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战场胜负:立国之战如何重塑中国军队的装备、后勤与指挥体系

NO.2466 - 抗美援朝对我军的影响
作者:季风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和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抗美援朝战争绝对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此战之后,西方列强再也无法轻视中国的力量,真正做到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一战为新中国的发展,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同时,这场战争也是人民军队第一次面对高度现代化的敌对武装,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经验与教训深刻影响了人民军队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甚至直到今天,抗美援朝依然是解放军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总结的战争。
装备体系的近代化与制式化
▼
近代中国因为错失工业革命的缘故,军事装备长期依赖于进口。尽管从洋务运动开始,国内的有识之士不断努力,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但效果并不明显。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能够生产基础的步枪,但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20世纪初,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也仿制出了305mm的重炮,与英国主流舰炮、岸防炮旗鼓相当。

汉阳兵工厂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中国军事工业的水平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呈现出倒退的趋势。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绝大部分的兵工厂都失去了批量生产火炮的能力。只有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和奉系军阀掌握的沈阳兵工厂是例外,但他们也严重依赖外来的原料与设备。多数企业,包括国民政府着力建设的巩县兵工厂,产品都以轻武器为主,而且无法保证数量。
抗日战争中,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战斗力,国民政府不得不从各种渠道获得武器。甚至连波兰、芬兰这样的小国,也从国民政府获得了不小的订单。抗战后期,英美等国的援助物资,又大量到来。

巩县兵工厂水塔
抗战胜利后,大批日军装备成为战利品,进入中国军队的装备体系。此时美国和英国又开始处理战后物资,大批美制武器、英制武器进入中国。彼时的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国枪械博览会。主要工业国家的步枪、轻重机枪,在中国都能找到。
至于重装备,那也是五花八门,不过国造、美制和日制的产品是绝对主流。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阅兵式这种情况也有所体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种情况被延续下来。在震惊世界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装备的武器十分复杂。步枪中既有老旧的汉阳造,也有小日子的三八大盖(明治三十八年式),还有各种各样的美制步枪。

三八式步枪
冲锋枪和机枪相对简单。冲锋枪主要是英国的司登冲锋枪和美国汤姆逊M1、M3盖德;轻机枪主要是捷克式及其仿制型号,以及少量的歪把子、美制勃朗宁M1918BAR;重机枪则是国造的民24式和三十节式……当然也有马四环、中正式等型号。
这些武器的口径各异,弹药和零部件完全无法通用,给保障部门带来巨大压力。好在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志愿军的表现,苏联在援助物资逐渐放松了口子,大批苏制武器开始进入志愿军装备序列。
当然苏联也留了一手,提供的武器装备是二战时期苏军的主力轻武器。最先进的,比如AK47并没有提供。虽然不是最先进,但足够应对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武器。最关键的是,借助抗美援朝的机会,中国军队实现了轻武器的制式化。

二四式重机枪
自强不息的中国军人没有满足于进口武器。而是从仿制开始,开始了自主生产装备。1950年,仿制PPSh41冲锋枪生产出50式冲锋枪。之后又仿制出53式步骑枪和54式冲锋枪等枪械,中国军队使用万国造武器的时代逐渐走向终结,先是实现了自主生产与制式化,逐步发展到自主设计,这才有了今天中国独特的轻武器系统。
技术兵种的系统化
▼
技术兵种是人民军队早期发展中严重缺失的一环!工业革命在带来社会快速发展的时候,也推动了战争模式的升级。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现代战争中的技术兵种体系基本定型,包括但不限于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电讯兵……海军自不用说,海军这一军种下每一个兵种都是标准的技术兵种,不一定是最精锐的作战力量,却是最讲究技术与熟练度的兵种。
人民在初创时,严重缺乏相应的技术兵种。不要说装甲兵、航空兵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兵种,连相对普通的炮兵也少之又少。
1930年,红三军团攻占湖南省会长沙的过程中,被迫用缴获的山炮、野炮还击意图干涉的英日两国军舰。但整个红三军团就找到2个会使用火炮的人,一个是朝鲜同志武亭,另一个就是军团长彭德怀。红军的技术兵种有多匮乏,由此可见一斑。

武亭
正因为此,赵章成这位仅凭经验驾驭迫击炮的大神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毕竟相当长的时间内,迫击炮是人民军队应用较为广泛的,甚至唯一的支援火力。至于装甲兵、航空兵,也就只能是想想而已。
不过,相关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1931年,中央军委在江西吉安东固镇开办了首个无线电学习训练班,培养了我军第一批无线通信兵。同时,党组织也派遣部分优秀的党员干部到苏联,学习当时较为先进的军事技术。
解放战争后期,几大野战军都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兵种,并投入实战。比如东野的炮纵、坦克分队,华野的特纵,都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关技术兵种的建设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1949年4月,华东军区海军成立;11月,空军也开始组建,原四野参谋长刘亚楼出任空军司令员。

东野炮兵部队
抗美援朝战争的开始,为技术兵种的建设按了加速键。炮兵、装甲兵、空军……甚至组建专门的铁道兵部队。没办法,美国人的装备优势给新中国的军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因为没有空军,没有制空权,志愿军不得不采用近战夜战,战果显著但伤亡也是惊人的。
第三次战役中的汉江阻击战、砥平里战斗,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技术装备的缺位都让志愿军的战果受限,且损失巨大。尤其是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63军以2.4万人的疲惫之师迎击4.7万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这还不算双方的装备差距。63军抱着全军覆没的决心,为了大局坚持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志愿军的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提升显著。新飞行员为主的空军已经可以在蓝天上与美军飞行一较长短,米格走廊的名号就是美军飞行员对于志愿军空军的认可。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的炮兵已经可以美军炮兵打的有来有回,甚至一度压制美军。

在抗美援朝最后一战的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第一次组织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瞬间打崩韩军,更让美军再无侥幸心理。从此,板门店的停战谈判再无悬念。
可以说,抗美援朝让人民军队的兵种建设更加完善,完成了从步兵为主的多兵种协同的演化历程,为后来的军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后勤系统的完善
▼
抗美援朝对解放军影响最大的方面,应该就是后勤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了。人民军队的后勤基本依赖于战场上缴获,就像《游击队歌》中唱的那样: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形成自己的后勤模式。与其他国家的后勤模式不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后勤模式极度依赖地方组织与人民。

志愿军使用国产51式火箭筒
著名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先后投入60万作战部队。与此同时,负责输送后勤物资的支前民工数量超过500万。如果加上解放区筹集物资和组织民工的工作人员,这个数字只会更大。即便如此,战役中的华野和中野部队也曾有过就地筹粮的经历。
可以说,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旧解放区的人民居功至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保证解放军以相对精简的组织模式取得胜利。
但是抗美援朝时期,依靠缴获和人民支持的后勤模式难以推行下去。美军的装备与训练水平是国民党军队比不了的,也强于抗战时期的日军部队,志愿军难以歼灭美军大建制单位。

淮海战役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歼灭的美军最大建制单位就是团一级的美军第31团级作战队,也就是所谓的北极熊团。砥平里战斗后,美军针对志愿军装备差、火力弱的问题,采用坚守的模式,想要像刚入朝时那样击溃美军都很难了。
无法取得歼灭性的战绩,缴获物资就变得很难了。而且美军掌握绝对的制空权,即便缴获物资也难以后送。更可恶的是,美军有战败前销毁物资的传统。种种因素作用下,想靠缴获保障全军物资供应只能是天方夜谭,基本不具备操作性。
至于依靠人民,更是困难重重。志愿军出国作战,不可能把地方组织结构也带到朝鲜。在此之前,美军对朝鲜各地的轰炸与屠杀,导致大量朝鲜居民伤亡或外逃。刚入朝作战的时候,志愿军部队甚至连向导都很难找到。像国内组织数百万民众输送物资,几乎是不可能的。

官田兵工厂
更可怕的是,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会对所有看得到目标反复轰炸。这导致志愿军初期入朝的各种运输工具损失惨重,连最起码的弹药运输都困难重重。
面对这些挑战,志愿军不得不对后勤做出调整,成立由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任司令的后方勤务司令部,全权负责后勤工作。为了保障运输,国内抽调大批宝贵的汽车司机到前线,同时将铁道兵和大量工程兵调入朝鲜。
面对朝鲜复杂的地形、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美军的绞杀战,志愿军的后勤发挥聪明才智和敢打敢拼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保障了前方部队的需求并将损失降到了极低的水平。这其中创造的水下桥等交通设施和顶牛过河等运输方法,直到现在也让人叹为观止。关于这些,甚至可以出一本专著。

与后方物资调运相伴的是自力更生。志愿军司令部在战线基本稳定的情况,鼓励指战员在驻地附近进行生产活动,就像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那样。对于非一线部队来说,这种方式对保障部队的供应十分重要。其中种菜养猪的模式直到现在也是我军的传统。
可以说,我军的现代后勤模式就是在朝鲜战场的烽火硝烟下孕育的,并影响到现在。
军衔制度的确立
▼
抗美援朝对人民军队最大的影响,应该就是军衔制的建立。在此之前,人民军队一直没有普及军衔制,只有一些将领曾经获得过军衔。以南昌起义领导为例,刘伯承、贺龙、朱老总都获得过国民革命军的军衔。但他们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依然放弃了军衔,加入人民军队的行列。

洪学智
不设立军衔,可以体现我军官兵平等的特点,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指挥不便,没有军衔的标志,基层指战员只熟悉自己的直接领导,对上级知之甚少。万一出现特殊情况,就会出现问题。
抗美援朝期间,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需要越级指挥的时候。所以彭总之后向中央提出设置军衔,并强调其重要性。不过在朝鲜战场停战之前,我军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授衔工作。直到1955年,我军才真正确立军衔制。著名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就是这时候出现,成为永远的传奇。
而这次评定军衔背后的故事,那足够出一本专业书籍了。
结语
▼
抗美援朝作为人民军队经历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对我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价值,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退役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