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嫂”热搜,炸出多少隐形歧视?

最近,春秋航空发布了一个空乘人员专项招聘计划。
面向已婚已育女性,年龄放宽至40岁,称为“空嫂”。
这下网友炸了锅。
“为什么要区分空姐和空嫂,难道空少结婚后要叫空夫吗?”
“空姐不是一个职业吗?为什么非要叫嫂?”

女性都察觉不到的歧视
“空嫂”到底算不算性别歧视不好说,不过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隐形歧视。
它们有的是“善意型”。

这些话看似是为你好,但内核却是差别对待。
女性可以优秀,可以独立,但不能强大到不需要我。
“女士优先”的滥用也是如此。
只有在进门、吃饭等无关痛痒的场合才会出现这句话,一旦进入危险、艰苦或有挑战性的领域时,这句口号就消失了。
这未尝不是在暗示女性是需要被照顾的装饰品,而非平等的同行者。

这就是“善意型性别歧视”,表面上看起来友好,实则以保护、关爱之名,把女性放进柔弱、依赖的角色框架中。
这种歧视比直接的敌意更具有误导性和危害性,因为它很容易被女性接受,也很难被直接反驳。
女性自动退一步,不去挑战现有规则。

有的是披着赞美的外壳,看似是夸奖,实则是幼化。
不少女性在听到这些话时会不太舒服,因为它们并不是真的在说“你很优秀”,而是“没想到你作为一个女人能做到这件事”。
背后隐藏的是对整个女性群体的贬低,认为“不强大”是女性的普遍特质。

包括很多对女强人的提问也是这样。
99.9%都会被问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
他们想得到的答案要么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去平衡事业与家庭,要么是自己很少照顾家里因此感到愧疚。
几乎没有男性会被问到这种问题,这种一边倒的提问未尝不是对女性的偏见。

还有出现在生活中的“母婴室”“妈妈岗”。
从另一个角度来想,这种话语是将女性和母职绑定了,照顾孩子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不是某一方的职责。
还有那些认为女性天生擅长某些事。
比如,“让女生打扫收拾,她们心细”“哪有妈妈不会带孩子的”。
因为女性擅长,所以它们被当作天生属于女性的义务,无法逃避,最后就变成了那句无奈的“我不干,谁干?”

为何如此
大家都意识不到,是因为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
鱼生活在水中,它不会感觉到水的存在。
同样,我们生活在由千年父权文化塑造的社会中,许多歧视性的观念也就像空气一样,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本来就是这样的。
当一种观念强大到无处不在,被歧视的那一方也会自动内化,让它成为自己世界观的一部分。

就像职场女性可能会瞧不起全职太太,觉得她们不求上进。
她在这里使用的评判标准,恰恰是父权逻辑中“公共领域成就高于私人领域付出”的标准。通过贬低其他女性,来确认自己在这个男性主导体系中的“例外”,从而获得暂时的安全感。
人们不是有意识地歧视,而是无意识地遵循了这套内含偏见的脚本。

而且,大脑为了高效处理信息,也会依赖这种认知捷径。
所有人都有内隐偏见,也就是会无意识地将某些特质与某个群体快速关联。
比如女性,对应带孩子、柔弱;男性对应拼事业、强壮。
就像听到医生这个词,很多人,包括女性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医生形象可能还是男性。
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大脑被长期的社会印象训练后的条件反射,不受我们主观意愿的控制。
这就使得人们即使在理念上反对歧视,但在行为上仍可能复制歧视。

再就是,现在的歧视都被糖衣炮弹包裹着,攻击性被大大降低了。
当歧视以爱护、赞美或传统的形式出现时,它完成了两个关键操作:
一是让施加者洗白,他们会觉得自己很绅士、体贴,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完全不会反思行为背后的歧视性预设。
二是让接受者陷入自我怀疑。
她可能感到不舒服,但对方的行为又充满善意。如果她提出抗议,就会被视为不识好歹、太敏感,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她会选择保持沉默,并告诉自己是“想多了”。
这就让隐形歧视更难被挑战。

隐形歧视何时能停?
隐形歧视是最难对付的。
因为对方不是强势地降伏谁,也不是霸道地压迫谁,而是展现一种呵护的姿态。
这种行为看似儒雅绅士,实际上却小觑了女性。
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接受是默认无能,不接受是无礼。
如果接受,尤其在讲究层级的社会环境里,相当于默认女性无法成为领导力量,因为不够强大。
让女性短暂地尝一下甜头,然后让出更大的利益,而还让对方显得仁慈。
如果不接受,那就是没有礼貌,对方如此体贴,居然还不是好歹。

这就是隐形歧视最狡猾的地方,它把反抗的成本转嫁给了受害者。
要破除这种困境,必须敢于拒绝,将隐形歧视“显性化”,从而改变互动的性质。
比如可以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用提问间接反驳。
对方称赞“没想到一个女生能把这个搞定”时,可以回应:“谢谢,不过为什么你会觉得女生通常搞不定这个呢?”
对方说“女孩子没必要那么辛苦”时,可以问:“谢谢,但为什么你觉得女孩子就可以不需要辛苦呢?”
这种方式避免了正面冲突,将“我指责你”变成了“我们一起来审视这个观点”。
迫使对方从无意识的自动化反应,进入需要思考的领域,从而暴露其背后的刻板印象。

或者用魔法打败魔法。
既然都不干,那我也不干了。
韩国一些家族祭祀风俗的衰落就是如此。
因为女人们都不回去,于是祭祀就消失了。因为没有女人干活,而男人们就连祭祀的想法都没有。

面对那些带性别滤镜的夸奖,直接怼回去。
“我们行业也有很多女性,你不会没接触过吧?”
“要多少女法官才够?全都是女的才好呢。”

但不管怎样,个人战斗终究是孤独的,需要伙伴来提供力量。
所以从长期来看,必须要有更多的人能识别、打破这种隐形歧视,并且创造出更多元的性别叙事,这样后来人才不会如此费力地识别和对抗。



印客美学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