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下一个风口浮现
TCE自去年以来相当火热,诞生了多笔重磅交易。而在结构上与其类似的髓系细胞衔接器(MCE),也突然从小众机制分子,跃升为多家MNC争抢的战略资产。
先是诺华以30亿美元与Dren Bio达成合作,利用后者开发的靶向髓系细胞衔接器和吞噬平台开发双抗疗法;紧接着赛诺菲直接以6亿美元首付款买下Dren Bio的DR-0201,这个CD20靶向MCE在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身上出现18个月无治疗缓解期,正在加速进击自免市场。而继与礼来达成合作后,泽安生物又与GSK签下4个MCE项目合作协议……
尽管在交易金额层面还难与TCE相比,但从如今的交易及临床推进情况上看,MCE这条新的免疫疗法赛道,正在快速成形。
机制上,MCE疗法靶向髓样细胞能降低CRS的风险,在适应症范围上可能应用更广,这也是MCE获得大药企青睐的关键。
当然,MCE能否成为“下一个TCE”,甚至超越之,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证明。
/ 01 /大药企开始加注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MCE的入局者并不算多,但多笔大药企主导的重磅交易已经提示,MCE正成为免疫疗法赛道中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而这些密集交易背后,也是各家药企不同却明确的战略诉求。
最先引爆行业关注的是2024年7月诺华与Dren Bio的合作,这个合作总金额高达30亿美元,以及阶梯式销售分成,诺华计划利用Dren成熟的“靶向髓系衔接器与吞噬平台”来开发一类全新的双抗产品线。
诺华生物医学研究肿瘤学负责人Shiva Malek博士表示:“新型双抗MCE疗法将与公司在靶向治疗、生物制剂、放射性配体和CAR-T疗法等多种肿瘤治疗领域的战略布局形成互补”。
8个月后,赛诺菲以6亿美元首付款直接收购Dren Bio最具潜力的CD20靶向MCE DR-0201,后续里程碑交易总额达到19亿美元。
而在前期临床实验中,DR-0201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实现了长达18个月的停药缓解期,直指利妥昔单抗占据超十亿美元规模的自免市场。
除Dren Bio之外,泽安生物是另一活跃的MCE公司。
今年7月,礼来就与泽安生物合作,意图通过MCE补齐自身在免疫疗法上的短板,形成多线并行布局。
而在近日,GSK进一步将MCE热度推向高潮,不仅宣布与泽安生物签下共四个MCE项目,更明确将其纳入正在构建的“ADC+IO Engager”复合战略中。
GSK全球肿瘤研发负责人Hesham Abdullah表示:“MCE这类新一代衔接器治疗具备“变革潜力”,可在血液系统肿瘤与实体瘤上实现更佳的安全性,并让更广泛的患者群体获益。公司力求加速开发首创性的MCE,用于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瘤”。
多笔投资、合作已经验证MCE不再只是一个早期概念,而是逐渐形成的免疫疗法新趋势。
/ 02 /免疫疗法“新”机制
MCE的作用机制与TCE类似,都是通过“结合-激活-杀伤”机制,只不过MCE双抗的一端接合的是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等肿瘤相关髓系细胞(TAMCs)而非T细胞,另一端则接合其他目标细胞(B细胞、肿瘤细胞),将髓系细胞与目标细胞的连接,从而激活其对目标细胞的杀伤作用。
MCE之所以受到大药企的“偏爱”,正是来自于其靶向髓系细胞带来的全新免疫系统调节机制。
过去几年,免疫治疗几乎被T细胞主导,PD-1、CAR-T、TCE不断扩展肿瘤治疗边界,而真正在肿瘤组织中数量占优、浸润比例更高、活跃度更高的是TAMCs。
TAMCs会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因子共同促进免疫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以及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化疗等治疗的耐药性。因此,通过药物激活TAMCs并使其靶向抗癌是一种可能使患者获益的新方法。
以泽安生物的MCE为例,在肿瘤治疗上,MCE可以直接激活吞噬作用和ADCC杀死癌细胞,还能增强吞噬和抗原呈递功能,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进一步募集和激活T细胞、NK细胞等,并将吞噬后的肿瘤新抗原呈递给T细胞。

可以说,MCE实现了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双线调节和连接作用。
更重要的是,髓系细胞可控地释放促炎因子,降低CRS发生风险,这也是相较于TCE的最大优势——安全性。
从应用场景看,由于实体瘤存在致密的基质屏障以及免疫异质性微环境,导致TCE分子渗透力不足,而MCE的双重调节机制有望补足这一适应症。。
除此之外,MCE也有望实现自免疾病的突破。赛诺菲从Dren Bio收购的MCE DR-0201(SAR448501)正是这一可能性的典型验证。
作为一种潜在的首创靶向CD20的MCE,DR-0201能激活特定的组织驻留和迁移的髓系细胞,并通过靶向吞噬作用诱导深度B细胞耗竭。该技术对现有难治性B细胞介导的自免疾病如SLE患者而言是突破。
从泽安生物、Dren Bio公司的管线布局来看,它们围绕肿瘤和自免疾病已开展针对不同靶点的MCE研发。
泽安生物的LTZ-301(CD79b)针对B细胞淋巴瘤与自身免疫相关适应症,LTZ-232(EpCAM)则用于实体瘤与腹水治疗,LTZ-233面向更广泛的实体瘤。
Dren Bio的多款分子也在肿瘤与自免双线推进,其中DR-0201作为潜在的首创CD20双抗实现深度B细胞清除在自免疾病中发挥优势;DR-01目前正在对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细胞毒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评估,并正在扩展到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适应症;DR-0202则靶向多种实体瘤。
凭借安全性优势和适应症的拓展能力,MCE正成为大药企们布局的下一个核心免疫衔接器方向 。
/ 03 /风险与期待
作为一项早期技术,MCE带给市场无限期待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甚至风险。
首先MCE的激活模式更温和,这意味着杀伤能力可能不如TCE或CAR-T那样直接强劲,治疗上只能作为备选或考虑联用策略。
而针对髓系免疫细胞疗法在此之前就有过尝试。2016年,以Carisma Therapeutics为首的药企开始了针对巨噬细胞的CAR-M研发,利用巨噬细胞的天然效应,实现长期的抗肿瘤免疫,从而攻克实体瘤治疗。
Carisma公司的CT-0508(HER2 CAR-M)虽然早期数据良好,但最终却被暂停。对此公司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考虑到HER2药物的竞争市场格局,以及目前获批HER2药物对患者体内出现的HER2抗原下调而做出战略调整。但这也间接反映出髓系免疫细胞治疗的竞争格局不佳。
此外,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容易重新变身为支持肿瘤生长的M2型巨噬细胞,削弱其抗肿瘤功能,这一点需要在临床上仔细评估。
尽管MCE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已经从概念性研究迈入可验证阶段。更重要的是,MCE不是简单成为“巨噬细胞版TCE”,它所瞄准的固有免疫可与TCE、PD-1、ADC等疗法互补实现联合免疫治疗。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药企的兴趣更来自其平台化潜力。
随着更多真实的临床数据出现,这类以髓系细胞为核心的免疫调节策略,有望补上免疫体系的关键空白。而以赛诺菲、诺华为首的大药企大笔投入,也正在点燃市场对MCE的开发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