吐蕃的力量不是一般的“夷狄”可比,周围还有高句丽和西突厥等强敌,能怀柔弃战自然也好。于是,唐太宗答应让宗室女文成公主出使和亲。此时是公元641年,也就是文成公主远嫁之年。古代和亲,中原王朝很少有皇帝愿意把亲生女儿嫁出去的,往往都是旁族外支中选几个,给个封号就是公主。文成公主自然也不是太宗骨肉,据说是江夏王李道宗所生,主要依据是当时护送的时候太宗点名让他去,父女一场,似乎也合乎情理。
和亲后的“王后”生活
关于和亲后,文成公主远嫁西域,她的婚后生活如何,说法不一,但基本上都认为不是很幸福。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后的几年,松赞干布忙于作战,他与文成公主仅一起生活了3年,没有子女。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9年后去世,而文成公主还活了31年,也就是守了31年的活寡,其中的辛酸和难言苦衷可想而知。
前文说到,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但翻开史书对一下时间,公元631年,松赞干布正式迁都拉萨,动工建造布达拉宫,9年后才提出和亲,这种说法很难让人信服。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布达拉宫是为尺尊公主(尼泊尔公主,松赞干布的另一个妃子)而建,证据是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的时间比文成公主早,但其时也已经到了公元634年。由此看来,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松赞干布单纯为女人建造宫殿的说法并不可信,至于文成公主所起的作用,就更没有历史依据了。
布达拉宫
当然,不管怎么说,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最有力的证据是,在她去世后,很多藏人认为她是藏传佛教里的绿度母菩萨(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雕像被供在寺院中广受尊敬。
后世影响
和亲到底给唐朝和吐蕃带来了什么?传统说法是文成公主给吐蕃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亲保证了唐蕃间的和平友谊。但是认真看一下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是吐蕃生产力提升问题。虽然文成公主的确从中原带去了很多工匠和技术,对促进西域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但不能过高估其价值。事实上,即使没有和亲,吐蕃也能从中亚、南亚等地引入工匠和先进的技术。而且和亲之后,吐蕃虽然从唐朝得到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又从中亚、南亚等地学到了一些工艺技巧,但是吐蕃在晚唐时期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趋敏”。
其次是唐蕃间的和平问题。和亲对松赞干布时期的唐蕃关系是有重大裨益的,唐太宗后来能腾出手对高句丽和西突厥实行征讨,离不开吐蕃这个安定的后方。但是,这种和平建立在双方互相忌惮的基础上,双方在河陇和西域的矛盾无法根除,一旦情况有变,这层看似温情脉脉的“亲家”关系随时都会撕掉。果然,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大权掌握在禄东赞手中,他就是之前向唐太宗觐见和亲的使臣,吐蕃随之摆脱了臣属关系,但仍然是唐朝的“外甥之国”。等到唐太宗去世后,惨烈的百年唐蕃战争正式开始了。
史载太宗去世7年后,公元656年,也就是文成公主还在世的时候(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才去世),吐蕃开始向北出击,663年,双方的缓冲中心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吐蕃边境又与唐朝接壤,威胁着唐朝的河陇、西域。唐朝为恢复战略缓冲地带,于咸亨元年发动了大非川(青海)之役,唐高宗派薜仁贵、阿史那道真等率军5万出击吐蕃,被吐蕃钦陵(禄东赞之子)率40万军击败,唐军全军覆灭。之后约一百多年,唐蕃双方围绕河陇和西域打打停停,互有胜负,既有八次会盟的和平时刻,也有安史之乱后吐蕃军攻克长安的经典战史。直到公元9世纪后期,吐蕃陷于起义内乱,逐渐衰亡,唐帝国同样在黄巢起义中走向了西山,这对“相爱相杀”的难兄难弟终于为两百多年的唐蕃纷争画上了句号。
从文成公主的传说中我们看到,从和亲起因到和亲结局,唐蕃双方的政治博弈和军事冲突始终存在。以大局而言,和亲的“和平效应”的确存在,但只有不到30年;以个人而言,守31年活寡且无子嗣的文成公主无论如何是命运的牺牲品。千年之后,回首这段往事,我们不得不感叹,正是因为国家分裂、王朝对立,才造成民族间的仇恨和战争。我们必须铭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来说,是保持和平发展最珍贵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