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7”到“Hi young”,看低俗文化的双向交集到输出
“67”据说在国外TK火得一塌糊涂,很多人以“67”为梗拍了很多同款。
一个现象成为热点之后,就会有人尝试解释,当然,正儿八经的去探讨,你永远get不到真正的核心,探讨这种无厘头的俚俗恶趣,你得从有色有味的方向入手,从“色、膻、腥”方面,你就很好理解,它们为什么能病毒式传播。
67就是粤语中的一句带颜色的自嘲式脏话囗头禅,广东人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之后,会自责式的骂自己,“67啦,搞黄了!”
当然67也可以形容别人,但恐怕会引起冲突。
英语的67本来没什么特别含义,但是碰上与中文交流,一顿文化输出之后,six seven就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了,Six在英语中就有一个谐音。
大湾区早前举办全运会,广州市策划了几条宣传口号,其中一条是“HI Young! 广州!”在英语语境或非粤语区看来,是非常正能量的一句口号。
但在粤语区的人来说,问题可大了!
“Hi young”正好对应“67”,一雌一雄,都是粗口。
“Hi young”一经推出,立刻引爆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如果你看得懂港星郑中基粤语版电影,你一定不会对“67” 啊“Hi youbg”这些梗陌生。
所以,有些梗爆火,你从文化的角度,从正常角度,完全是搞不懂它有什么不妥。
正如很多外国正经学者,也弄不懂英文“67”是什么意思。
我想,广州那个创作“Hi young”的那个作者,原本也一定弄不清楚“hi young”是什么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