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揍日本
高市早苗妄言“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还要把台海与日本的“集体防卫权”联系起来,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人民的痛斥。人们不无兴奋地呼吁:日本敢介入台海,那就揍它。
怎么揍日本?
必须说,台海怎么打,差不多每个人心里都有十八个剧本。但日本怎么打,恐怕除了笼统的导弹、核武器,就茫然了。
确实,打日本和打台湾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只有一点相同:一旦开打,就要“直到彻底胜利”。或者说,不到对方投降,决不收兵。
台湾本岛离大陆最近的地方只有150公里,较远的南端也只有300-400公里,南北全长也不过300多公里。曾经是不可逾越的天堑,现在是打封登随便选。解放台湾已经没有军事门槛,只有政治门槛。美日军事介入也不怕,解放军已经在西太平洋建立优势,有把握有效隔离战场。得不到增援和补给的台湾既没有精神力量也没有物质力量坚持下去。这些都不是问题。
但日本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台湾本岛只有那么大,日本大得多。本州、四国、九州就长度超过1200公里,加上北海道要另加约500公里,再加琉球又是1000公里以上。
作为岛国,打封登依然是主要选项,但现实地说,都有困难。
远程打击是军事门槛最低的。在二战中,美国的战略轰炸对日本造成巨大的破坏,最后的两颗原子弹也是战略轰炸的一部分。但现实地说,除非很特殊的情况,中国不大可能首先对日本使用核武器,美国更不大可能为了日本而首先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引起中国的核反击。换句话说,中日战争中核武器可以大体被排除。这还是一场常规战争。
中国拥有世界第一强大的战区导弹打击力量。战区导弹威力强大,但投放吨位只够摧毁关键节点。如果用砸门和拆屋做比方,对于日本那么大的国家,中国的战区导弹或许只够砸开门锁。
远程打击要作为独立的战争选项取得胜利,需要有足够的投放吨位。在二战中,盟军在日本投放炸弹的总吨位数据查不到,但盟军在德国投放炸弹达到150万吨。德国是东西两个方向盟军强攻进去才投降的。
现代城市和工厂比二战时代坚固得多,需要的炸弹多得多。以叙利亚政府军在阿勒颇为例,投放了约合15万吨TNT的油桶炸弹,依然要靠地面部队强攻才最后拿下。要把日本炸到投降,恐怕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吨常规炸弹。这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这样的投放手段。把美国B-52、俄罗斯图-95统统拉过来,来回穿梭敞开了炸,也要炸到地老天荒。用导弹就更不可能了。
封锁日本是军事门槛居中的。在二战中,美国海军对日本列岛严厉封锁,是最后逼迫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但即使在那样的无限制封锁战中,单靠封锁也远远不足以迫使日本投降。在今天,这是一样的。一旦开打,美国会在多大程度上全力保卫日本,这是个开盲盒的问题。但美国几乎一定会全力支持日本与中国打到底。这意味着得到美国海军护航的美国船队会源源不断地开往日本。在北太平洋上与美国海军决战,这依然不是解放军的优势之一。解放军在西太平洋有优势,但在北太平洋并无太多存在。这也不是再造3艘003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必要,该打则打,但不会去主动求战,那不是对中国有利的战场。
只有一个情况例外:俄罗斯支持中国至少像美国支持日本一样给力。这里就有太多“如果”了,变数太多,不便作为基准情况考虑。
但如果俄罗斯对中国开放库页岛、千岛群岛到勘察加半岛作为前进基地,并开放远东陆路作为补给通道,北太平洋的态势就完全不一样了。不光对美国通往日本的海运是颠覆性的影响,对从日本海“打”和“登”更是有颠覆性的影响。
还是那句话:这个想定里变数太多,不宜作为靠得住的想定。
登陆是军事门槛最高的。美军的两颗原子弹是否是最后终结战争的,从来就是个争议话题。没有争议的,是美军在琉球登陆和苏军打进东北,对残存日军主力造成毁灭性打击,日本本来已经在一推就倒的边缘了。
但东北苏军和琉球美军面对的不是满血日军,这已经是太平洋战争(包括中国战场)中日军有生力量早已大量被歼之后。
如果中日开战,今日日军远非二战日军可比,但也是满血日军,在保卫家园。要把日本消耗到1945年4-8月的可比状态,需要长期、艰苦的战争,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美国因素,这就不是一句“揍日本”能一言以蔽之了。
但中日如果开战,地理现实也决定了与二战完全不同的选择。比如说,朝鲜半岛成为“登”的最好选项。
中国陆军的实力不容质疑,第二次朝鲜战争也将与第一次有本质区别。不管有没有北朝鲜作为同盟军,不管南朝鲜如何选边站,中国陆军迅速推进到釜山是没有问题的。从这里登陆日本,就是与二战美军完全不同的态势。控制半岛后,整个日本完全暴露,“打”和“封”也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了。
但在国际政治方面,这是比俄罗斯入场站队中国更加错综复杂的问题。
当然,如果“揍日本”只是局限于拦截敢于介入台海的日本军舰和飞机,那就容易多了,和介入台海的美军一起打就是了。但这也是很不彻底的打法,很被动,谈不上“揍”,只是“拦”。要主动,就需要打趴日本,就需要把日本打到投降,这里的门槛就高多了。
在舆论和政治上“揍日本”是必须的,在经济上“揍日本”也能半岛,但在军事上“揍日本”,说说容易,如何做,真需要好好想想。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