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2》:九年了,变的不只是情怀

我其实一早去看了《疯狂动物城2》,但一直没有想好写什么。
关于影片的质量,其实将所有的反馈综合起来就很容易得到答案。它的质量不能跟第一部相比但肯定是合格的,所以整体上票房前景是看好的。
但对于一部粉丝期待了九年的续作来说,肯定是有些嫌保守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很多其他作品的影子。
比如蝮蛇盖瑞寻找太奶奶的专利证书,为了给自己的家族伸冤及重回动物城,这段情节形式上太像《寻梦环游记》中主人公寻回曾祖的歌谱的情节了。但也还好。
说实话,电影发展一百多年,讲故事这项职业也至少几千上万年了,真的要讲出什么完全新鲜的故事也很困难。
回到电影来说,很多影评都提到了第一部上映时那种经济上行时代的美。我想很多当年看过第一部的观众,都很难不被开头朱迪戴着耳机一边听着《Try Everything》一边奔向动物城的情景打动,那种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状态,真的是无限尝试,无限可能。
然而,正如第一部的剧情一样,动物城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看不见的阴谋和罪恶。
第一部中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矛盾,在第二部中被置换成了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更多是猞猁家族利用了不同物种之间的不信任而“人”为加以诱导,为自己的族群扩张服务,而作为能左右市长任命的“幕后大佬”,在能力上又显得忽高忽低,无疑拉低了影片的观赏体验。
当然,如果真的喜欢进行各种隐喻解读的,自然能在电影与现实之间拉起无数条线索。但我一向有个鲜明的主张,如果你真的对电影映射现实感兴趣,不如直接去观察分析现实。
因此,我更多还是关注电影内容本身的合理和自洽。至于它影射了多少现实,甚至于能给现实多少合理的解法那不是我首要关注的问题。
话说回来,第二部相对于第一部而言,都少了哪些东西呢?我想来想去,发现少掉的其实是第一部中“乡下少女来到大城市打拼”的视角。
第一部开头,对朱迪自幼生长的兔窝镇进行了描写,而在朱迪因为不恰当发言引发了食肉和食草动物的矛盾而黯然辞职之后,也是回到了兔窝镇“疗伤”。
而在第二部中,兔窝镇这个背景已经基本上不表现了,所给的视角仅剩下兔子父母给朱迪打电话这一个环节。
而实际上,朱迪之所以有这种“KPI强迫症”实际上和兔窝镇的氛围分不开。正是兔窝镇那“普通既是优秀”、“不卷就是幸福”的价值观刺激着朱迪一定要离开家乡,成就一番事业。
不能忘记的是,虽然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映时间隔了九年,而电影中不过是一星期而已。类似的,正如《哪吒》的第一部和第二部隔了五年半,而电影中不过是一个时辰。
所以“欢迎来到动物城”和“欢迎回到兔窝镇”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因为世界面貌的变化而在两部电影中形成了不一样的张力,但这是会动摇电影的底层逻辑和观赏体验的。正如我在去年夏天评论《抓娃娃》时所说的,它与《楚门的世界》的区别在于,在楚门那个年代大家都恐惧成为楚门,而《抓娃娃》的年代人人都想成为楚门。
因而第二部不得不忽略这层大背景,让其变成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以阴谋构建的故事。而动物城这一“动物乌托邦”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在第二部中表现力度下降,当然是有点遗憾的。
虽然这不构成对影片内容的非议,但要我说,如果说真对《疯狂动物城2》有什么不满意的话,它的毛病也不体现在“打安全牌”上,而是它更清晰地照见了我们的现实:兔窝镇我们回不去,而动物城我们尚未到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