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屏」车展,豆包大模型成为车企开启AI座舱的技术密码

作者 | 芦苇

编辑 | 德新

500

智能座舱流量密码

广州车展于上周五如期而至,作为每年国内最后一个A级车展,广州车展恰好肩负了承前启后的角色——既是各个车企总结即将过去的这年,也是为全新的一年谋篇布局的关键舞台。

站在今天去预测2026年,明年的中国车市无疑是一个产品大年,包括以大众、奔驰等为代表的合资品牌,以上汽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以及华为鸿蒙智行、启境等都将有强大的产品阵容登场。

甚至结合各个大佬的预测,2026年的车市极有可能进入智能车决战的巅峰时刻。蔚来CEO李斌在广州车展采访中回应,「每一年汽车行业都是残酷血腥的,智能电动汽车竞争已进入所谓的“决赛阶段”」。小鹏汽车何小鹏也深以为然:「我唯一敢确定的是,2026年汽车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残酷跟血腥。」

因此,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各家车企都在积极“武装”自己的车型产品,提升产品竞争优势,尤其时下被热切关注的智能化能力上。

AI大模型的量产上车,也顺势成为各家车企竞争的焦点,从辅助驾驶的端到端、世界模型的研发,到座舱车机基于AI的升级。

相比于目前端到端辅助驾驶仍集中在中高端车型上,AI座舱的影响更为普及。

本届广州车展上,则呈现出一个明确的风向,AI大模型已经大规模上车,车机系统正从机械性的对话,向具备“活人感”、主动式、个性化的服务进阶

同时,在新车扎堆的展馆里,有一个现象难以忽视:众多的自主与合资品牌的新车,都选择与火山引擎合作打造AI座舱,譬如奔驰纯电 CLA、上汽奥迪E5 Sportback、上汽荣威M7 DMH、长安马自达 EZ60、东风奕派 007等等。

500

在2025年新上市车型的智能座舱中,豆包大模型搭载量因此冲到了行业第一位,正成为越来越多AI汽车的标配。这并非偶然的品牌联合,而是大模型市场格局收敛的明确信号。

从年初车企争相上车DeepSeek,到年底豆包大模型成为焦点,车企们的选择为什么集体发生了改变?AI大模型上车到底能给座舱带来哪些智能升级?

500

接入大模型的AI座舱有哪些变化?

2020年之后,蔚小理量产的座舱一度是智能座舱的「范本」。而到了2022年ChatGPT爆发,大模型带来了语音交互的新范式;至于大模型真正大规模登陆座舱,则是这一波豆包大模型的落地。

这次在广州车展上,我们广泛体验了多款搭载豆包大模型的新车。

以荣威M7 DMH为例,它全球首发了豆包深度思考模型。

首先,集成豆包深度思考大模型后,车辆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用户模糊的意图,无论是倒装句、双重否定,还是模糊表达都可以识别。你可以随便下指令,而不需要像过去一样用户来适应车机、规范指令。

其次,通过与车企的联合开发,荣威M7 DMH复杂车控能力,用户只要一句简单的指令,车机就能拆解复杂场景下的多个车控需求并执行完毕。

第三,车机还拥有持续记忆的能力,能够精准留存用户行为轨迹;比如 “导航去昨天的餐馆”,模型可调用前一日的规划路线;如果用户“不喜欢在某个时段走高架桥”,车机也能学习、记忆和规划。

其他在车内常见的场景功能,比如对话人与背景语义的区隔,或者多人同说,系统可精准区分执行;用户的打断重说,模型通过更长时序的能力也能理解到位,无需重复唤醒。

这套深度思考大模型在11月17日OTA推送后,据说荣威M7 DMH的语音使用率快速拉升到了90%以上。

500

除荣威之外,此次车展上我们还体验了奔驰纯电CLA、上汽奥迪E5 Sportback、东风奕派007、长安马自达EZ60等车型。

500

其中,奔驰纯电CLA搭载全新的智能人机交互系统,通过接入豆包大模型,整体交互效率相比上代车型提升50%,唤醒速度快至0.2秒,还可以识别说话人的不同感情,给予对应的反馈。

长安马自达EZ60全面接入豆包大模型后,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调用超过1700项功能,出行、吃喝玩乐、聊天、车控等需求均可“一语直达”。

与传统车机相比,接入豆包大模型的车机体验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

“意图驱动交互” + “复杂车控集成”,能让用户的表达更加自然,比如说出 “有点热,音乐别太吵” 这种多意图表达,系统也能同步调整空调与音量。并且整合大模型联网搜索和深度思考之后,它可以直接给出类似“广州周边两百公里内美食两日游”的组合规划,甚至配合辅助以美食的渊源、行车充电的规划等等。

AI并不是现阶段的新产物,上一代AI就已经被集成到了智能座舱中。但AI大模型时代的到来,则可以让座舱的语音交互很自然地去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情感,这就是技术升级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理念很早就有了,但最终还是要靠技术的突破。”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如此说道。

500

新车渗透第一,大模型的模型服务是关键

2025年的中国车市,智能化技术早已变成“必答题”。而火山引擎跟各大车企的合作,几乎「霸屏」了今年从上海到广州的两大车展。

截至目前,奔驰、特斯拉、比亚迪、蔚来、上汽、一汽、广汽等九成主流车企已加入火山引擎 “汽车朋友圈”。据HiEV统计,至少20个品牌实现豆包大模型量产上车。

2025年新车量产上车率上,豆包大模型相比其他竞品几乎是 “断层式领先” 。

“只有最好的模型才有最大的使用量,这是因果互相促进的动态过程。” 这是谭待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市场格局的看法。

豆包大模型作为基座模型,覆盖了语言、语音、视觉的全栈垂类模型,经字节内部50+业务场景、每日数万亿tokens使用量打磨,其中文理解、推理能力等核心指标位列国际测评前列;豆包语音大模型的能力,也广泛受到市场认可。

如果说大模型能力是内核,火山引擎的生态服务体系则是豆包渗透率爆发的关键推手。作为字节跳动旗下云和AI服务平台,火山引擎自成立起便将汽车行业列为核心赛道。

与之伴生的是其模型服务更好,主要体现在火山引擎对外提供的生态服务体系中,其构建了“快速落地 + 深度共创 + 全周期保障”的服务闭环。

500

以上汽荣威为例,其与火山引擎在2025上海车展达成合作后,仅4个月就完成荣威M7 DMH的全功能落地,较行业平均周期缩短60%,无需车企组建大规模AI团队,大幅降低研发成本与试错风险。

此外,AI大模型往往是基于公网数据集进行训练,在向行业落地时,往往会出现因缺乏行业高质量数据的“喂养”,影响落地效果的情况。

也正因此,在火山引擎与车企的合作中,并非是豆包大模型 “单向输出”,而是与车企“联合共创”,即为汽车行业打造专属场景模型,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企数字化转型、汽车出海、具身智能等全流程场景。

如与车厂共创座舱交互逻辑、与经销商共创客户服务场景等,这种共创模式让豆包大模型更懂汽车行业需求,也让车企参与到模型进化中,形成双赢。

作为对比,就是DeepSeek的上车热,其本身是开源模型,而母公司深度求索的主航道并不是打造服务用户的大模型应用产品,这也就导致车企如果要使用DeepSeek,就需要自行定制开发,后续整体维护成本更高,并且汽车行业需要考虑与场景的深度结合。

而在技术与服务之外,豆包大模型的“高性价比”成为车企决策的关键砝码。

比如我们体验的荣威M7 DMH搭载的是高通骁龙8155座舱芯片,而豆包的深度思考模型在这样的算力规格下,也能极好地支持智能座舱交互的升级,其语音交互的能力、流畅度,甚至超过了一些30万级别车型的体验。

从奔驰到荣威,从高端跑车到家用轿车,豆包大模型的 “汽车朋友圈” 持续扩容,本质是技术实力、服务能力与成本优势的三重胜利。

当10万级车型能享受到30万级的智能体验,当车企无需巨额投入就能快速完成智能化升级,豆包大模型不仅定义了汽车AI的 “渗透率标杆”,更在重塑行业的 “智能化规则”。

500

标配豆包大模型

AI座舱进入新时代

放在几年前,评价一款车的智能化水平,还停留在 “中控屏有多大”、“语音指令响应快不快”。但随着大模型上车,竞争的门槛被再度拉高。

在众多车机交互场景中,豆包大模型不再是简单执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读懂模糊需求、记住用户习惯,甚至实现情感共鸣的 “搭档”。这种能力的突破,让智能汽车彻底告别了 “机械响应” 的阶段。

于车企而言,豆包大模型带来的不仅是用户体验升级,更是转型节奏的 “加速器”。火山引擎的豆包大模型使车企不需要重兵投入组建 AI 研发团队,不同于过往漫长的训练周期,借助灵活的适配方案,就能让不同价格的车型具备差异化的智能竞争力。

广州车展上众多车企的新一代AI座舱集体亮相,只是豆包大模型领跑行业的一个缩影。49.2%的公有云大模型调用市场份额、30万亿日均tokens调用量、超过9成主流车企合作…… 一系列硬核数据证明,豆包大模型已成为AI汽车的 “标配核心”。

当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选择与本土大模型深度合作,荣威、东风等自主头部将其作为差异化竞争力,基于大模型的智能汽车时代已然到来。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