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甄选人均年薪83万,“铁公鸡”俞敏洪是“最大方的老板”?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利晋
编辑 | 苏淮
被流量裹挟的俞敏洪,再次选择“退让”。
一封新东方32周年内部信,因为落款地点在南极、时间为周日,让创始人俞敏洪陷入一场舆情风波。“老板在南极,我难极了”“俞敏洪炫耀通过员工血汗钱在南极旅游”……铺天盖地的吐槽和质疑,让“老板与员工对立”的情绪一路飙升。
舆论不断发酵之下,11月22日,俞敏洪再度向新东方全国教职工发送了一封内部信,向员工致歉,称用了一些南极的描述和比喻,引起部分员工不满;同时,叮嘱员工如果没有放弃这份工作,有责任维护新东方的发展和形象。
11月22日内部信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俞敏洪也对一些“不实消息”进行回应,同时表态“明年冬天,选择10个左右的新东方、东方甄选的基层优秀员工,加上东方甄选10个优秀会员,由公司支持到南极来看一看”,以安抚员工。
图片来源于@俞敏洪个人微博
如果早前俞敏洪的新东方32周年内部信中,最后以带领员工前往南极为奖励收尾,或许个人“风评”会完全不一样。
事实证明,在巨大的舆论场下,即便是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实控人、财富超百亿的富豪俞敏洪,也不得不“委曲求全”。
抛开员工、舆论的情绪,经历“双减”、疫情双重冲击之后的新东方及东方甄选,给员工支付的薪酬究竟在行业中处于什么水平,尤为引人关注。因为老板与员工之间,真正能够“共情”的地方或许只有两点:薪酬福利、团队氛围。
不知道俞敏洪是否清楚,自己是目前同类上市公司中“最大方的老板”。
01
“留下来的”都涨工资了
新东方所在的教培行业,此前经历了两重冲击——疫情和“双减”。所以,想要知道新东方及东方甄选的薪酬待遇,需要从两个不同阶段去看。
源媒汇梳理发现,疫情和“双减”之前,新东方的薪酬结构普遍采用底薪、课时费、奖金的模式,首年综合年薪在10万至20万元。教师岗每年有两次调薪机会,入职前三年年均薪酬涨幅超10%,其中影响薪酬的关键是授课时长、课程类型、学生评价;运营岗则是固定薪酬、绩效奖金,首年综合薪酬约8万至12万元。
2019财年、2020财年,新东方未披露具体总薪酬待遇,管理费用支出为每年人均约13万元、11.8万元,实际剔除业务招待费、差率费、办公支出等费用,人均薪酬将会更低。(注:新东方、东方甄选财年统计时间为该年6月至次年5月)
东方甄选前身新东方在线,主营业务为大学教育、K12(从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2020财年人均年薪为7.7万元。
如此薪酬待遇,放在当时的教培机构,其实并没有太大吸引力。根据猎聘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8月教培行业人员平均月薪为1.42万元,算下来年薪约17.04万元。
在14家教育概念相关上市公司中,2020年新东方薪酬水平排在倒数第四,东方甄选排在第五位。其中,与新东方经营业务基本相同的好未来(学而思)、卓越教育集团,人均年薪分别为12.3万元、13.3万元。
为什么名气更大、市值更高的新东方,薪酬待遇会偏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薪资架构中,采用低课时费+高续班奖金的模式。学而思的薪酬设计同样如此。
实际上,关于俞敏洪对待员工的态度,罗永浩曾在直播间直指其为“铁公鸡”,称“俞敏洪对员工极度小气,是有点猥琐的人,但不是真正的坏人”。
新东方的薪酬水平转折点,发生在疫情爆发、“双减”政策之后。
2020年疫情爆发,线下教育机构遭遇停课影响,其中新东方的大学教育及留学课程业务需求大幅下降,付费学生人次下滑超过30%;次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K9(幼儿园至九年级学科辅导服务)学科类业务占营收比例60%的新东方,再度遭到重创。
也是自2021年8月开始,新东方启动了大规模裁员、关闭教学点。根据南方周末报道,“双减”出台之后,新东方至少要关闭2/3的教学点,裁员接近4万人,离职补偿金、退租违约金等规模超过100亿元。
不久后,新东方在线旗下东方优播也关停了K12业务。与此同时,新东方开始谋求两大业务机会:向素质素养类教育延伸、农产品直播及教育类商品。
从人均薪酬变化来看,2021财年,新东方人均管理费用支出跌到9万元/年;向新业务拓展的新东方在线,人均年薪却飙升至17.5万元。
新东方这种杀伐果断的策略,使得员工数量断崖式减少。2022财年,新东方员工人数约5.31万人,减少了将近50%;新东方在线员工数量为1300人,较上一财年的1.15万人锐减近90%。
员工基数变少,新东方、新东方在线的人均年薪开始呈直线上升。2022财年,新东方人均管理费用为23.43万元,新东方在线人均薪酬为34.86万元。同样经历大裁员的学而思、卓越教育集团,人均薪酬亦迎来暴涨。
与同业不同的是,新东方挖掘出一个“财神”——董宇辉。
02
“铁公鸡”成了“最大方的老板”
2021年,新东方关闭在线教育部分业务的同时,也在推动教师员工逐渐转向带货主播,董宇辉便是其中一个。
2022年6月,靠着“抗拒卖货、双语+文化输出”的独特直播风格,董宇辉迅速带火新东方直播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粉丝数量冲破千万。新东方在线则更名为“东方甄选”,标志着一家教培机构完成华丽转身,变为直播电商公司。
仅在2022财年上半年,东方甄选就完成商品交易总额(GMV)48亿元,抖音粉丝量达到3520万人,抖音支付订单达7020万单;2023财年,GMV飙升至100亿元,抖音粉丝涨至4180万人,抖音支付订单达1.36亿单。
反观教育业务,2022年财年,各类课程付费学生人次为241万次,2023年财年缩减至58.1万人次。
东方甄选的直播电商业务布局,其实还离不开另一个关键人物——孙东旭。早在2021年转型时,孙东旭出任东方甄选CEO,带领团队搭建供应链体系,开始推行“产地直采+严格质检”的模式。
董宇辉依靠个人业务能力和人格魅力负责销货,孙东旭则在幕后提供供应链保障,两大干将力推,东方甄选终于扭转了业绩颓势——2023财年营收暴涨至45.1亿元,其中自营产品及直播电商占比达86%;净利润、经调整净利润均实现扭亏为盈,其中经调整净利润录得约10.9亿元,贡献来源于毛利率高达38%的自营产品及直播电商业务。
蛋糕做大了,就要考虑分配问题。
整体来看,东方甄选迎来了集体涨薪:2023、2024财年,薪酬开支总额分别为7.36亿元(后经重列变更为4.78亿元)、12.21亿元。
折算为人均薪酬,2023财年,东方甄选人均年薪37.5万元,在14家教育相关上市公司、4家直播电商公司中,位居第4位;2024财年又进一步涨至75.8万元,成为了前述18家上市公司中人均薪酬最高的一家。
不过,新东方的薪酬水平未能摆脱“倒数”的位置。
上述同期,新东方的管理费用分别为67.5亿元、89亿元,折算人均支出为13.4万元、11.9万元。其中,2024财年,排在18家相关上市公司倒数第二的位置;2025财年,折算人均支出为12.34万元。
从个人待遇来看,2023年董宇辉的薪酬问题,成为了当时舆论热议的焦点。
2023财年,东方甄选最高薪酬雇员区间值为3400万至3450万港元,董宇辉虽不是高管成员,但薪酬水平属于高管级别。据腾讯新闻报道,董宇辉的收入由年薪加期权构成,年薪为税前千万、税后几百万左右,期权部分尚未发放。
同时,俞敏洪曾公开透露,东方甄选员工,在任职老师时在最旺季收入达百万甚至百万以上,转为主播之后年薪最多为20万、30万。
也是在2023年12月,东方甄选与董宇辉爆发了“小作文事件”。由此,东方甄选开始进行“去辉化”,董宇辉则于2024年7月自立门户,成立“与辉同行”。
这场风波也给东方甄选的业绩带来了不小冲击。2025财年,东方甄选营收同比下滑32.7%至43.9亿元,不过因为员工数量减少近500人,人均年薪反而进一步上涨至83.96万元。
对比可见,东方甄选2025财年人均年薪,是直播电商上市公司交个朋友控股2024年年薪的2.02倍。新东方2025财年管理费用人均支出值,则排在教育相关上市公司倒数第二位置。
东方甄选的人均年薪,是18家教培、电商相关上市公司均值24.89万元的3.37倍。
俞敏洪,这位罗永浩口中教培领域的“铁公鸡”,成了电商直播公司里“最大方的老板”。
03
只剩俞敏洪还拿千万年薪
过去几年时间里,新东方、东方甄选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再重返高峰的过程。如今,随着董宇辉、孙东旭的离开,公司又重新来到新的起点。
整个过程中,俞敏洪或许一直在回避一个问题:新东方、东方甄选没有解决分配机制的问题。去头部主播化,本质上是俞敏洪不想被裹挟。
从俞敏洪对东方甄选商业模式的思考也能窥见一二。他曾公开表示:“基于外部平台所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是有很强的脆弱性的。”东方甄选建立于外部平台背后的不可控性,成为了俞敏洪的担忧,头部主播的“马太效应”同样如此。
当董宇辉为东方甄选创造的价值远超回报时,俞敏洪没有再度上演“中国合伙人”戏码,比如首期合伙人模式采用15%上交新东方、剩余收益归合伙人所有,而是在舆论热议下,再加上罗永浩的“拱火”,选择与董宇辉“大方分手”。
而对待孙东旭,俞敏洪的激励机制则相对清晰。
2019年,新东方在线委任孙东旭为行政总裁、执行董事,同年完成并购东方优播,全力推进K12业务课程发展。从启动到“双减”政策出台前,K12业务迎来了快速发展,包括随后转型切入直播电商,孙东旭一直领着千万年薪。
2019至2024财年,孙东旭在东方甄选领取的年薪累计达9517万元,其中2023-2024财年薪酬甚至超过了俞敏洪;上述同期,作为实控人的俞敏洪,在东方甄选总计领取了约1.12亿元报酬。孙、俞两人累计薪酬,占到公司高管总薪酬的约77.7%。
如今,随着孙东旭的离开,东方甄选仅剩下俞敏洪一人还在领取千万年薪。这个金额,是新东方人均管理支出的约87倍,是东方甄选人均薪酬的近13倍。
薪资上如此巨大的差距,或许也是老板与员工之间难以共情的距离。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