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超音速白菜从天而降的时候
在50年代突破音障后,超音速很快就白菜化了,M2、M3接连突破,但更高的速度始终是个问题。问题不是速度上不去,而是飞控和可持续的更高速度。直到现在。高超音速也白菜化了。
这不是说谁都能玩一把高超音速,美国就没玩明白。但中国民企都玩上了。北京的凌空天行日前发布视频,发布“驭空戟-1000”高超音速导弹。重要的是,这不是双锥体、只有有限滑翔和机动能力的初级形式,而是乘波体的高级形式。

助推-滑翔是最简单的高超音速,但说简单并不简单。最简单的助推滑翔就是使尽往高打,然后靠重力落下,在用高度换速度的过程中,转入滑翔。问题是,要足够的射程的话,就需要足够的高度。但高度太高,俯冲后的拉起就有很大的下沉,改出不仅是高过载的阶段,结构和飞控很不好解决,也损失很多能量。更好的解决办法是打到预定滑翔弹道的高度,就靠重力改平,然后再次启动推进系统,水平推进,直到燃料耗尽,转入滑翔。
但重力改平、水平推进也没那么容易。难点在三个,但“驭空戟-1000”解决了这些问题:
1、水平推进的工作时间更长,对发动机的要求很高。“驭空戟-1000”的动力飞行时间高达6分钟以上,这对火箭发动机是超长的连续工作时间,哪怕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相比之下,航天飞机第一级的工作时间只有2分钟,第二级的工作时间长得多,也只有5.5分钟。那可是倾国家之力的高大上,而液体火箭是很成熟的技术,阿波罗时代之后就没有太大的突破。“驭空戟-1000”不简单。
2、更长时间的水平飞行需要更高升阻比的气动外形,双锥体不够用,需要乘波体。这对增加滑翔射程是刚需,也提供了更大机动性的机会。有意思的是,“驭空戟-1000”采用挺特别的气动构型。大多数乘波体都是某种把顶棱磨圆的三角锥体,但“驭空戟-1000”的基本弹体是圆柱-圆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为了提高升阻比,采用一对带下反的全长边条,位置相对靠近弹体底部,相当于下单翼。这应该是对理想乘波体的某种简化近似。但下反不利于横滚稳定性,所以采用了V形双垂尾,增加横滚控制能力,还有单独的腹鳍,进一步增加稳定性。最后是很特别的五翼面尾翼,既不是导弹、火箭常见的十字尾、X形尾,也不是飞机上常见的山字尾。

3、更长时间的水平飞行意味着更大的累积热负荷,热防护的要求极大提高。这方面光看外观是看不出来的,但肯定是必须解决的,尤其是较薄的边条边缘。
“驭空戟-1000”用三轴拖车作为发射车,发射重量未知,但射程为500-1300公里,速度为M5-7,具有自动识别目标和自动规避威胁的能力。视频里不断以日本为背景,上海到广岛大约1100公里,吉林到东京约1300公里,并非凑巧。
要紧的是,凌空天行声称做到低成本生产,成本比同类“正规军品”降低90%!从弹体构型来看,确实采用了很多低成本元素,如简单的圆柱-圆锥弹体、矩形尾舵。凌空天行还大量采用车规芯片和民标(尤其是汽车)制造技术,使得成本和产能都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这不等于技术天花板降低,凌空天行正在把AI从制造技术到导弹控制全面用起来。
必须说,高超音速白菜从天而降的时候,战争进入全新时代了。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