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并不是一路鲜花铺路,而是荆棘丛生的巨坑

【本文来自《无论明朝还是后继者,中国若不发生存亡危机,中国都不可能自然转型为工业化国家》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感觉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并不是一路鲜花铺路,而是荆棘丛生的巨坑。

现在工业产生源自商业激活了社会需求,庞大的社会需求催生出更高的生产效率。这就是工业化。所以说工业化是社会需求突破了农业社会的底限而出现了质变。这才是工业化出现的初始逻辑。

为什么我说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就是一个铺满荆棘的巨坑呢?因为此时的社会形态还处于农业向工业过渡的阶段。庞大的社会需求超出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的能力范围。你需要更多的丝绸,就需要更多的桑树,更多的桑树就需要毁掉农田,改稻为桑。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农业产出非常低,改稻为桑就会导致大米价格暴涨。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如何生存?这就是严嵩推行改稻为桑后又退不下去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导致这种大规模坑害人民的举措难以推行下去。

而欧洲情况则不同,他们纺织业大发展之后,羊毛需求暴涨,迫切需要更多的牧场养羊,以提供更多的羊毛。这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羊吃人的现象。这其实是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初期的代价。这种大规模坑害老百姓的行为,在中国行不通,但是在欧洲在英国则顺利推行。

所以英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这一关却迈不过去。关键因素的中国太重视老百姓的生命了,不够很辣。同样道理,郑和下西洋他看到的都是各种野蛮落后的可怜人,而欧洲人到了新大陆看到的却是印第安人脖子上的金项链。郑和看到的是人,而他们没看到人,只看到了一堆一堆的黄金。还是那个问题,不够狠毒,就不会有大航海时代!

所以说,欧洲在这种血腥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机遇,而中国一无所得,我们既没有办法对自己的人民狠毒,也没办法对域外的原始状态的可怜人狠毒。

结果就是我们既无法开启工业化,也无法借助地理大发现的助推而神速发展。而错过了这两个血腥的机遇,中国被欧洲远远甩在后面就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