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会儿吃播,轻断食就白做了?只摸不吃,节食抗衰效果直降17%!

500

你每天坚持轻断食、算着热量吃东西,就盼着减肥的同时还能收获点儿抗衰效果,可你绝对想不到——就因为用手摸了摸美食,这些辛辛苦苦的努力可能就悄悄打了折!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近期,来自《PNAS》的研究揭示了一个相当隐秘的抗衰陷阱:只是触摸一下只有食物质感的东西,感官就会与大脑合谋,通过一条隐秘的信号通道,悄悄关掉你身体的“长寿开关”[1]。

500

话不多说,今天就带你扒一扒这个藏在指尖的减寿陷阱,让你的饮食限制抗衰效果拉满!

500

“只摸不吃”也会折寿? 

饮食限制(DR)能延寿是一个公认的抗衰结论——不管是减少热量摄入的热量限制,还是16+8这样的日常轻断食,都是通过制造“营养稀缺”信号,将身体的运行模式从生长切换为修复,从而激活一系列能延长寿命的抗衰老机制。

但过去的研究基本都聚焦于“吃进去的营养”,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我们对食物的感知是“多感官协同”的,譬如食物质感这种触觉信号,会不会也会影响身体对我们自身的营养状态判断?

答案是:是的!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当身体处于节食状态(通过稀释食物浓度减少热量摄入)时,仅仅接触到模拟食物质感的物体,原本该延长的寿命就会显著缩短17%,并会将饮食限制诱导关键延寿蛋白FMO-2的表达水平削弱约20-50%。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影响还挑时候,仿佛是专门为节食者设置的——如果你正常饮食,哪怕天天摸,对寿命也几乎没影响。

500

图注:触摸假食物对关键延寿蛋白FMO-2和线虫寿命的影响

是不是挺匪夷所思的,我们的身体好像不只靠肠胃来判断营养状态,还夹杂了那种若有若无的“感觉有没有吃”来判断要不要启动抗衰模式?这种触觉欺骗,到底是如何一步步骗走寿命的?

500

信号揭秘:

从触觉到肠道的“骗寿”链条

这还得从我们身体内部那套精密的“感官-衰老”信号系统讲起!

No.1

触觉感知:机械感受器“谎报食物存在”

当你伸手摸向食物时,首当其冲的就是体表的机械感受蛋白(如TRP、DEG/ENaC家族),它们一旦捕捉到类似食物的质感(比如松软、颗粒感等),就会向神经系统发送一个错误警报:“周围有食物,营养充足”! 

500

图注:机械感受蛋白捕捉接收假食物信号

No.2

神经传递:大脑“误以为食物充足”

机械感受器发送的错误警报到达大脑后,大脑开始释放多巴胺(愉悦奖励信号)、酪胺(应激调节信使),进而触发INS-11和NLP-2等神经肽的分泌,把“食物充足”这个假情报传至全身各处,让大脑误认为无需启动长寿程序。

500

图注:多巴胺/酪胺传递“食物充足”信号

No.3

肠道执行:关闭“长寿开关”

这些神经肽信号最终传递至肠道,直接抑制被称为“长寿开关”的关键分子——FMO-2蛋白的表达。当虚假的触觉信号持续轰炸时,FMO-2的表达水平就会开始显著下降,导致延寿程序中断,让节食的延寿效果大打折扣。

500

图注:触摸假食物会削弱肠道FMO-2的表达和DR状态下的寿命延长

我们身体那么精密的调节系统,竟然还会被假情报欺骗。但你换到进化视角,这并非设计缺陷,而是一种实用主义——只要感官上报“食物充足”,我们的身体就会优先将资源投入到“生长与繁殖”模式中,至于长寿,那是什么?能吃嘛?

500

可老祖宗哪能想到,几万年后的我们,会活在一个感官过载的现代环境中,我们面临的从来不是单一的触觉欺骗,而是嗅觉、味觉、视觉联手布下的天罗地网。

500

多感官欺骗:

嗅觉、味觉、视觉联手“骗走寿命”

No.1

嗅觉的背叛

先来看看网的第一个结点:嗅觉。来自果蝇/线虫等模型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仅是闻到食物的香味,也会让身体误以为“能量即将到来”,提前中止由节食激活的一系列能延长寿命的生理状态和过程,削弱延寿效果[2-3]。

500

图注:食物来源的气味会削弱DR介导的线虫寿命延长

我们人类也有类似的现象:头颈期胰岛素反应。光是闻到食物,身体就会提前分泌少量胰岛素,为即将到来的能量摄入做好准备。但胰岛素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促生长”信号。因此,哪怕只是一个感官触发的“假警报”,也足以让节食带来的抗衰效果大打折扣[4-5]。

No.2

味觉的失真

嚼无糖口香糖解馋、喝零卡糖饮料过嘴瘾,真的没有任何负担吗?大错特错。《Natur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不仅会欺骗口腔中的味蕾,还会深入肠道,改变肠道菌群组成,间接影响全身代谢,削弱节食的抗衰效果[6]。

No.3

视觉的迷惑

社交媒体的美食打卡图、外卖APP的诱人广告……这些视觉刺激,同样在利用上面所说的头颈期胰岛素反应,让你的身体仅仅因为“看到”,就提前进入进食预备模式[4-5]。再极端一点,如果身体被这些假信号反复刺激,就会让代谢系统陷入慢性的混乱之中,一步步蚕食节食给你带来的抗衰红利。

500

但最最最危险的,莫过于这些感官联合产生的“协同效应”,这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指数级的增长:当你手捧一杯用代糖调味的零卡奶茶,闻着它浓郁的香精奶香,刷着社交媒体上博主展示的诱人美食,同时感受着杯子传来的温热和吸管的口感…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了?

500

实用策略:3个妙招,让节食抗衰效果

不被感官“骗走”

虽然感官骗局在现代社会似乎无孔不入,不过莫慌莫慌,试试下面这几招,让感官和身体的沟通回归真实,重新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设计“低干扰”的感官环境

既然环境中的感官信号如此强大,要不试试看,为自己创造一个低干扰的环境?比如刷手机时,用你感兴趣的其它内容(如知识、萌宠)替代深夜放毒的美食视频;出门溜达时,多去公园或河边感受自然的气息,少往小吃街扎堆。

摄入“真实食物”

当嘴馋的冲动来袭时,与其用标榜零卡的食品/饮料来欺骗自己,不如选择更聪明的替代方案:黄瓜、小番茄等天然低卡食物,以及清水、淡茶等非人工甜味饮料,它们的真实口感和营养成分能够为身体提供准确的信号,让你的感官和代谢重新对齐。

500

学会区分“感官饥饿”和“生理饥饿”

这一点或许最为根本:学会倾听你的身体。产生食欲时,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是真的肚子饿了,还是眼睛鼻子饿了,单纯想吃东西?”相信大家和派派一样,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真的饿了,就是馋了~享受拥抱、按摩这些非食物类的触觉愉悦,同样能改善情绪、调节代谢。

500

(想了解更多感官信号与抗衰延寿的相关研究?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时光派后台回复 感官,即可get更多相关资讯~)

小结

从触觉到嗅觉、味觉、视觉,我们正活在一个被“感官信号”层层包围的时代。抗衰,早就不只是管住嘴那么简单了,还要学会管住“感觉”的诱惑。是时候夺回身体的主导权了,别让你辛苦节食换来的抗衰成果,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官偷走!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参考文献

[1]  Kitto, E. S., Beydoun, S., & Leiser, S. F. (2025). Rewarding touch limits lifespan through neural to intestinal signal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2(43), e2423780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423780122

[2]Libert, S., Zwiener, J., Chu, X., VanVoorhies, W., Roman, G., & Pletcher, S. D. (2007). Regulation of drosophila life span by olfaction and Food-Derived odors. Science, 315(5815), 1133–113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36610

[3]Zhang, B., Jun, H., Wu, J., Liu, J., & Xu, X. Z. S. (2021). Olfactory perception of food abundance regulates dietary restriction-mediated longevity via a brain-to-gut signal. Nature Aging, 1(3), 255–268. https://doi.org/10.1038/s43587-021-00039-1

[4]Sjöström, L., Garellick, G., Krotkiewski, M., & Luyckx, A. (1980). Peripheral insulin in response to the sight and smell of food. Metabolism, 29(10), 901–909.

https://doi.org/10.1016/0026-0495(80)90031-1

[5] Wiedemann, S. J., Trimigliozzi, K., Dror, E., Meier, D. T., Molina-Tijeras, J. A., Rachid, L., Foll, C. L., Magnan, C., Schulze, F., Stawiski, M., Häuselmann, S. P., Méreau, H., Böni-Schnetzler, M., & Donath, M. Y. (2022). The cephalic phase of insulin release is modulated by IL-1β. Cell Metabolism, 34(7), 991-1003.e6.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2.06.001

[6]Suez, J., Korem, T., Zeevi, D., Zilberman-Schapira, G., Thaiss, C. A., Maza, O., Israeli, D., Zmora, N., Gilad, S., Weinberger, A., Kuperman, Y., Harmelin, A., Kolodkin-Gal, I., Shapiro, H., Halpern, Z., Segal, E., & Elinav, E. (2014).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 Nature, 514(7521), 181–186.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3793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