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银行:业绩滑坡信披质量下滑、不良率高企资产质量恶化,存贷款半年少了400亿

来源 | 财经九号院作者 | 跳跳
今年10月16日,山西省有关部门发布公告,现任山西银行副董事长、行长李颖耀获“拟进一步使用”。
要知道,李颖耀2024年5月获聘、10月底正式核准山西银行行长任职至今才过了不到一年,就又获得提拔重用了。

从山西银行公开的经营信息来看,李颖耀在山西银行的履职或许并不轻松,该行的业绩和资产质量在2024年出现了双双下滑,到了今年6月底,山西银行的存贷款规模、资产总额的核心业务指标也出现了大幅下滑,半年内存款减少了160亿、存款少了240亿。
此外,相比过往的信息披露充分且及时,2025年的信息披露质量下滑,在山西银行官网上不仅没有今年一至三季度的经营信息,连第三支柱信息都未有披露,摆在李颖耀面前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
1
业绩与资产质量双重下滑,
李颖耀任期内经营承压
山西银行的经营颓势在李颖耀正式就任行长后就来了一波“下马威”。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就出现了利润暴跌的尴尬局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1.74亿元,同比仅微增0.64%,但净利润却从2023 年的8.31亿元骤降至0.51亿元,降幅高达93.8%。

资产质量的恶化更为突出。2024年末,山西银行不良贷款率已从2023年的1.74%攀升至 2.50%,拨备覆盖率同比下降47.98个百分点至154.8%,接近监管红线,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削弱。这背后除了山西银行自身的经营因素外,2024年吸收合并的几家村镇银行恐怕也是重要因素。

该行解释称,业绩下滑与吸收合并高风险村镇银行、减费让利等因素相关,但市场更关注其主动经营能力: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山西银行的净息差仅为0.57%,远低于城商行1.38%的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资产收益率偏低与负债成本高企的结构性矛盾。
不管是经营业绩还是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资产质量的核心指标,都给了新行长李颖耀一记“闷棍”。当然,外界对于这种业绩和资产质量的“风险暴露”看作一种新行长上任的“利空出清”,也给了新领导低点起跳的良好开局,不过这不是给卸任领导和还在任的董事长“上眼药”了吗?这么差的业绩和资产质量表现,是否会让老领导们“晚节不保”?
不过,进入2025年,山西银行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核心业务指标持续收缩:截至6月底,贷款规模1511.53亿,较2024年底的1749亿减少约240亿,贷款规模2806亿,较上年底的2967亿缩水近160亿元,资产总额同步减少了30亿,存贷款规模的大幅下滑意味着该行市场份额正在加速流失。

至于经营业绩情况,山西银行今年以来直接就没发布,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哎,就不告诉你!背后的原因恐怕懂的都懂。
此外,山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净额的同步下滑,更让其面临资本补充的迫切压力。在李颖耀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些核心指标均未出现改善迹象,反而持续恶化,凸显其在优化资产结构、控制风险等方面的短板。
2
今年以来官网信息披露缺位,
2024年年报信披质量待提升
合规性问题成为山西银行的另一大隐患,其中信息披露的缺失尤为刺眼。根据《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要求,按时披露年度报告、资本管理情况等法定数据,且年度报告需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披露,特殊情况延迟需提前15日向监管部门申请。
但山西银行2025年的信息披露完全“失声”:官网定期报告栏目中,2024年仍能查询到年报及各季度财务、资本管理信息,而2025年至今未披露任何一期季报、半年报,以及各季度的第三支柱信息,甚至未就未作披露作出任何说明。

即便是在中国货币网上,因为发行同业存单必须要披露季度性的财务或资本信息,但今年三季度的信息披露报告同样也还是缺席。

信息披露的缺位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经营压力。市场普遍认为,银行刻意回避披露季度数据,往往与业绩大幅下滑、风险指标超标等情况相关。山西银行在2025年关键经营期选择“沉默”,不仅违背了市场透明化原则,更削弱了自身公信力,加剧了市场对其经营状况的担忧。
不过作者发现,即便是山西银行的2024年年报信息披露,也很难认定为一份合格的信息披露报告,甚至有多处重要信息的未披露而违反监管规定。
根据原银监会颁布且现在仍然有效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如“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总量及重大关联方交易的情况。”,山西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仅披露了3个主要股东的关联交易量,在关联交易总体情况中并未披露关联交易总额,仅表示未超出监管限定值;再如第十五条中“按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披露不良贷款的期初数、期末数”,山西银行不仅未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规模更是没有涉及,对贷款重组规模也未提及等等。
当然,除了信披质量下滑甚至涉嫌违规之外,山西银行的股东结构也引起了作者的注意,目前山西银行前十大股东占股超过了76%,其中第一大股东山西融金兴晋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超过了59%。
3
多年未进行现金分红,
行长任内多个业绩和监管指标恶化
在经营与合规双重困境下,山西银行的高管层变动更添市场疑虑。尽管今年10月中旬有关部门公示行长李颖耀拟“进一步使用”,结合董事长年届60到龄退休的背景,此前市场普遍推测其将接任董事长一职。但该行日前发布的临时股东大会通知信息则显示,李颖耀基本不可能接任该行董事长.
作为省级城商行,高管任职透明度、信披质量也关系到市场信心。但李颖耀如何能更进一步使用,——毕竟在其1年多的行长任职期间,山西银行业绩并未改善,反而出现核心指标全面下滑。

此外,作者还注意到,山西银行还存在2023年、2024年等多年未现金分红的现状,这也让股东利益得不到保障,进一步凸显公司治理中“权责失衡”的问题。
此外,2024年吸收合并四家高风险村镇银行虽体现了社会责任,但也直接加剧了不良资产压力和经营负担。如何在履行公共责任与实现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考验新任管理层的关键。
山西银行当前不管是业绩还是信披层面的问题,或许也存在合并重组后的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经济环境压力与自身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的集中体现。要走出困局,需从合规整改与战略调整两方面同步发力。
特别是在存贷款规模方面,半年时间存贷款规模减少了400亿,这对于一家资产规模本身并不高的省级城商行而言,存贷款规模的萎缩是有点快了,这也直接关系到后续的业绩成长性。市场也期待山西银行能正视问题、主动破局,在履行省级银行责任的同时,重回稳健经营的轨道。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及信息均来自公司财报、公司公告、企业预警通\公司官方网站等公开信息,数据或信息如有遗漏,欢迎更正,并以公司最终披露为准。未经授权,本文禁止转载、抄袭或洗稿。)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