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紧急回应“去中国化”,特斯拉会滑落为二三线品牌吗?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347字,阅读时间8分钟
特斯拉似乎走到了关键的岔路口,又不得已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被国产汽车制造商全方位包围,市场占有率正持续下滑,汽车销售收入增速也出现明显放缓。小米、蔚来、小鹏等都想踩着特斯拉实现销量突飞猛进,甚至是在第四季度盈利。
但就是这样的处境下,特斯拉11月已正式通知其全球供应商:未来两年内,所有供应给美国工厂的汽车零部件,必须彻底排除中国产品。

图/特斯拉“去中国化”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特斯拉“去中国化”的战略倾向将自己推向舆论焦点,间接拉远了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影响购买意愿。长远来看,它或许会失去中国这个重要市场。
这是特斯拉不想看到的。11月26日,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引用了特斯拉官方平台半年前发布的“特斯拉国产化率超过95%”的内容,并回应称,无论是美国、中国还是欧洲,特斯拉全球各生产基地的供应商选择都采用同样严格、客观的标准,完全基于质量、总成本、技术能力成熟度以及长期供货连续性。供应商的原产地或者地理来源不构成排除性标准。
陶琳的声明自然是为了维护特斯拉全球标准和中国市场的形象,而美国工厂的具体行动更多是特斯拉对当地政策的必要适应。
多重压力的夹击下,特斯拉的未来发展将会是什么样?
1. 销量骤降的特斯拉
当下,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正经历断崖式下跌,市场表现令人担忧。
懂车帝数据显示,2025年10月,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的销量合计26006辆。同比下降35.76%,环比下降63.64%,创2022年11月以来新低。其中,曾长期稳坐SUV销冠的ModelY表现尤为惨淡,2025年10月销量仅为1.95万辆,被小米YU7以3.37万辆的成绩大幅度超越。

图/2025年特斯拉销量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要知道,该车型在9月的销量超过了破5.1万辆,短短一个月时间,销量跌幅显著,市场热度骤降。
产量数据同样印证了特斯拉中国市场的遇冷态势。2025年10月,特斯拉中国的产量不足6万辆。对比历史数据来看,2022年至2024年,特斯拉中国在10月的产量分别为8.77万辆、8.35万辆和7.66万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5年的产量更是近年来同期新低。
对于销量和产量双双下滑的现象,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对特斯拉车型的总体需求出现疲软,市场认可度降低;另一方面则是车型改款带来的产线调整,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与交付节奏。
也有相关人士指出,现阶段,特斯拉官网的交付时间从此前的2-4周延长至现在的4-8周,看似是产线调整导致产能交付问题。不过,特斯拉Model Y L是8月上市的,理论上产线调整应该在8月之前。

图/Model Y交付周期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事实上,特斯拉销量骤降的背后,是新车型热度的短暂爆发以及对产销节奏的过度透支。
2025年8月上市的特斯拉Model Y加长版(Model Y L),上市初期确实引发了市场的狂热追捧和高度关注。当时,有门店销售人员直言:“自8月19日正式上市以来,Model Y L市场反响热烈,截至9月3日,订单总量已达12万辆,平均每日订单接近一万辆。”同时,特斯拉内部人士也提到,Model Y L在10月的产能,在9月就已经被提前售罄。
如今回过头来看,Model Y L上市时的热度或许不假,但这份热度持续的时间实在过于短暂,很快便归于平静。这一现象也暴露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消费者对特斯拉不再像以往那样“执着”,甚至已经从过去的追捧逐渐转变为“祛魅”,对品牌的盲目崇拜感大幅降低。
深究销量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选择越来越多,消费者有了更多性价比更高的替代选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特斯拉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在不断减弱,难以再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特斯拉相关的投诉量已接近4000条。其中,产品质量问题成为投诉的重灾区,类似“才买一月的特斯拉,后车门磨砂塑料严重变色发白咋回事?”“2023年9月买的特斯拉ModelY,行驶中座椅开裂遭拒赔”“特斯拉购车两年轮胎问题多,质保推诿无人管”“特斯拉Y汽车买俩月行驶16000公里,后轮吃胎,速召回!”等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投诉屡见不鲜。

图/黑猫投诉平台部分特斯拉相关投诉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一位汽车售后维修人员也曾爆料,在自己接触过的多个汽车品牌维修案例中,特斯拉车辆“趴窝”的情况最为常见。“就是车主正常开着车,车辆系统突然就宕机了,只能联系我们去拖车,而且在众多品牌中,特斯拉的拖车费用也算是比较高的之一。”
2. 马斯克意已不在造车?
消费者对特斯拉的口碑持续下滑,直接影响了车型销量的走势。而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或许是身为特斯拉掌舵人的马斯克,其战略重心已经发生了明显偏移——造车业务逐渐失去核心资源的倾斜,取而代之的是对AI(人工智能)赛道的大力布局。
在特斯拉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马斯克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公司正处于‘将AI带入现实世界的关键拐点’,未来的战略核心是‘现实世界AI’,而非单纯的电动汽车制造业务。”这一表态,清晰地传递出特斯拉战略方向的转变。
当前,特斯拉在AI相关领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研AI芯片、自动驾驶技术(FSD)以及人形机器人研发。
根据特斯拉近日披露的最新消息,其下一代AI芯片——AI5芯片计划于2026年交付样品,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该芯片预计将提供2000-2500 TOPS的算力表现,与当前车型搭载的HW4芯片相比,算力提升约五倍,将为特斯拉的AI应用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

图/特斯拉AI芯片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在自动驾驶领域,据悉,目前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付费使用率已达到12%。2025年10月,特斯拉AI负责人阿肖克·埃卢斯瓦米表示,特斯拉正在采用“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技术,试图将自动驾驶这件复杂的事情,转变为一个纯粹的AI技术问题,而不是一个需要无数工程师编写规则的传统工程学问题,这一技术路线的调整引发了行业关注。
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马斯克更是多次强调,特斯拉自主研发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实现年产100万台的规模,展现出对该业务的高度期待。

图/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产品让马斯克颇为屡次提及,那就是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特斯拉在奥斯汀部署的无安全员Robotaxi车队,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25万英里;在旧金山湾区部署的带安全员Robotaxi车队,累计行驶里程更是超过100万英里,在自动驾驶出行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图/Robotaxi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与战略重心一同发生变化的,还有特斯拉的研发费用投入和盈利能力。
特斯拉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当期研发投入同比激增56.9%,达到16.30亿美元,创下近五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值;但与此同时,公司的盈利指标却同步恶化,毛利率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19.8%下降至18.0%,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GAAP)同比减少37%,降至13.73亿美元,盈利水平出现显著下滑。
如此来看,特斯拉在AI等新业务领域仍处于高速投入期,这些新业务不仅尚未形成实际的收益贡献,反而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压力和盈利负担,对特斯拉的整体财务状况造成了影响。
3. 自主品牌崛起,特斯拉只会更难熬?
核心业务销量下滑,“新”业务处于“烧钱”阶段,但更残酷的远不止于此。一个事实是,不管是“老”业务新能源汽车,还是“新”业务,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都面临着强敌。
先看目前依旧是特斯拉主要收入来源的汽车业务,发展至今,不管是从性价比、智能化还是续航等方面来看,自主品牌的竞争力都已经更强。
中汽数研排行榜显示,2025年10月,特斯拉的销量与排名第一的比亚迪相比,差了7倍之多。此外,吉利、上汽通用五菱、奇瑞、长安等自主品牌均以超9万辆的销量远超特斯拉。
新势力表现同样迅猛,零跑汽车月销量已经突破7万辆,小米汽车和赛力斯均卖出将近5万辆。如此来看,特斯拉不仅被传统自主品牌甩开差距,也在被新势力快速赶超。

图/2025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2025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7.2%,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7.9%。如此竞争之下,特斯拉依旧在“吃老本”,产品迭代滞后于市场需求,而这也是造成其销量明显下滑的关键因素之一。

图/2025年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57.2%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在新兴业务AI领域,特斯拉面临的对手同样不容小觑。FSD面临小鹏汽车、华为ADS4.0的直接挑战;具身智能赛道,小鹏IRON已明确规划——计划2026年底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预计2030年销量突破100万台。

图/小鹏计划2026年规模量产人形机器人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Robotaxi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国内Robotaxi赛道主要玩家包括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滴滴自动驾驶、哈啰出行等,涵盖科技、技术和出行等不同企业。

图/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更为残酷的是,本就艰难的特斯拉,还要面临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调整。放弃成熟高效的中国供应链后,特斯拉需承受美国本土生产的高成本与低效率,这在自主品牌成本控制能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无疑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从曾经的行业标杆到如今销量滑坡、竞争失利,特斯拉正站在关键十字路口。在成本攀升、战略分心、对手崛起的三重夹击下,这家巨头会否滑出主流赛道,答案或许只在时间里。
【头图由AI生成】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