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教旨的莱卡M系相机也跳EVF的坑了

在日货充斥的相机世界里,莱卡或许鹤立鸡群,成为唯一“主流德国品牌”。呃,说莱卡是主流,就和说劳斯莱斯是小康人家的送娃车一样不着调;说莱卡是德国品牌,品牌或许还是德国,但瓤子都是日本的,现在莱卡归松下旗下。
也正因为如此,新推出的莱卡M EV1才可能用EVF,德国上下估计都没人知道EFV是怎么设计制造的。
奥斯卡·巴纳克没有发明照相机,但他发明的莱卡相机开创了相机的辉煌。100年后,今天的莱卡与巴纳克在1925年发明的莱卡1一眼就能看出血缘关系。100年来,莱卡相机记录了无数重要的历史时刻和家庭悲欢。这是了不起的品牌资源。但莱卡M落后于时代了。

别听那些人吹,自己抓一个莱卡M来,手里试一试,就知道这东西除了怀旧和装,在任何有用的层面上都比不上更加主流但价格只有一半不到的新型数码相机。
古早莱卡的螺纹卡口在发明的时代是划时代的创举,可换镜头在那个时代是闻所未闻的。但螺纹会磨损,影响焦距和密封。后来随俗,改成枪栓式卡口了。莱卡镜头依然是传奇式的,但莱卡镜头也巧妙地回避了更有挑战的超广角和超长焦。中不溜的焦段本来在光学设计上就简单,加上不惜工本的极端精益求精,做到顶级质量不难。莱卡镜头的机械质量没说的,都是下足料精工手锉出来的,错不了。至于镜头的光学质量,拿掉迷信的滤镜的话,老实说,能说顶级,但不突出。
莱卡唯一可以称道的最后倔强就是纯光学的旁轴对焦了。
纯光学的取景和对焦在现在濒危了。随着单反淡出、微单盛行,不需要多久,纯光学的取景和对焦可能就要功能性消失。旁轴式纯光学比单反还要极端、原教旨,爱的人爱煞,恨的人恨煞。单反的话,不会裂像对焦,毛玻璃对焦总是会的。而且单反取景是所见即所得,取景器里看到的和镜头看到的一致。但旁轴连这两点都做不到。黄斑对焦对很多人是迈不过去的坎,取景器所见与镜头所见不一致更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尤其是镜头焦距大于90毫米之后。
微单在大体上保持了单反的特性,但取景器里还可以看到曝光补偿、胶片模拟、景深等效果。电子取景器的色彩、亮度、反应时间等则在不断改进中,不可能达到光学取景器的水平,但无限逼近就是无限逼近,够用就是足够好。
现有莱卡M已经有背屏,用背屏对焦就没有这些问题,但也与一般微单没有差别了。而且老鸟喜欢用取景器而不是背屏,背屏不仅看着业余,而且使用时远离躯干,相机握持不稳定,快动作追拍也多有不便。
今日莱卡M的魅力在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传奇”,从实用意义上,就像坚持大马士革钢刀才是终极武器一样。这是玩物,不是拍照的工具。玩物有玩物的价值,钻戒还能用来划玻璃呢,但价值不在于有用性。
现在莱卡M EV1出来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光学取景器让位与电子取景器(EVF),有用性得到很大的恢复,但莱卡的“莱卡性”也荡然无存了,与无数外观上貌似莱卡的仿古微单没有实质性差异,除了价钱高一大截。
说没有差异也不完全对,莱卡M EV1依然是手动对焦的,因为现有M镜头统统是手动的。但假以时日,M镜头自动对焦化不是不可能。现有莱卡M要自动对焦,镜头端的问题好解决,取景器端就没法解决了,用微电机反向联动带动黄斑就太“反动”了。但取景器EVF化后,这个问题就消失了。
取景器与镜头所见不一致问题也解决了。
就是不大好装了。有的时候,自己动手也是装的一部分。自己拆大闸蟹与端上来的清炒蟹粉,能一样吗?

好在外观上看不出来这是光学M还是EVF的M。
富士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最好,X100系列采用光学和电子的混合取景器。不过富士也只能在固定焦距的X100上用这个技术,可换镜头的X Pro那里还是常规的EVF。本以为莱卡可以不计工本,解决可换镜头的混合取景器问题,看来钱依然不是万能的。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