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散去刘强东

11月13日,京东集团公布了2025年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三季度公司营收2991亿,同比增长14.9%,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则同比下降54.7%至53亿元。

过去一年,国补撑起了京东核心业务3C的回暖,基本盘的稳固,也让公司有了更足的底气探寻增量。今年9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以酒会友,光筹交错之间,谈到了与美团王兴在外卖领域的竞争:“我们不应该变成仇人,不要把正常的商业竞争变成个人恩怨。”年初至今,京东激进外卖行业,大幅投入下,三季度京东新业务营收同比暴增214%。只不过,2025年的Q2到Q3,京东以外卖为首的新业务经营亏损累计已突破300亿。这场烈度极高的外卖竞赛让参与多方财务侧划出一道巨大的口子。这是开始还是结束?风波未平,惨烈的代价已注定让外卖两个字,成为2025年商业竞争的醒目注脚。

一、国补匆匆

横跨两年的国补,犹如神兵天降,重新将京东基本盘的3C业务拉回增长的正轨。国补没有正式下达的2024年上半年,京东3C业务已出现增长停滞,同年的Q1-Q2,京东该部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7%、-4.6%,二季度一度倒退。直到2024年Q3“国补”落地,京东8月底率先上线国补专区,全国星罗棋布的分公司与各地官方密集对接,国补得以丝滑畅通,再加上成熟的供应体系将3C产品即时送达,多重因素作用下,京东也一举成为国补下放后最大赢家。这直接让京东3C业务在2024年Q3实现扭转,达到了5.3%的同比增长。

后续几个季度,“双11”叠加“618”相继助推,以及卖现货、增加“百亿补贴”的商品数量等举措,京东几乎用尽全力捕捉到了国补红利,3C业务强势回暖。到了2025年二季度,京东3C业务增速为23.4%,达到近年顶峰,并一举超过同期日用百货16.4%的增速,成为拉动集团营收的动力引擎。只是,国补的催化作用随着退坡渐成定局,势能已在衰退。

2025上半年,国补拉动全国消费者狂欢,甚至出现了不少地区提前预支了下半年乃至更长周期内的消费潜力。来到下半年,尽管家电在内与京东关联密切的大品牌仍在年底前冲刺销量KPI,只是与此同时,全国部分地区已出现国补“限制”,消费者抢国补登上热搜。此时,仅依靠平台与品牌数额相对有限的自发补贴,已经难以延续上半年国补撬动的消费辉煌。于是2025年Q3,京东3C营收1285.87亿元,同比仅增长4.9%,增速相较上季度大幅回落。同一时期,京东日用百货营收975.05亿,同比增长18.8%,增速反超了3C。这起码传递出三个信号。

一是,国补短期对京东3C核心业务的推动势能明显衰退,下一阶段3C业绩回调或成大概率事件,那么未来京东的增长,如何延续?这也让京东对新增量探寻重摆台面。二是,国补助推几个季度后,京东3C领域稳健表现证明,自身并没有受到美团与淘天在即时零售触及根本的冲击,那么,如何重新定位京东外卖内部战略优先级,将值得期待。三是,国补在近一年给予了京东天降利好,基本盘的稳固也让刘强东短期内后顾无忧,年初高调入局外卖大战。只是目前阶段,京东外卖对电商带动、转化的实际效果,需要商榷。例如,外卖带来的泼天流量,辐射主要范围是日用百货而非3c。这起码意味着,大力投入的外卖业务,其高频打低频的运转逻辑,对京东零售整体业务并没有雨露均沾,此时,如何衡量巨额的外卖业务投入得失,又是否该纠偏发展战略,或许将是一个艰难抉择。

只不过,半年前的抉择掀起这一场浩浩荡荡的外卖竞争,如今风卷残云、悄然声息过后,当前已对京东财务侧造成了惊人的代价。

二、烟花散去后

2025年三季度,京东零售营收2506亿,同比增长11.4%,总营收占比超80%。零售业务仍是集团营收的核心。对第二增长点的急迫寻找,也成为年初刘强东带头发起外卖大战的直接动因,彼时的以攻代守,是一种战略转型与大胆试错的必然。

2025年,基本能概括京东外卖大战烈火烹油的Q2到Q3,京东外卖补贴吹响了新业务的冲锋号,其营收分别达到了139亿、155亿,同比暴增199%、213%,效果显著。只是京东以外卖为首的新业务成长代价也相当惊人。例如,新业务营收激增与营业成本的大幅攀升直接挂钩,2025年二季度,京东新业务营业成本达到144亿,同比暴增300%,三季度,京东新业务营业成本则进一增加到165亿,同比暴增345%。这也直接导致,今年三季度,京东新业务经营亏损率达到了100.9%,这意味着每收入1块钱,就得倒贴1块钱以上。

尽管,京东集团CEO许冉谈到,无论是外卖还是即时零售,对京东来说都是一项长期战略:“我们一直专注于持续优化内部运营效率,提升单位经济模型(UE)的水平。在刚刚过去的三季度,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我们还是保持了相对的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许冉财报会中,并未披露京东外卖三季度订单数、客单价、具体亏损金额。可从结果来看,京东外卖高调进击犹如蝴蝶振翅,卷动起国内三大外卖平台激战的同时,也深深波及了自己财务侧表现:2025年Q2到Q3,京东新业务经营亏损分别高达148亿、157亿,累计亏损突破了300亿。若计算2025年前三季度,京东新业务已累计亏损355亿。同时,京东2025年二季度到三季度,自身的营销费用控制几乎难以自控,二季度营销开支同比增长127.6%达到270亿,三季度营销开支同比增加110.5%达到211亿,以上弹药则与新业务投入直接关联。

连锁作用下,今年二季度,京东经营利润从正转负,集团净利润更是同比减少51%,来到62亿。某种程度上说,这或许也算是财务出身的京东CEO许冉,5月后几乎喊停公司外卖补贴战的一大原因。到了今年三季度,外卖对京东盈利侧的影响力没有实质性收缩,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54.7%至53亿元。许冉在财报会上也谈到积极的一面,比如今年三季度,京东平台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超40%,年度活跃用户数在10月突破7亿。只是,这笔账不好算。比如,若从单量变动来看,“618”大促京东日订单峰值突破2500 万单,这与美团即时零售峰值1.2亿单、淘宝闪购峰值8000万单,仍有相当差距。

若从财务侧来看,京东今年前三季度,受到国补大力助推与自身议价权的加强,京东营业利润达到了416亿,只是这些利润绝大多数都在给外卖业务缝缝补补。此次财报会上,许冉则谈到,目标始终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一方面追求单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会逐步释放外卖业务的规模效应,提升我们的单位经济模型(UE)。最终希望外卖业务能够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业务。然而,国补不是天天有,月月有,外卖是否为一项长期战略,决心与投入两者缺一不可。三、铁腕与影子京东对电商的倚重程度,造就了自身在国内独特的商业模式与竞争力,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相对单一的业务结构,也决定了京东对第二增长探索无法停下,更需要自身不断试错,不断进行业务探险。

值得注意的是,炮火声激荡两个季度后,京东外卖基础设施搭建中暴露的短板,加上财务承压,都可归结于这场战争能预料的、和没有预见的困难集中爆发甚至超出预期。今年以来轰轰烈烈的外卖大战是一个观察的切口。其中证明的一点是,要想达长久远大的战略落地,早期枯燥的战术积淀与未雨绸缪的应对准备,缺一不可。到了今年三季度,京东对外卖领域投入已超300亿,这对靠赚辛苦钱的零售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并且,如何评价或定义这场战役不该是重点,从中得来的业务试错经验或许更加珍贵。只不过,前提在于拥有一颗尊重规律的平常心。多年来,京东一个强势的影子从未消失,在放权和收权之间,似乎象征这家公司治理模式的深刻变化。

从今年618前,一个“失落的5年”(没有创新,没有成长,没有进步,没有特色,贡献价值最少的5年)追问,再到一年前几乎同一时间,对京东员工代打卡的追责:“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致力于将一个庞大商业帝国从个人治理转向制度性建设,从中逐渐放权,形成健康生态,或许一直是刘强东的核心目标之一——2013年曾奔赴美国学习的刘强东,就曾谈到,京东不可能永远依靠人治,应建立一套自我运转、自我发展的体系,并希望通过自己放权培养出有战略思考能力、可自主决策的高管团队。

只是作为一个强势的领导者,多年来,他似乎从未真正放下这家公司:近三年来,刘强东指挥京东与拼多多进行低价大战,对中国电商带货大主播的直播大战,以及今年的外卖大战。与之相随的是,多场大战后,京东仍在寻找新的故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