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北宋拓地二千多里,却被贬客死他乡,死时精神失常…
作者| 米七六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宋神宗 哈哈哈哈
宋神宗有一回他兴冲冲穿着黄金甲去见太后高滔滔,想炫炫自己着戎装的英姿。
给高太后兜头一瓢冷水浇了下来:“你是皇帝,皇帝穿着盔甲,臣子们穿什么?快点脱下来,不吉利。”
神宗讨了个老大没趣。
这正是年轻的神宗皇帝雄心勃勃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却受到太后约束的写照。
熙宁元年(1068),一个小文官给朝廷写了封奏章《平戎策》,对解决西北西夏、吐蕃问题提出卓越的见识。
神宗和王安石正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立即对这个建议高度重视。
这个文官被破格提拔为秦凤路经略司机,相当于西北办公室主任。
主抓开拓熙河事务。
这个以一介书生出掌军事,担当方面之重的人,名叫王韶。
01
书生大将
王韶进士出生,江西人。
在西北与西夏交界一带游历多年。
采访民情风俗,了解山川地貌。
经过调查研究,拿出的平戎策,有份量,是干货。
他指出击败西夏的关键,在于收复河、湟二州。
这两州在西夏的西南部,掌握了这两州,就让西夏腹背受敌,大宋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
目前二州在吐蕃、散羌各部手上,大家互相不从属,一盘散沙。
吐蕃原来有个了不起的领袖叫唃厮啰,现在的吐蕃各部的首领基本都是他的子孙,但实力都不强大,又不团结,正是分裂他们,各个击破的好时机。拿下吐蕃,那些散羌就不在话下了。
相反,如果西夏人先打下吐蕃重镇青唐,就必然南下牧马,骚扰秦、渭等州,威胁到陇、蜀各郡,后患无穷。
所以要立即打击、招抚吐蕃、散羌各部,拿下河湟地区,进逼西夏,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上。
他首先对青唐最大的吐蕃部俞龙珂展开攻心战。
亲自率十几个警卫员,深入该区。
直接找俞龙珂谈,俩人在帐中长谈竟日,当晚王韶就留宿在俞龙珂那儿。
老王这个胆子还是够大的,俞龙珂只要起了坏心,这十几个宋兵,分分钟被灭。
王韶的坦诚和说词有无限的力量,俞龙珂完全折服。
第二天,派了大员和王韶一起东去。
后来俞龙珂率着他手下的十几万军民,全部归顺大宋。
这对老是在战场上吃亏的宋军,是个超级利好消息。
神宗大喜,召见俞龙珂。
这个蛮子很有意思,他说:听说大宋有个忠臣叫包拯,我们都钦佩他。我希望皇帝能赐我姓包。
神宗当然如他所愿,还替他取名:就叫包顺。
王韶出马这次成功的外交,让河湟地区的实力大大地偏向宋军。
但该区鱼龙混杂,有心归宋的一批,依附西夏的一批,不甘心屈居人下的也有一批。
战争迟早都要打响的。
宋军在古渭城建通远军,为收复河陇基地。
王韶为将军。
书生为大将亦。
02
熙河拓边
吐蕃、羌人不会乖乖挨打不还手。
熙宁四年,吐蕃数部进攻狄道城。王韶率军抢占了抹邦山险要山地,直逼到吐蕃联军前布阵,下令:“敢说退后的斩!”
连战克捷,在狄道洮水边击溃吐蕃,把吐蕃人的帐篷营寨烧个精光。
接着连继拿下武胜、镇铫等军事重地,收降了吐蕃各部降兵二万多人。改镇铫为熙州,把新开拓地区统统归熙州管。
熙宁六年,归降的吐蕃再次叛变,首领瞎征占据了河州。
王韶的反应非常快,前后五十四天,率领宋军爬山涉水一千八百多里,攻取诃诺木藏城,穿越露骨山,共攻取五州,斩首数千,缴获牛羊无数。
大胜。
王韶的用兵,战前安排妥当,开战后他就不管了,倒头大睡。
无论外面喊杀声翻江倒海,侍从的小兵吓得手脚颤抖,王将军照旧鼾声如雷。
这种泰山崩于前形色不变的大将气度,极大地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
宋军在他的率领下,百战百胜,斗志昂扬。
战场上捷报频传,把神宗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年入京朝见,授资政殿学士——这原来只是赏赐给当过宰相的人。
又在繁华区专门给老王盖了一栋大宅子。
钱财就更不在话下了。
料不着留守的大将景思立轻敌,在踏白城被羌人、吐蕃联军打得大败。景思立战死,河州被围。
风云突变,王韶日夜兼程,赶赴熙州。
一达熙州,清点二万精兵,召开军事会议。
王韶立排众议,不直接援救河州。
他分析:敌军乘胜,士气正高。现在他们一定想围城打援,宋军救河州,正中他们的圈套。所以他决定直接攻击敌人的老巢。
兵法上所说: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避实攻虚,形势转换,河州之围自然解除。
王韶挥师直向定羌城,攻破结河族,切断敌军联络线。
进逼宁河,分兵进入南山。
吐蕃人后方危机,撤了河州之围。
宋军出其不意,绕过西山,袭击得手,攻烧敌军八千多帐。
吐蕃人穷途末路,头人瞎征率众投降。
短短数月,王韶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地平定了叛乱。
王韶押着瞎征进京报捷,这是大宋多年来没有过的巨大胜利。
熙河战役,收复熙、河等五州,拓边二千多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王韶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神宗大加赏赐,老王家兄弟子侄都封了官,王韶任枢密副使。
——国防部副部长。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