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不过一只狐狸的迪士尼王子们,到底“差”在哪?


500

  作者 / 小鱼

  编辑 / 轻舟

  排版 / Eis

  时隔九年,那只“蛊王”狐狸又回来了!

500

  当年狐尼克一出场,便艳压一众迪士尼王子,荣登最具魅力男主角宝座。观众们调侃“迪士尼所有王子加起来,都比不过一只狐狸”。

  而在聚光灯之外,“雄竞大失败”的迪士尼王子们,其实也在悄悄进化。(有朝一日偷偷惊艳所有人)

  从单薄被动的吉祥物,到与公主并肩作战的伙伴,再到如今敢于示弱、甚至成为反派的男性形象——迪士尼的王子们,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

  迪士尼王子的进化史,是男性形象“人化”的过程,公主叙事的镜像,是迪士尼重新书写性别故事的另一章。

500

  迪士尼王子们

  01古典时期:单薄被动的吉祥物

  让我们根据迪士尼公主电影的不同时期,看看各个时期里迪士尼王子的形象。

  1937-1959年,是以《白雪公主》(1937)和《仙履奇缘》(1950)等作品为代表的古典时期(Classic Era)。这一阶段的作品核心是“真爱之吻(True Love’s First Kiss)”与“永远幸福”(Happily Ever After)的浪漫结局,是保守的父权童话。

500

  《无敌破坏王2》:“她的确是公主!”

  “华特·迪士尼利用新科技和员工能力将童话改写得耳目一新,但唯一保留的是格林童话十九世纪的父权观念,甚至可说华特·迪士尼似乎是有点怀旧地想要一个井然有序的父权王国。”

500

  从左至右:《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中的“真爱之吻”

  乍一想,“王子”作为父权童话中的关键男性主角,和早期柔弱顺从、形象单薄的公主不同,理应是鲜活而完美的角色。实际上,我们只对了一半——古典时期的迪士尼王子,看似完美,实际上却是模糊又被动的吉祥物。

  这一时期的迪士尼王子几乎没有人重视。一方面,这似乎是童话故事中的通病: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在《女巫一定得死》中指出:“相比女巫、教母等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在大多数童话中都相对边缘。王子往往是个纸板式人物,几乎像事后才被想起来似的,只在故事结尾现身,以确保一个幸福的结局。”

500

  《白雪公主》中“事后才被想起来”的王子

  不仅如此,早期的动画技术限制下,动画师不擅长绘制写实且英俊的男性角色。以《白雪公主》为例,动画师更擅长绘制面部线条流畅圆润的女性角色,或者夸张、卡通的动物和矮人形象,于是“王子”的出场空间被压缩到极致,也更容易被人们忽略。

500

  英俊男性角色的面部特征更为写实,需要对比例、骨骼结构等有很高掌握

500

  高度卡通化的矮人们更容易发挥动画的夸张效果

  早期的王子们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白雪公主》里的“王子”就叫“王子”(The Prince),而《仙履奇缘》里的王子则叫做“白马王子”(Prince Charming),似乎也不能算真名(谁家好人叫白马)。直到第三位王子——《睡美人》中的菲利普王子(Prince Phillip)出场,迪士尼王子们才终于拥有了姓名。

  即使来到1991,在电影《美女与野兽》中,野兽也没有真正的名字:野兽的仆人称他为“殿下”“主人”,而贝儿只会叫他“野兽”(Beast)。

500

  没有名字的三位王子,从左至右:

  《白雪公主》中的“王子”,《仙履奇缘》中的“白马王子”,《美女与野兽》中的“野兽”(人类形态)

500

  第一位有名字的王子:《睡美人》中的菲利普王子

  连名字都没有的王子们,自然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与梦想。古典时期的迪士尼公主常被诟病的一点在于,她们唯一的梦想就是嫁给王子,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无人在意的角落,王子们连梦想都没有,只是随时等待着在大结局时被拉出来,与公主完成婚礼。

  在传统童话里,勇士战胜恶龙,赢得公主;而在古典时期的迪士尼叙事中,公主经历磨难,得到王子——王子成为公主们的奖励,也成了另一种叙事中的“公主”。

500

  《仙履奇缘》中的婚礼工具人:“白马王子”

  比如《仙履奇缘》(1950)中的白马王子(Prince Charming),就是典型的“吉祥物式”角色。国王希望王子结婚成家,而灰姑娘则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他这个“奖赏”。在与王子相关的剧情中,舞会是催婚的国王举办的,举着水晶鞋寻找灰姑娘的行动则由大公爵执行——王子露了两次面,却几乎什么都没干。

500

  《仙履奇缘》中的国王(绝望催婚版)

  事实上,在《仙履奇缘》中,推动剧情的男性角色正是国王与大公爵。舞会开场的特写就是满怀期待的国王,暗示故事的驱动力来自真正的掌权者国王,而非王子。舞会上,观众的视角也来自于国王与大公爵组成的“恋综观察室”,以远景观看王子和灰姑娘坠入爱河。

500

  舞会上的国王与大公爵(恋综观察室版)

  灰姑娘离开后,下令寻找她的是国王,执行任务的是大公爵,王子本人则始终缺席——既游走于故事之外,也远离权力中心。甚至在结尾的婚礼中,当灰姑娘的水晶鞋又一次掉在台阶上时,为她穿上鞋的人不是王子,而是大公爵与国王。

500

  国王与大公爵(全国巡回试鞋版)

500

  国王与大公爵(婚礼拾鞋版)

  为什么在古典时期的迪士尼作品中,国王、大臣、甚至小矮人都个性鲜明、积极主动,只有王子们显得很单薄?

  一方面,这与华特·迪士尼本人的心境有关。在创作《仙履奇缘》时,他非常想当爷爷,于是在国王身上进行了大量自我投射:催婚催育、操心不断——王子自然退居其次。

  另一方面,国王的句经典台词:“爱情?不过是男女在正确的情况下相遇。”(Love? Just a boy meeting a girl under the right conditions.)也揭示了当时的创作理念:“寻找真爱”是故事的核心没错,但真爱的对象——王子或公主到底是谁——完全无所谓。

500

  国王名言(安排相亲版)

  正如《仙履奇缘》结尾的婚礼上,白马王子与灰姑娘坐进马车,灰姑娘笑着向民众们挥手,而王子的脸彻底消失在阴影中,再次印证了王子的工具人属性与可替代性:与灰姑娘结婚的可以是白马王子,黑马王子,甚至小马宝莉王子——只要是个“能结婚的男人”就行。

500

  白马王子(无头版)

  原因很简单:早期的童话模版中,王子和公主都是父权制的棋子

  以《仙履奇缘》为例,国王是父权社会中权力的掌握者,大公爵则是权力系统的执行者。

  而破坏父权力量即让女性争夺权力与财富往往反派女性角色体现:比如《白雪公主》中的皇后、《仙履奇缘》中的继母,或《睡美人》中的女巫。这也是迪士尼近年来饱受诟病的真人版电影改编中,女性反派角色们反而大放异彩的原因之一。

500

  从左至右:《白雪公主》皇后、《仙履奇缘》继母、《睡美人》女巫(动画版)

500

  从左至右:《白雪公主》皇后、《仙履奇缘》继母、《睡美人》女巫(真人版)

  而故事中的王子们,看似身份高贵,实际上是远离权力争夺的存在,主要负责貌美如花。正如学者克里斯汀·格莱德希尔(Christine Gledhill)所说,“男性力量抽象化为一种净化工具,为不可战胜的权威服务”。这样的抽象化,让王子本人几乎没有具体行动和性格——他们和公主一样,只是父权制下的象征性符号。

  最终,王子们彻底沦为爱情中的赠品。他们是公主的“终极奖赏”,是故事圆满收尾的象征,更是父权秩序里的吉祥物。公主与王子都被套进了单一的叙事框架:公主被要求温顺、美丽、老老实实等待救赎;王子则被抽象化、符号化为爱情的象征,老老实实等待结婚。两者都失去了作为个体的主动性,也失去了更复杂、更丰富的叙事可能。

  02

  复兴时期:并肩作战的伙伴

  时间进入1989-1998年,来到了以《小美人鱼》(1989)、《美女与野兽》(1991)、《花木兰》(1998)等作品为代表的复兴/叛逆时期(Renaissance/Rebel Children Era)。

500

  从左至右:《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花木兰》

  其实,复兴时期的到来蛰伏已久。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反对种族、性别与社会边缘群体歧视的运动高涨,不断推动着民主进程。尤其在6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席卷全球,批判制度性父权,并在职业、教育和婚姻等领域积极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这也预示着迪士尼公主形象的改变。

  然而,就在社会风起云涌之时,1966年,华特·迪士尼逝世。失去了灵魂人物的指引,迪士尼一度陷入创意真空和经营困境,甚至面临被收购的危机。

  直到1984年,娱乐业高管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接手掌舵,低谷中的迪士尼才重新焕发生机,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迪士尼公主们依旧憧憬爱情,但她们的目光早已不止于“从此和王子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是开始向往更广阔的世界。与之相呼应的是,王子们也在悄然成长——他们不再只是童话里模糊的符号,而是终于有了自己的性格与梦想,真正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1989年的《小美人鱼》,正是公主与王子完成这一“进化”、开启迪士尼复兴时期的标志。

  在《小美人鱼》中,亚历克王子(Prince Eric)在某种程度上仍保留了早期王子作为“公主奖赏”的属性——他是爱丽儿勇气与决心的终极回报。但与《白雪公主》或《仙履奇缘》里的王子不同,亚历克不再是模板化的背景NPC,而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个性,极具“少年感”和“活人感”的具体角色。

  实现这一效果的方法很简单——给王子属于自己的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亚历克站在甲板上兴奋地眺望远方,高声赞美着“带咸味的海风”;他和水手们开怀大笑,像个普通人而非遥不可及的皇室符号;看到为自己竖起的巨大雕像,他神色尴尬,宠物狗麦克斯则对着雕像呲牙咧嘴;而进入经典的“王子被催婚”环节时,浪漫主义者亚历克也勇敢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她就在这世上的某个地方,我只是还没找到她。”(“She’s out there somewhere. I just haven’t found her yet.”)

500

  亚历克王子(航行版)

500

  亚历克王子(尴尬版)

500

  亚历克王子的爱情观

  王子的成长,是与公主的觉醒相互映照的。或者说,正因为《小美人鱼》中的爱丽儿是第一位主动追梦、富有反叛精神的公主,属于她的王子才随之拥有了鲜活的个性与鲜明的成长轨迹。

500

  把叉子当成梳子的爱丽儿公主

  在遇见亚历克之前,爱丽儿就在经典歌曲《你的世界》(《Part of Your World》)中唱出了自己渴望成为人类、探索陆地世界的愿望。这首歌和爱情无关,是一首关于自我的宣言。歌名中的“你”,并不指向特定的他人,而是象征着更为广阔的世界。从这一刻起,迪士尼公主第一次歌唱了自我,歌唱了与爱情无关的梦想与生活。

500

  《Part of Your World》

  爱丽儿和亚历克一样,都是极具勇气、好奇与探索欲的年轻人——一个向往陆地生活,一个好奇海底世界。两人相似又互补,是拥有独立人格和成长线的不同个体。这样的角色塑造,不仅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真实细腻,更让爱情从故事的终点变成了旅途的一部分。

  在《小美人鱼》中,亚历克与爱丽儿的爱情没有套用“一见钟情”的模板,而是以更为“现代化”、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节奏展开——从初见的惊艳,到真挚又缓慢的相互了解,再到最后坚信彼此就是一生挚爱我们看到了王子与公主的约会故事,也看到真爱之吻不再来得轻而易举:亚历克在《Kiss the Girl》(《亲吻她》)片段中甚至流露出腼腆与犹豫,也昭示着男性角色更加细腻柔软的情感表达。

500

  亚历克与爱丽儿共进晚餐:“少爷很久没有这么笑过了”

500

  全员助攻真爱之吻的《Kiss the Girl》,最后还是没亲上

  不仅如此,王子和公主也终于迎来了爱情之外同框的高光时刻:在与乌苏拉的对决中,爱丽儿为救亚历克撞开三叉戟;亚历克则驾驶船只,以船头的尖桅刺向乌苏拉。两人相互守护,并肩作战。

500

  相互守护的爱丽儿与亚历克

  以亚历克为代表,复兴时期的迪士尼王子们,也自此有了新的意义:他们不再是故事里的背景板或吉祥物,而是公主们自由灵魂的见证者和并肩前行的伙伴。

  从这一刻起,爱情从“一吻定终身”的标准答案,变成一场双向奔赴的冒险——是两个灵魂相互靠近、彼此选择,共同成长的旅程。

  03

  新时期:王子也可以是弱者

  2009年至今,迪士尼公主电影进入“新时期”(New Era),也被称为“独立女性时期”。以《公主与青蛙》(2009)、《魔发奇缘》(2010)以及《冰雪奇缘》(2013)等作品为代表,公主们集体“觉醒”了——她们忙着创业、离家出走、唱歌和拯救世界,几乎没时间理会王子。

  与此同时,王子们的处境也“微妙”起来:有的被公主拯救,有的甚至成为反派。公主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平衡时代——一个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的时代。

500

  从左至右:《公主与青蛙》《魔法奇缘》《冰雪奇缘》

  在《公主与青蛙》中,纳温王子(Prince Naveen)既不是英雄,也算不上完美。他虚荣、自负、怕吃苦,大部分时间还是只青蛙。可正因为这些缺点,他和蒂安娜的爱情反而更真实,也更动人——两个不完美的人,在彼此的陪伴与吐槽中学会成长与相爱。

500

  蒂安娜与纳温(青蛙版与人类版)

  在《魔发奇缘》中,尤金(Eugene/Flynn)同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好王子——他贪财、自恋、还是个小偷。但在与乐佩的相处中,他学会了真诚与牺牲。尤金之所以被粉丝评为“最性感的迪士尼王子”,不仅因为外貌,更因为那份洒脱外表下的脆弱与柔软,让他成为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性魅力的角色(但主要是因为外貌)。

500

  乐佩与尤金(长发版与短发版)

  《冰雪奇缘》则将王子的“去神化”推向极致。艾莎是迪士尼首位“没有王子”的公主,而安娜的故事里,则有两个“没用的男人”:克里斯托弗(Kristoff)和汉斯王子(Prince Hans)。

  克里斯托弗是个嘴笨的直男,善良、可靠,却绝非安娜的“救世主”,反而常常被安娜的勇气所鼓舞——在他与安娜的爱情中,克里斯托弗反而在情感上呈现出更柔软细腻的一面,让这段爱情少了神化,多了真实生活的气息。而另一位货真价实的王子汉斯,则是一位心机深沉的反派,彻底撕碎了早期迪士尼“完美王子”和“一见钟情”的剧本。

500

  安娜与她的两个没用的男人

  这些“弱势”甚至“负面”的王子形象标志着迪士尼公主电影中的王子终于和公主们一起,进化成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会犯错、闯祸,也会在爱情里变得更加柔软和坚强——就像现实中所有普通情侣那样。

  至此,迪士尼的爱情终于不再是单向的拯救与依附,而是两个灵魂的相互救赎与共同成长,是一起跌倒,再相互吐槽着一起爬起来,继续坚定地向前跑。

  而如果我们把视野从王子扩展到迪士尼的其他男性(或者雄性)角色,比如《疯狂动物城》里嘴贫心软的狐狸尼克、《海洋奇缘》里自恋又傲娇的半神毛伊、《无敌破坏王》中笨拙却真诚的拉尔夫,就会发现——放弃“完美男人”的设定并不会让他们失去魅力,反而让他们更有趣、更真诚、斩男又斩女。

500

  从左至右:《疯狂动物城》尼克、《海洋奇缘》毛伊、《无敌破坏王》拉尔夫

  毕竟,真实才是最性感的。

  04

  总结:当公主和王子都成为“人”

  华特·迪士尼在制作《白雪公主》时,曾称这是一部“女性的电影”(a women’s film)。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所谓“关于女性的作品”,却是在典型的父权体系中创造出来的。

  20世纪30年代,尽管迪士尼已有上百名女性从事清线与上色工作,但几乎无人能进入创作层成为动画师。1938年,迪士尼在致求职者玛丽·福特(Mary Ford)的回信中直言——

  “女性不会参与电影动画制作相关的任何创意工作,这些工作完全由年轻男性完成……女性唯一能从事的工作,就是用印度墨水在赛璐珞片上描摹角色轮廓,并在背面上色。”

500

  玛丽·福特于1938年收到的拒信

  因此,所谓“女性的电影”从诞生之初便充满矛盾:它以女性为名,却由男性执笔书写。也正因如此,评论界在讨论迪士尼公主电影时,往往更关注“公主如何被凝视”,而忽略了“王子如何被建构”。甚至有人担忧——如果赋予王子更多的戏份,会不会让“以女性为核心”的公主系列陷入男性叙事的掌控?

  事实上,恰恰与之相反。从古典时期中吉祥物般的“公主挂件”,到复兴时期并肩作战的伙伴,再到新时期中有缺点的“人”:当公主们逐渐变得独立强大,王子们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解放——不是“弱化”,而是“人化” 。

  就像《无敌破坏王2》中,迪士尼公主们联手拯救拉尔夫的情节,和她们前文的自黑形成了完美呼应——“看!那边有个高大强壮、需要拯救的男人!”

500

  《无敌破坏王2》:迪士尼公主联手拯救拉尔夫

  王子们不是完美的救世主,也不是爱情中的附庸,他们只是“人”——可以保护他人,也完全可以被他人保护。

  也正是在王子形象完成蜕变之后,迪士尼公主的女性觉醒才实现了真正的闭环。

  就像《疯狂动物城2》中牛局长的台词“好搭档是成功的基石”(Partnership is the cornerstone of success.),王子与公主也正是一对最佳拍档——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彼此成全。

500

  《疯狂动物城2》预告片——似乎也是一个和搭档有关的故事?

  当然,在政治撕裂逐渐渗透至文化表达的当下,迪士尼在塑造角色时需要考量的因素也比以往更多。或许,这个问题永远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但永远不会改变的是,角色塑造从来不是零和博弈。不同性别的成长往往相互成就——当我们用刻板印象去限制一个性别时,另一性别也会因此失去更多的可能。

  只有当“公主”与“王子”都被还原为“人”,迪士尼的童话才能更接近现实世界中,关于爱与平等的想象。

  参考文献

  1. The Deconstruction of Disney Princesses, a Middlebury blog, https://sites.middlebury.edu/disneyprincesses/historical-timeline-of-the-disney-princess/#:~:text=In%20order%20to%20analyze%20this%2C%20it%20is%20easiest,Second%20Generation%20%281989-1992%29%2C%20and%20the%20Third%20Generation%20%282009-2013%29.

  2. 王子再见,迪士尼公主进化史!上海电影博物馆,https://www.trueart.com/news/405985.html

  3. 《女巫一定得死》, 谢尔登·卡什丹

  4. Unusual Suspects: The Prince, The Walt Disney family Museum, https://www.waltdisney.org/blog/unusual-suspects-prince?utm_source=chatgpt.com

  5. Christine Gledhill, “Women Reading Men”, from Pat Kirkham and Janet Thumim (Eds.), Me Jane: Masculinity, Movies, and Women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95)

  6. Robin Allan, Walt Disney and Europe: European Influences on the Animated Feature Films of Walt Disney (London: John Libbey & Company Ltd., 1999)

  7. The Fascinating Story of the Women Who Created the Great Disney Classics, 12caracters, https://www.domestika.org/en/blog/7025-the-fascinating-story-of-the-women-who-created-the-great-disney-classics#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