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门槛极低,但把历史读懂的门槛极高

500

1)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人讲历史、写历史,也有很多人看历史、学历史。但是,学习历史,也有“正修”和“邪修”的区别,说到底就是有正确的方法,也有错误的方法。

2)古今中外,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基本都一样,那就是先看权威的、可信度高的历史材料,然后再看一些真正专业的历史学家、研究人员的分析和评论。而且,这个先后顺序不能错,一定是“先史后论”——先把基本的历史事实搞清楚,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去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下臧否人物。当然,无论是读“史”还是读“论”,到了一定阶段,都要“兼听则明”,不能轻信、盲信、迷信单一来源的材料和说法,这在历史研究中叫“孤证不立”。

3)但是,现在一些朋友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方法看起来是有些问题的。中国人学历史,除了为了探究历史真相这一严肃的学术目的之外,还有就是以史为鉴,学习前人好的治国理政的做法、避免前人在治国理政方面所犯的错误。现在网上兴起的“历史热”中,有一部分人确实是热爱历史,但是,也有不少人是抱着猎奇、窥私的目的,他们不看正史,不看真正的历史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判断,而是沉迷在各种网络内容中不能自拔,越是狗血的分析他们越是喜欢,越是劲爆的内容他们越是爱不释手。他们并不关心历史真相,或者说,他们也分不清什么是历史真相,他们以为,他们从网上看到的只言片语式讨论,刷到的自媒体视频,就是“真正的历史”。长此以往,这样的人不仅不能建立起完整、准确的历史知识体系,甚至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研判上会犯下非常幼稚的错误。

4)网上当然也有真正的“历史大神”。过去十几年大家很喜欢的明史作者“当年明月”就曾经在网络上写连载文章。判断一个网上通俗历史作者或者参与历史问题讨论的人在专业上是否靠谱,有一个简单但可能不那么精确的原则——你就看他有没有出过书,有没有在权威媒体上发表过文章,有没有接受过权威媒体的采访。在网上随便说、随便写是一回事儿,但是,真正把书稿送到出版社,让真正的专家去评审、去鉴别是另外一回事。一个网络历史作者,不管他在网上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他写的东西如果过不了出版社编辑、终审这一关,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严肃、靠谱的历史作者。在网上随意发言跟通过出版社出版严肃的历史读物,背后的标准和要求有着天壤之别。

5)以我自己的经验看,网上靠谱的历史作者当然有,但是,相对于网络上数量众多、水平参差不齐参与讨论历史问题的人来说,高质量的网络历史作者数量偏少。你别看很多人在网上写得、说得头头是道,看起来、听起来非常令人信服,这不过是一种“错觉”,不过是一种“幻觉”。他们很多时候,只是用形式上的逻辑自洽去代替事实和真理层面的逻辑自洽,但凡有一定流量的内容生产者,都有这个本事,否则,他们根本在网上活不下去。但是,一些朋友分不清这之间的区别,以为“听起来有道理就是真的有道理”,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阅读量太小,知识体系极不完备,结果就是,即便是这些网络历史作者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他们都难以发现、难以识别,更难以判断。

6)我本科是在北大英语系学英国语言文学,但是,这么多年,我最喜欢、投入时间最多的,除了新闻之外,就是历史。我高考的时候是文科,当年我把高中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背到滚瓜烂熟,甚至到了可以随意指出每一页、每一段所有内容的地步。现在看,这是笨功夫,也不是学习历史的最佳途径,但是,这也给了我一个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框架。后来,我看历史,世界历史就看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这本书首次出版是1970年,至今已经过去了50多年,已经更新到了第七版。这本大部头的历史书,在极为严谨的同时,叙述也比较简洁,读起来不累。而且,作者的历史观相对靠谱,换句话说,他的历史偏见不多,什么“欧洲中心论”,什么“资本主义万能论”,在他这里,都根本不存在。所以,朋友们如果真的喜欢世界历史,这本书一定要读,这是“正修”世界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想更进一步,可以看看剑桥、牛津等全球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通史读物。我个人还比较喜欢“企鹅世界史”系列。你读这些权威的著作,在基本史实上不会出太大问题,在重大问题分析、研判上也不会“走入邪路”,更不会“满嘴跑火车”。这其实也是,“不要用你的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真正的历史学家,每天研究这些问题,是靠这个吃饭的,他们掌握的材料之丰富,他们的视野之宽阔,绝对不是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所能望其项背的。

7)在中国历史方面,过去几年,我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去啃,对于唐、宋、明、清四朝,基本能做到每一个皇帝的名字、年号、在位时间,以及在位期间的主要大事记,都能基本搞明白。唐史主要看王仲荦老先生的《隋唐五代史》,这是中国断代史系列中的一套。这个中国断代史系列非常好,是最基础的读物。如果想看通俗读物,《盛世的崩塌》,以及《血腥的盛唐》和《大唐的后半生》也不错。宋史我主要看游彪老师的“宋史三部曲”。明史我最喜欢的还是樊树志老师的“重写晚明史”系列。现在很多朋友喜欢讨论的历史命题,比如,“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东林党是否是导致明朝灭亡罪魁祸首”?“崇祯到底是不是一个亡国之君”?“明朝到底是亡于嘉靖、万历还是崇祯”?这些问题,上述严肃的历史著作都有涉及,而且,这些老师的作品是经过广泛阅读、多方求证之后才谨慎地给出一些探讨和结论的,绝对不是那种口号式、段子式的历史演绎。我自己喜欢的历史著作还有蒙曼的全套系列,特别是《唐玄宗》《武则天》等,都非常好。蒙曼老师擅长分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很对我的胃口。北大中文系教授韩毓海老师的系列历史著作也非常好,我最喜欢的是《五百年来谁著史》,这是破解历史叙事中“西方中心论”非常好的读物,也是消除西方思想殖民在历史研究领域内不良影响的重要读物。

8)中国近现代史,我一直大力推荐金冲及老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非常权威,非常全面。大家要看建国后那么多风波的前因后果,根本不用去网上看不靠谱的材料,这本书里都有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我至少已经买了十几套《二十世纪中国史》送人。金冲及老先生2024年11月去世了,他的其他著作也都很好。此外,刘统老师的《北归》,讲红军长征途中,与张国焘集团斗争的历史,也非常权威,非常精彩。

9)真正要把历史读懂,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而且,真的是学无止境。你看了通史还要去看断代史,看了断代史不行,还要去研究每个朝代的重大问题,唐朝光是一个“安史之乱”就有数不清的历史专著。此外,那么多的历史人物,每一个拎出来,都是可以写好多大部头的人物传记的。所以,有时候确实是比较“绝望”的,我一直不敢去看春秋、战国的历史,也不敢去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那叫一个乱,真的是令人望而却步。但是,在“绝望”的同时,我也相信,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日拱一卒有日拱一卒的价值。

10)我也知道,很多朋友在网上看自媒体内容,也没什么太大的恶意,或者是过错,这是人性使然。严肃的阅读总是枯燥的,总是很累人的。从古至今,为什么那么多的野史总是可以流传很广,甚至有时候影响力还超过了正史?原因不就是因为野史内容劲爆、“好看”吗?人性的弱点,从古至今,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今天,那些打着“历史揭秘”“爆料内幕”的网络历史作者,走的依然是古代野史作者的路子,他们或许会基于一点点历史事实,但是,他们更多地是在大篇幅演绎,甚至是胡诌,只要有人看就行了。不过,如果有朋友真心想了解历史真相,真心想从历史学习中以古鉴今、增长知识、增长智慧,我还是建议大家走“正修”之路,而非“邪修”之路。

最后也补充两句历史学习中的常识——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

我们从小都对李白的那首《早发白帝城》耳熟能详,很多人至今可能依然朗朗上口。

500

但是,大家真的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命运就此发生转折,盛世一去不复返。叛军从幽州城(核心区就在我今天所在的北京西南二环广安门附近)发兵,一路南下,很快攻陷洛阳。叛军继续西进,大唐名将高仙芝、封常清率军在潼关与叛军对峙。本来,叛军劳师远征,加上民心依然向着大唐,唐军只要据险固守,时间一长,叛军就会生变。但是,唐玄宗李隆基求胜心切,在宦官的诱导下,反复催促高仙芝、封常清出战,而两位大将则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拒绝出战。最后,李隆基一怒之下,竟然将两人全部杀死。临阵杀大将,完全是自取灭亡之道。可怜两位大唐将星,原本可以扭转大唐的命运,最终却窝囊地死在了自己的皇帝手中。李隆基杀掉高仙芝、封常清之后,命令抱病在身的哥舒翰出征,哥舒翰原本也希望据险固守,但是,他看到了高仙芝、封常清的悲剧结局,不得已率领唐军出潼关与叛军作战,最终二十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至此,局势已难以挽回。叛军攻下潼关,繁华的长安城已经朝不保夕。李隆基带着杨贵妃等人仓皇出逃,士兵疲敝不堪且内心充满了怨气,他们在距离长安城并不远的地方发动“马嵬驿兵变”,逼死杨贵妃,杀掉杨国忠。李隆基继续西行,然后南下,走蜀道,过剑门关,进入了蜀地。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继位登基,是为唐肃宗。李隆基另外一个儿子永王李璘参与平叛,后来在江陵拥兵自重,涉嫌谋反。在庐山躲避战乱的李白,受邀加入永王幕府,受到了礼遇,他为永王写下了很多热情洋溢的赞美诗歌。李白虽然一直觉得自己一身本领,足可以兼济天下,但实际上,他一直缺乏政治敏锐性。他在756年加入永王幕府,但是,到了757年,永王就被认定为叛乱。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因为“附逆之罪”被逮捕、审判,一度面临杀身之祸。据说,最后还是在郭子仪等人的营救下才勉强被免去死罪,被判终身流放到夜郎。758年,李白踏上了漫长的流放之路,此时,他已经年近花甲。一生自认为才高八斗的他,虽然给皇帝写过诗,但最终却在仕途上毫无建树,到了晚年还要经历流放的悲剧,他内心的苦闷和绝望由此可想而知。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到了759年,关中地区大旱,唐肃宗实施“乾元大赦”,流罪以下的犯人被全部赦免。此时的李白,刚刚走到白帝城。在得到获赦的消息后,他几乎是立即掉头,沿长江东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说的不仅是顺江而下、舟行之快,更写的是他在大难不死之后,如脱笼之鸟、重获自由的那份急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不仅仅是三峡的美景,更是他历经磨难之后,侥幸余生的那份轻松和庆幸。李白到了岳阳,跟友人畅游洞庭湖,又一连写了五首诗,其中有名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就是今天我老家湖北松滋名酒“白云边”的由来。我一直在想,如果历史这么讲、如果唐诗这么讲,孩子们该多幸福、多快乐啊。

读历史,同样需要行万里路。

过去几年,我反复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着卫星地图,反复查看中国的山川湖泊、地形地貌,每隔几个月,还要出去实地走一走。如果你不去井陉实地看一看,怎么能感受到郭子仪东出太行,与史思明叛军在正定、藁城大战的真实历史场景呢?如果你不去距离今天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不远处的“土木堡”去看一看,你怎么能理解于谦的伟大和悲哀呢?你如果不去风陵渡听一听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你怎么能想象郭襄是如何爱上杨过的?你怎么能了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一众大唐名将在潼关之下的那种焦虑、惶恐和绝望?

我曾经在大雨之中游览崖山海战的旧地,在风雨苍黄之间,陆秀夫逼着妻儿自尽,然后再背着小皇帝跳海的悲壮一幕,似乎在眼前重演。我曾经在明媚的阳光下,去看了北京的“文丞相祠”,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忠肝义胆才能成就的悲壮啊……

历史真的是非常有意思,但是,历史不是戏说、不是演义,更不是段子和八卦,那是在我们之前的中国人用他们真实的人生上演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那是曾经的帝王将相在中华大地的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剧,那也是上下几千年无数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走过时留下的或深或浅的印记。只有带着一种无比的敬畏心,只有带着一种无比的怜悯心去读历史,我们才能隔着笔墨和纸张,与古人对话,我们才能穿越千年,与前辈们同甘苦、共喜乐,我们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收益。也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鉴古知今,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更汲取智慧。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