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的逻辑缺陷
自由主义经济学推崇“看不见的手”调节资源在市场中的自由配置,以竞争的方式自由配置资源,优胜劣汰,可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自由竞争在行业微观领域的确会起到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一个企业在社会体系中是否有竞争力由市场规则决定的,如果不让谁进入市场,再有竞争力的企业,市场对他也没有任何意义,此时就不是自由竞争来配置资源。华为的竞争力再怎么强,美国不让它进入市场,他就无法在美国市场自由竞争,更谈不上资源自由配置,美国阻止华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这是非市场因素。
所以产业政策(市场负面清单)可以保护国家弱势产业的发展,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WTO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公平且有差别”的原则,就是保护发展中国家脆弱的经济体系与弱势产业。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如果再概括总结一下其中的含义,可以压缩成两个字——消费,而且是政府主导的消费,通俗地讲就是政府花钱促进经济繁荣。市场的活跃度是经济繁荣的基础,财富(货币)大量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实际上阻碍了财富的流动性。凯恩斯主义的基本逻辑是在政府主导下扩大财政支出促进财富流动,这的确会起到繁荣经济的作用,但是当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社会大众消费能力下降,经济活跃度也会随之下降,甚至产生经济危机。政府主导消费的确可以起到繁荣经济的作用。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主导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政府主导的消费也只是消费的一个支柱,作用效果的持续性有限。另一个消费支柱是民众的消费能力,而且起到关键且持久的社会作用效果,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及对社会治理的满意度,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凯恩斯主义片面强调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繁荣的作用,忽视了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及财富流动性才是经济繁荣的根本基础,所以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才是维持经济繁荣的根本,就是要有大量的所谓“中产阶级”才能维持消费与生产的供需关系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繁荣。
从较长时间尺度观察,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是向少数富人阶层聚集的政治体系,因为富人主导政府施政政策的制定,施政政策决定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所以当财富向少数富人聚集,必然会导致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消费能力下降,降低市场繁荣程度,引发经济危机或人为造成的金融危机。所以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在于片面强调政府财政消费、宽松货币政策及经济刺激政策对经济繁荣的片面作用(的确有一定作用),而忽视广大民众消费能力对经济繁荣起到的关键作用。凯恩斯主义的片面性也许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经济理论都要回避财富公平分配的焦点,这也许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通病。
西方政治理论鼓吹“小政府”就是不希望政府监管资本在社会体系中的运作且对社会财富的收刮。缺少监管,资本就可以肆意妄为,资本自由运作对财富流动与收刮形成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能迅速满足人对财富的欲望与追求。在舆论场中“小政府”这类利于资本运作的论调都是为了资本的利益设定的理论说教,在中国还有相当多的拥趸。如果国家的社会制度与经济政策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逻辑来设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想经济持续繁荣且避免经济危机,真的需要一场社会革命才能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也不可能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