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通话,日本媒体的报道挺花心思!

11月24日晚,中美元首通话,消息一出,外界多少有些意外。

新华社率先发布的通稿中,特朗普涉台表述格外引人注目:美方理解台湾问题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稍后,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总结此次通话,称赞中美关系“extremely strong”,但未有涉台表述。

日本媒体读后兴奋不已。

日本最大通讯社共同社(Kyodo News)甚至在标题里用了醒目的“BREAKING NEWS(突发新闻)”标签,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有些奇怪。请看:

500

突发:通话后,特朗普推文里没提台湾!

共同社以近乎夸张的手法强调“no mention”,是一种典型的“负向框架(negative framing)”,将“缺席、缺失、未表态”当成新闻重点,不强调“特朗普说了什么”,而是强调“特朗普没说什么”,暗示“未言即有意”。

国际传播工作者必须重视“叙事框架(framing)”的重要性:如何强调、取舍信息,如何搭建叙事架构,如何赋予事件以特定解释框架,直接关涉受众的理解与判断。前文曾阐释“光复纪念日”英译为何选择“restoration”而非“retrocession”,正是强调其置于“民族复兴”这一宏大叙事框架中的意义。词义辨析是技术性讨论,但若止步于这一浅层,便难以触及其在历史语境中所承载的意义建构。置于当下,“restore to its historical status(恢复到自古以来的应有地位)”已具备独特的叙事重量,其重要性远非局限在“收回(recovery)”与“返还(retrocession)”这类字面区别的层面。

“framing”是学术用词,但其实并无神秘可言,俗话讲就是:同一信息,怎么说、怎么呈现很重要。国内的很多事件,在外媒中换一种“framing”,即可褒贬逆转,例子不胜枚举。

共同社、日经亚洲(Nikkei Asia)等媒体不约而同在标题里突出特朗普推文里的“未提”内容,虽不是“fake news”,却是议程设置的一种手法,借“信息的缺席”制造新闻意义,从而服务日本的安全语境与其受众的特定关切。

特朗普推文中强调的都是美国民众切身相关的议题,如大豆、农民、芬太尼、乌克兰等;不着急公开“提台”,也许是为未来谈判留空间,抑或是避免外界对美方立场的过度解读,防止在关系刚刚缓和时点燃敏感议题,可视为一种“审慎沉默”(calculated silence)。

刚刚,特朗普与高市早苗通了电话。高市第一时间对外表示,电话是特朗普主动打的,双方就很多问题交换了意见,同时还强调特朗普称其为“密友(close friend)”,可随时电话联系。

看来,第一时间释放美日关系亲密信号对她很重要。政策圈与舆论圈都得读懂“framing”这门学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