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名”背后,企业文化与个体选择的边界在哪
工人日报
2025年11月26日 07:39:47 来自北京
6人参与5评论
据11月24日经视直播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入职某家名字中包含“松鼠”的公司后,员工会将名字改为“鼠某某”,引发舆论关注。对此,该公司工作人员回应称,“这是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大家都用‘鼠’字起名,感觉更亲切、可爱一些,也突出品牌特色。”他同时表示,“并不是强制规定的。是在入职时有人告知我们有这样的习惯,我们接受了,也没有提出异议。并没有说不同意就会有什么后果。”
一家企业的文化习惯,为何会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原因或许在于,这看似可爱的“鼠名”,关乎企业文化与员工个体选择的边界。
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团队凝聚力、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该公司作为休闲食品领域的知名企业,以“鼠”为名构建一系列IP,确实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鲜明特色。将这种特色延伸至企业内部,让员工以“鼠”相称,企业方解释为营造亲切感、强化品牌认同,其初衷可以理解。
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企业文化的实施方式与程度。企业方声称这种做法“并非强制规定”,但从公开信息看,该公司党委名单、分销会名牌上的人名均以“鼠”字开头,网友曝光的照片也显示,正式场合几乎全员使用“鼠名”,这说明此做法在企业内部已有相当程度的普及——即便没有明文的惩罚措施,这种高度一致性也可能产生隐性强制力。当大多数人都遵循某一习惯时,不遵从者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姓名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民法典》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劳动者在职场中使用何种称呼,本质上属于姓名权的行使范畴。企业可以倡导特定称呼方式,但必须守住不侵犯员工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底线。
企业文化应当兼容并蓄,尊重个体差异。真正的企业文化认同不是通过外在符号的一致性来实现的,而是源于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如果企业过度强调形式上的统一,反而可能让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甚至适得其反。放眼国内外优秀企业,许多也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传统,如阿里巴巴的“花名”制度、谷歌允许员工自由装饰工位等。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在保持企业特色的同时,给予了员工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
此番舆论的关注提供了一个审视企业文化的契机。企业应当思考的是,这种“鼠名”文化在实际推行中,是否真的如公司所说“毫无压力”?是否有个别员工内心抵触却不敢表达?是否真的起到了正向效果?
健康的企业文化应该像水,润物无声,而非如模具,塑造“千人一面”。它应当是一种吸引人、凝聚人、激发人的内在力量,促成职工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当下,在强调个体尊严与多元价值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管理方式的与时俱进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是找到品牌特色与员工个性的平衡点,在推广企业价值观的同时,为个体自由保留足够的呼吸空间——这不仅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