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上的乡土旧事
小时候在芜湖农村,邻里间闹到最僵时,从不是恶语相向,而是扛着扁担上门砸锅——那可是五六七十年代农村里最严厉的警告,比骂街、说理都重得多。那时候的农家铁锅,是一家人吃饭的命根子,又脆得很,要么崩个口子掉块铁,要么直接碎成几瓣,压根不像铝锅那样能卷边,一砸就见分晓。
隔壁家有位爱小偷小摸的邻居,虽没被当场抓包,可乡里乡亲心里跟明镜似的,谁家丢了东西、少了物件,都默认是他所为。终于有一天,一户受了委屈的人家忍无可忍,扛着自家的扁担就闯了过去,没多余的话,对准他家灶上的大铁锅“哐当”就是一下。我扒着自家门框看得真切,那铁锅当场就掉了一小块,豁出个参差不齐的小口子,碎渣子溅了一地。
我当时心想,这家人往后可怎么煮饭?没成想过了半晌,就看见邻居家的烟囱又慢悠悠冒起了烟。凑过去一看,那口带着破口的铁锅居然还架在灶上,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米汤顺着小口慢慢渗出来,滴在灶膛里“滋滋”响,可他们家照样淘米、添水,一家人围在灶台边,该吃饭还是吃饭,仿佛那道破口只是无关紧要的印记。
如今想来,那时的砸锅从不是要置人于死地,而是一种带着烟火气的“终极警告”——意思是“你做的事太过分,再不改,就等着没饭吃、被乡里人戳脊梁骨”。可真砸下去,也没谁会把锅砸得粉碎,留着那道破口,像是留着一丝余地。而那口掉了块、带着破口仍在煮食的铁锅,也成了老农村里的鲜活注脚:既有“犯了错就得受教训”的较真,也有“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包容,藏着最朴素的乡土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