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闷声干大事!千问App一周引爆千万下载

11月24日,阿里旗下的AI助手千问App公测一周,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成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

500

平均每分钟近千次的下载速度,不仅引爆了国内科技圈,更是让硅谷再度认真打量这个来自中国的强劲对手。

“年初DeepSeek的爆火,被视作中国AI发展的第一波浪潮。”业内人士感叹,“没想到年底阿里掀起了个更大的‘冲击波’”。

受这一爆发式增长带动,阿里巴巴港股当日收涨4.47%,报154.5港元,市值2.95万亿港元。

500

千问App亮相,7天破1000万下载

千问的增长速度,无疑配得上“现象级”这一评价。

11月17日,千问APP正式上线公测,公测第二天,千问就冲到了苹果App Store免费榜第四位,超越了当时的DeepSeek。

500

随后两天,千问直接冲上App Store免费应用总榜第三名。截至11月24日,千问App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单日下载量超140万。

对比来看,ChatGPTApp首周下载量只有60.6万次,网页版则用了约40天达到千万用户,Sora应用首周则仅获得62.7万次iOS下载量……

业内人士指出,在当下卷生卷死的AI市场里,要想实现这样的增速,早已不是“砸钱投流”那么简单,关键是产品本身对用户的吸引力。清晰的产品定位——“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是千问吸引用户的关键。比如,一句指令就能让千问APP几秒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制作成几十页的精美PPT。

此外,千问的免费开放策略更是显著降低了用户尝鲜门槛,公测初期因访问量过大导致的“崩了”热搜事件,意外成为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和品牌曝光,进一步推高了市场期待。

当然,最终支撑这一系列亮眼表现的,还是千问背后坚实的技术底座。

千问App接入的是阿里通义的Qwen3-Max模型。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Qwen3-Max性能跻身全球前三。

在B端,Qwen则被开发者戏称为“源神”。截至目前,Qwen系列模型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6亿次,成为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家族。

在硅谷,Qwen引发的“千问恐慌”早已蔓延。爱彼迎CEO已公开表示公司“大量使用Qwen”,英伟达CEO也强调Qwen已占据全球开源模型的主要份额。

500

可以说,千问App的爆发,是阿里深厚技术积累下的必然结果。

500

“生态协同”能力,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

不过,技术优势仅是参与AI竞争的基础门槛,真正将千问与其他AI应用区分开、构筑起其核心壁垒的,是阿里所提供的“生态协同”能力。

过去多年来,阿里巴巴以“电商+云计算+物流+本地生活+数字文娱+产业互联网”为核心,构建起覆盖“衣食住行”的生态闭环。

500

这一生态为千问提供了理解复杂意图、执行真实任务的丰富土壤,使其成为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助手。

举个例子,现在,当用户上传一张鞋子图片询问“这是什么鞋子”时,千问不仅能精准识别出这是意大利品牌DUDE的休闲布鞋,还能直接附上淘宝购买链接,将“识别需求”与“消费决策”无缝衔接。

与此同时,阿里生态内的多元业务每天产生海量高价值实时用户行为数据,这些真实交互数据成为千问大模型持续优化的燃料,形成“体验提升-用户增长-数据反馈-模型进化”的自我强化循环。

竞争对手或许能模仿千问的单个功能,却无法复刻阿里多年沉淀的完整商业生态,更难以获取这种持续驱动模型进化的高质量数据,这正是千问生态协同壁垒的关键所在。

据透露,阿里巴巴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APP,让千问具备更强大的办事能力。

想象一下,未来用户或许只需一句“帮我规划周末杭州之旅”,千问便能联动高德地图规划路线、通过飞猪预订酒店门票、在饿了么推荐沿途美食,甚至同步淘宝置办出行装备,真正实现“一句话打通全流程”。

这或许便是千问的终极形态,并非一个独立的应用,而是激活并连接阿里整个生态的操作系统。

500

市场远未成型,后发者仍有机会

过去,总有人质疑“阿里在C端AI领域是否迟到了”,但事实是,当前的市场远未定型,谁都有机会。

从行业格局来看,虽然豆包和DeepSeek凭借先发优势在用户规模上暂时领先——9月月活分别达1.72亿和1.45亿。

但这恰恰说明,AI应用市场仍处于“诸侯割据”的早期阶段。毕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级应用,其月活门槛至少应在5亿量级。目前的领先者只是暂时占据了身位,远未形成不可逾越的护城河,这正是千问的机会所在。

不仅如此,在这样的早期阶段,中国大厂其实就像刚冲出起跑线的选手,面临一场长跑。这种时候,盲目追求短期产品的“抢跑”,远不如扎实“夯实基础”来得重要。

这种战略思维,在国际科技巨头的布局中已得到充分印证。

英伟达广泛投资AI初创公司,并不仅是为了获得财务回报。这些初创公司在获得投资后,往往会将资金用于采购英伟达的GPU来构建其算力基础设施,这就在无形中巩固和扩大了英伟达硬件生态的覆盖范围,形成了从投资到技术采用再到生态强化的良性循环。

谷歌设立“AI未来基金”,也遵循着类似逻辑。其更深层的战略在于,通过资金、技术和云计算资源支持初创企业,确保下一代最具潜力的AI应用生根发芽时,其技术根脉是深植于谷歌的技术平台与硬件生态之中。

阿里的战略也与之颇为相似,前期不追逐短期声量,而是深耕技术、夯实大模型基础能力,待技术势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凭借强大的生态能力在C端市场实现厚积薄发。

阿里千问的成功,正是这套战略打响的第一枪,它宣告中国AI的竞争主线,已从实验室里的技术参数,彻底转向市场中最具决定性的生态价值对决。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