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核危机空前高涨,白左却还在自欺欺人
文 | 北方朔风
电影爱好者多少都面对过这样的情况,某个类型的电影过去曾经很流行,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突然有人又拍了一部这种类型片,你去看了看,说不上很差,但是感觉就是没有当年那个味道,可是市面上如今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炸裂白宫》(或翻译为《炸药屋》)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很明显是想讽刺些什么东西,但是在如今特朗普宣布要恢复核试验,韩国即将拥有核潜艇,日本有可能摆脱无核三原则的情况下,这种讽刺显得非常无力且搞笑。

核危机电影是非常特殊的一类电影,它着重讲的是在核危机面前的博弈,通过各种方式展现核风险的不稳定性,并不追求什么大场面,而是更着重于矛盾的展现,冷战时代这类电影出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奇幻核子战》、《颠覆指令》、《战争游戏》,当然了这一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毫无疑问是《奇爱博士》。
在冷战结束后,这类电影的情况就不太好了。毕竟这类电影的政治观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反对核战争,在冷战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大多数人都认为核战的风险不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作品的质量也就不太行了。2000年的《核战爆发令》是翻拍的《奇幻核子战》,水平就着实差了不少。
但说到底,历史并没有终结,冷战的结束只是核威胁的暂时消失。当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的时候,大家终于意识到核威胁的风险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比冷战时代更加真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艺界自然想到了再拍一些核危机电影,《炸裂白宫》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凯瑟琳毕格罗并不是个很差的导演,毕竟是十几年前拿过奥斯卡,比现在的奥斯卡含金量高一些。但是从她获奖的两部作品,《拆弹部队》和《猎杀本拉登》来说,能看出来她对于政治是很热衷的。这次的《炸裂白宫》也是如此,不过就像这两年好莱坞很多电影一样,质量一言难尽。(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炸裂白宫》的故事并不复杂,一枚导弹从亚洲升空,美方发现会击中美国,紧急拦截没有成功。于是在面临紧急情况的过程中,各个部门的应对十分混乱,在反复挣扎之后导弹即将落地,总统决定进行核反击。听完介绍读者可能会觉得剧情是不是太简单了?
《炸裂白宫》是以三个不一样的视角,把一个故事讲了三遍,所以剧情确实简单。虽然多线叙事的手法在当下十分流行,但是本片处理的并不好。多视角叙事需要各个视角有不一样的信息,观众在看到了不同视角的所有信息之后才能得到故事的完整面貌。但是《炸裂白宫》真的就是从美国三个不一样的机构把事情重复讲三遍,这就很无聊了。
从好莱坞这几年的情况并不难理解。这种电影的政治目的很明显,就是反对核战争,甚至里面的总统还是个黑人,估计筹划拍摄的时候没想到特朗普能回来。在民主党与文艺界的同盟体系下,只要在政治宣传上有优势,口碑和奖项都不会少。但在特朗普上台,宣布美国将要重启核试验的今天,别说口碑,连电影本身都显得很讽刺了。
或者导演还可以找其他的理由,冷战时代的核危机电影,主要的核载具是轰炸机,就算是超音速轰炸机,飞抵打击位置也需要数小时的时间,有利于剧情展开,但是现在都用洲际弹道导弹,飞行时间只有几十分钟,所以要把一个故事讲三遍,才能凑够一部电影的时长。但笔者认为,合格的导演应该思考怎么规避这个问题,而不是给出一个段子式的答案。

核危机电影本来就是充满了意识形态的作品,想要让观众看下去,电影水平本身是要足够的,毕竟大多观众并不喜欢看纯粹的意识形态宣传。
先说点技术上的问题,对美国的导弹预警系统来说,最早的预警是来自于高轨的红外预警卫星。因为在导弹发射的时候会有非常明显的热信号,这不是简单的干扰就可以失效的。电影里为什么会失效,导演没有解释;
然后美国的反导系统也不止GBI,美国部署的其他系统在影片中几乎都没有戏份;核战紧急情况下,比起B2起飞,更应该先一步起飞的是几款核战的指挥机,结果完全没有戏份;还有在完全没确定弹头的情况下,就强行评估死亡人数?核弹头的当量能相差数千倍,破坏力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算撇开技术问题,《炸裂白宫》的意识形态宣传效果也很糟。为什么说《奇爱博士》是最伟大的核危机电影,也是可能最伟大的反核战电影?因为它确实反映了核战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库布里克团队当时尽可能参考了美国核指挥系统的情况;另一方面,又把黑色幽默发挥到了极致,美国空军将领对苏联的怀疑,完全来自于阴谋论,核战狂人博士完全是个纳粹分子,但却是美国总统的座上宾,美国总统的核战略决策都要依赖这位纳粹博士,而总统自己则毫无主见。
《奇爱博士》中的美国并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这点就比凯瑟琳毕格罗高明很多了。我们常常批判一些日本文艺作品是反战败而不是反战,《炸裂白宫》也有这样的问题,这部作品里核危机的责任完全不在美国这边,这就是典型的反战败行为了。

这种电影甚至有可能成为支持扩军,进行核冒险的证据。比如说电影里美国发射了两枚GBI拦截弹,结果一发没有释放出拦截器,一发没拦住。对这段剧情,美国国防部甚至出来辟谣,说美国的拦截系统是非常准确的,不会有这种问题。当然哪怕即使在测试阶段,美国的弹道导弹拦截系统,拦截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

真正的问题不是拦截率多少,是一个理论上反核战的电影,实际上可以为美国的冒险行为背书。支持扩张弹道导弹拦截系统的,可以用这个电影作为证据,表明美国需要更多更先进的拦截系统;支持扩张核武器的,也可以以电影为理由,论证美国需要更多的核武器。
而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增加不确定性。洲际弹道导弹拦截系统可能会破坏核威慑的平衡,迫使另外一方选择更加激进的策略。现在特朗普先生一边十分执着于“金穹”的概念,一边又重启核试验,可以说buff叠满了。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只要此类电影把美国拍成核危机的受害者,而非是核危机的起因,那它在效果上就一定是一部“反核战败的”,本质上是鼓吹核战的电影。冷战时代的反核战电影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如《奇爱博士》中的美国核指挥机构各个脑子有坑,爆发核战不是问题,不爆发核战才是意外。
当然了,因为现在美国的斗争形势,未来大概还会有这类电影,其中会有些剧情是美国导致的核危机,但是问题不在于美国,而是某个长得很像特朗普的总统。这种把戏我们已经看了很多次了,这完全是在回避真正的问题。不直视真正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核战争的风险。
库布里克之所以拍摄《奇爱博士》,是因为在报纸上看到冷战时代核博弈成就最高的军控学家托马斯谢林评论了《奇爱博士》的原著小说,然后产生灵感,创作出了这部艺术史上的杰作。无论是小说作者彼得乔治,还是托马斯谢林或是库布里克,他们都直视了核战争的残酷,而不是像这样回避问题,把美国打扮成一个完美受害者。这个能力对于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可能确实要求太高了。

我们在之前的文中讨论过,核战争在当代政治秩序里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即使肆无忌惮的以色列,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得不收敛一些。核武器当然是非常危险的,一旦使用就会造成很可怕的破坏。但是把核武器放在某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它和所有的政治话题剥离开来,这本质上忽视了核武器背后的现实根源。
使用核武器这种极端的选项,实际上是由常规威胁量变引起质变的。当一个国家面对的常规威胁足够强大,一般的威慑与报复措施已经失效,那么最终这个国家会不得不考虑核选项。以俄乌冲突为例,俄罗斯之所以没有使用核武器,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虽然明显,但是没有危及到俄罗斯根本的战略安全,俄罗斯本土的安全基本上得到了保障。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美国用自己的空中力量优势完全介入俄乌冲突,对俄罗斯本土进行全面的打击,不过完全不使用核武器,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也完全有可能使用核力量进行报复。这就是威胁的量变形成质变,因为此时俄罗斯面临着极端的战略威胁。而俄罗斯通过部分官员放风,说有可能使用核武器,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
电影里边倒是有个比较不错的地方,没有明确导弹的发射方,可能是俄罗斯,中国或者是朝鲜。这种模糊其实代表了一种非常微妙的情况,也就是当今美国面临的核局势,并不是冷战时代的两强争霸,而是多方的参与,有着更高的不稳定性。在当下的情况冷战的经验不但不能帮助美国人稳定战略,相反会带来高度的危险。

美国人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他把中朝俄都得罪了。中国在最近十年加强战略威慑力量的建设,主要来自于美国的战略威胁;俄罗斯和美国闹翻,也主要来自于北约东扩的压力;至于朝鲜,美国本来有多次机会和朝鲜谈判,但是都因为美国的自大而没有成功。
美国对中俄朝的威胁中,核威胁确实不占主要的位置,但是在其他领域的威胁使得中俄朝不得不做出回应,尤其在以前美国常规军力优势大的情况下,核武器制衡必然是最有效的制衡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把核问题单独拿出来,是非常可笑的。
当然,笔者也并不是说这都是美国一家的问题,毕竟俄罗斯搞得“波塞冬”核鱼雷还有“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都是能极大加剧战略不稳定性的东西。但是美国显然有太多人没有认清楚,当下核军控的问题是全球系统的不稳定,这个不稳定并非来自于某个“邪恶国家”,而是来自于秩序内生的矛盾,美国必须要直面这个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对于欧美的战略界来说,还是简单的“正义—邪恶”二元论容易理解。只要把对手打成是邪恶的,似乎就能解释一切问题,上一个使用这种解释方法的,是相信巴以冲突从2023年10月7日才爆发,这解释有多搞笑就不用多说了。
另一种解释则是聚焦于邪恶的个人,比如说认为特朗普和普京是核战疯子。但是这样的解释同样不符合现实。以俄罗斯现状来说,普京在核问题上恐怕是很保守了;而特朗普虽然想要恢复核试验,但他也并非是刻板印象之中的狂人。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战略不稳定的情况下,哪怕决策者都是善良的人,也有可能引起全面的核冲突,而认识到这种问题,显然需要比刻板印象复杂深刻得多的认识。考虑到欧美文艺界虽然比较白左,但实际上对当下这套国际等级秩序十分依赖,想要拍出点有价值的东西怕是有难度了。
在《炸裂白宫》上映后,欧美军控学界写了不少影评,表示这部电影反映了当下核威慑的不稳定性。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这种水平的文艺作品显然承接不了军控学派的想法,甚至还适得其反。不过想想当下全球的情况,军控学派这么说,也算是无奈之举了。

当下全球的核局势不稳定程度丝毫不低于冷战。美国虽然没有能力大规模新造核武器,但是对拦截系统有异常的热情,军队里边也存在冒险的声音,美国冷战时代的核武库存依然有可能重启;俄罗斯经济形式难以支撑核武器升级换代,有可能加剧不确定因素;印巴矛盾持续存在,双方都在升级自己的打击能力,同时巴基斯坦还为沙特进行保证,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类似韩国这样的中等国家,对于核武器也展现出来超乎想象的热情。


在这种情况下,自欺欺人显然是不行的,可偏偏不管是文艺界还是军控界,似乎能做的事情也就是发发牢骚打打嘴炮搞些自我安慰。
但,就真的什么都做不了吗?
以前我们多次在讨论文艺作品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文艺工作者没必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超乎了他们的能力范畴。但是反过来说,想要制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对现实的问题有真正的认识。
未来世界的核局势肯定是比现在复杂很多的,文艺工作者应该诚实地表达这一点。但是同时,未来世界的核危机,也并非是冷战的简单复刻,更多中等国家会在这个问题上更加积极,日韩还有沙特在核问题上的态度就证明了这一点。而推动核危机背后的意识形态也和冷战时代不尽相同,当代的激进思想比冷战时代更加复杂。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确实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很遗憾,《炸裂白宫》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大概率之后的核危机电影也做不到这一点。或许文艺工作者应该认真地看看,当下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了。



新潮沉思录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