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像真人的“AI老师”来了,教育AI进化路径变清晰

500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文斐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人工智能掀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铺开。技术革命与需求升级双重驱动的背景下,AI进入下半场,在千行百业中的落地应用走入“深水区”。值得留意的是,近日“十五五”规划中曾8次提及人工智能。

教育行业作为AI落地的“桥头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当下,全球科技巨头包括OpenAI、Google等纷纷布局“AI+教育”方向,然而在多种探索下,教育AI进化路径不清晰也是行业现实。

作为国内教育+AI的头部企业之一,学而思近日针对学而思学习机AI老师体系完成重要升级,传递出其全力加码“AI老师”的明确信号。教育AI进化路径逐渐变得清晰。

1、群雄逐鹿“AI+教育”赛道

当下的“AI+教育”赛道充满了机会,来自各方的巨头纷纷涉足该赛道,呈现群雄逐鹿的态势。

“业内的一个普遍共识是,AI技术的发展有机会打破‘教育的不可能三角’,让个性化、大规模和高质量三个维度可以融为一体。”学而思学习机产品负责人在11月5日媒体沟通会上称。

AI赋能教育在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以后,终于在近几年迎来爆发期。尤其是2023年之后,大模型的横空出世,推动其进入爆发成长期。

当前,在大模型强大的理解、生成和泛化能力之下,AI已能够触及教学结构的深层变革。清华大学《2025中国AI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2025年中国AI教育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25%,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细分市场之一。

正因为此,这一市场的参与者当中,有开发AI技术的科技巨头,也有以学而思为代表的教育科技企业,还有不断加入的初创企业群体。它们的入局大大丰富了产业生态。

教育科技企业深耕教育行业多年,拥有包括品牌、师资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AI赋能教育的道路上已有所斩获。值得留意的是,学而思认为,AI驱动的学习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格局。

500

数据显示,2024年K12阶段AI教育产品渗透率达35%,一线城市家庭年均支出超5000元,而三、四线城市增速更快,年度增长高达50%。这背后是家长对教育效率的需求升级。

在学而思学习机产品负责人看来,传统教育的关键痛点就是无法同时满足“个性化、大规模和高质量”三者融为一体。在最好情况下,家长请一个1对1老师来辅导孩子做作业,满足了“个性化+高质量”,却依赖教师的个人能力,不好批量复制,同时成本极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

而借助已有工具,如拍题找答案,虽然可以找到一些原题解析或更高质量的讲解视频,但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原题,孩子就无法得到针对性的答疑。这种情况满足了“大规模+高质量”(比如统一教材、课件、讲稿等规模化课堂都符合这个特点),但这种方案一定会牺牲“个性化”。

而AI技术的蓬勃发展,让希冀得到高频互动和个性化引导的孩子,触及到了除找家教、找答案之外的第三种方案。AI不仅可以给出标准解析,也可以解答孩子个体的困惑和追问,实现“千人千面”的规模化服务,满足“大规模+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

在政策红利、技术革命与需求升级的三重驱动背景下,“AI+教育”赛道充满机会,学而思等纷纷加码“AI老师”,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个性化学习”从理念走向现实

不容忽视的是,群雄逐鹿“AI老师”背后,行业缺乏衡量标准,多种探索路径仍待时间检验。

作为深耕场景的“软硬一体原生派”代表,学而思此次不仅针对学而思学习机AI老师体系完成重要升级,更率先提出“AI老师L1-L5分级”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进步。

500

5月,学而思推出“小思AI一对一”和搭载小思智慧岛Pro的学而思学习机T4旗舰款等新品。在体验过的用户看来,这些软硬件的“全方位升级”,让他们拥有了一个“耳聪目明,能说会道”的AI老师。

“小思AI一对一”的常见使用场景是,孩子写下答案,AI先进行批改;根据错误类型,AI即时生成并讲题;根据学习画像做AI推荐,最终形成“批改—讲题—推荐”的闭环。

500

在孩子使用过程中,AI老师更像真人老师,不单向灌输,而是自然及时地更正、指引孩子的交互过程,提供苏格拉底式启发学习模式。尤其是在讲题环节,若孩子持续犯错,AI会不断改变提问方式,尽量引导孩子回答。若犯错次数过多的话,AI会再次调整策略,确保讲解流程能够顺利走完。为了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小思AI一对一”甚至还曾“复活”了高斯、祖冲之等中外数学家给孩子讲数学。

在一次次的“批改—讲题—推荐”使用闭环当中,孩子的学习数据便不断沉淀在学习机硬件上。伴随数据积累越来越多,孩子的学习画像就越来越丰富,后续的推荐效果也就变得更精准。

上述创新突破,无疑正逐步让教育当中的“个性化、大规模和高质量”三维度融为一体,学而思则成为AI技术打破“教育的不可能三角”的坚定践行者。

在学而思动作频频的背景下,各种理论也在齐头并进。近日好未来CTO田密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了“AI老师L1-L5分级”理论,尝试改变行业缺乏标准、探索路径不清晰的现实。

该理论对应了自动驾驶的L1-L5的等级划分,L1仅做找素材等初级简单工作;L2可做讲题、批改助手;L3可应对常规场景,具有多种组合能力;L4高度自主,可贯穿多种教育场景;L5则是完全体的AI老师。

按此划分,目前行业AI老师多数处于L2阶段,学而思的AI老师则正从L2向L3等级演进。这意味着AI老师要像自动驾驶一样从“脱手”到“脱眼”,不能是孤立的功能突破,而是构建起一个闭环。

可见,AI老师不再止步于“可用”,而是进入“可信”阶段。

3、解题“教育AI进化路径不清晰”

“AI+教育”赛道上,伴随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AI应用已进入深水区,教育AI进化路径不清晰成为行业进步的“绊脚石”。

AI教育超千亿市场规模的背景下,群雄逐鹿“AI老师”呈现了多种路径。按照学而思学习机产品负责人在媒体沟通会上的说法,目前市面上有三种主流实现路径。一是“模型即服务”模式;二是生态内功能模块布局形式;三是以学而思为代表,深耕场景的“软硬一体原生派”。

上述三种路径各自有着优劣势,比较之下,第三种路径则呈现了较强的生命力,商业逻辑也可以实现自洽。

以学而思为代表,深耕场景的“软硬一体原生派”备受关注。“自研模型+自研硬件”是目前几乎所有头部教育科技企业选择的一条路。

500

它们清晰地感知到,尽管强大的云端大模型是AI老师的“智慧核心”,但要实现真正媲美甚至超越真人教学的原生AI老师体验,即具备低延迟、多模态、沉浸式交互和深度个性化能力的教学形态,“软硬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是必然选择。”

从场景落地情况来看,专有硬件(如学习机)不仅是承载AI能力的终端,更是构建专注学习环境、采集精准学情数据、优化交互体验的关键,从而形成“数据-模型-体验”的正向飞轮,构筑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壁垒。

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好未来所有学习设备用户的平均每周活跃率约为80%,每台活跃设备的平均每日使用时长超过一小时。

在行业变革大潮下,学而思针对学而思学习机AI老师体系完成重要升级,这背后与其一直大力投入的“好AI+好内容”方向以及坚持长期主义有着密切关联。

“小思”的演变过程便是其中的一个实例。时间拨回2023年11月,小思1.0正式诞生,实现“从0到1”的跨越;经过一年的打磨,2024年5月,小思迎来2.0版本,实现了“交互升级”;今年5月,学而思发布T系列学习机,小思3.0“AI1对1”版本正式亮相,完成了“更拟人、具备多模态能力的升级”。

两年多来,学而思对AI的探索,始终保持清晰路径,就是持续深耕教育垂类大模型。通过内嵌九章大模型和DeepSeek大模型,一方面借助通用大模型进行会话、百科问答等聊天功能,另一方面则借助九章垂类模型深度支持,落地拍批、答疑、精准学等功能,两者统一互补,相得益彰,学而思学习机不断向真正高阶的“AI老师”进发。

在群雄逐鹿之下,“AI老师”正以更接近真人老师的能力和形象,站在广大学生群体面前。新一代多模态大模型则重塑着整个教育形态,更普惠、更个性化的教育呼之欲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