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律劳卑”到“鲁比奥”:英文翻译里的顽皮与讽刺
纽约市长选举是这两天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马斯克周一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公开支持纽约州前州长安德鲁·科莫以独立身份参选。
美国的选举体制颇有意思。科莫是民主党人,但此次选举未能赢下党内提名,于是决定以独立竞选人身份参选。先当过州长,再竞选同一州的市长,哪怕"官越当越小",仍想留在政治舞台上。特朗普作为共和党领袖,却瞧不上本党候选人,本着“矬子里拔将军”的精神公开支持科莫当选。
马斯克在帖文中呼吁选民不要把票投给共和党人柯蒂斯·斯利瓦(Curtis Sliwa),称那样只会增加民主党领先者曼达尼(Zohran Mamdani)的胜算。他语带讥讽地写道:"记得明天去纽约投票!要知道,若投给柯蒂斯,就等于投给了Mumdumi--他叫什么无所谓。"
马斯克在文中故意将"Mamdani"改成"Mumdumi",显然是在借"dummy(傻瓜)"的谐音取笑对方。这种通过扭曲名字来贬低政治对手的做法,在西方政治讽刺中屡见不鲜。特朗普本人就是有名的外号大王。
类似的语言趣事,在中外关系史上也曾上演。1833年,英国贵族William John Napier受命出任首任驻粤贸易总监督,负责拓展中英贸易。他主张对清廷强硬,最早呼吁英国用武力解决问题。到任后,他不按既定章程行事,多次与两广总督卢坤发生冲突。
当时,官方文件把Lord Napier译为"律劳卑",劳苦(laborious)的劳,卑鄙(vile)的卑。英国翻译团队将这一译名解读为"laboriously vile"(又苦又卑),律劳卑得知后勃然大怒,对卢坤破口大骂,言辞颇为激烈。(这段趣史的详细版本已分享在知识星球。)
这一幕又不禁让人想起美国国务卿Marco Rubio,其官方中文译名从"卢比奥"改为"鲁比奥",曾一度引发外界的各种猜测与调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语言学博客Language Log 当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有趣的解读:
"lu"音可读作三声或二声。新版"鲁"字表示"愚蠢、粗鲁、鲁莽、愚钝、粗暴";旧版的"卢"为姓氏。第二个音节意为"比较",第三个语素则表示"深奥、玄妙"或"室之西南隅"。
The lu- syllable is rendered either with 3rd tone or 2nd tone. The new lu- syllable means "stupid; rude; rash; crass; rough", the old lu- syllable signified a surname; the second syllable means "compare"; and the third morphosyllable means "abstruse; profound; southwest corner of a room".
语言学家由“卢”到“鲁”联想到音调、语素的象征意义,但这种解读显然比较牵强。毕竟,"鲁"同样是一个常见而正当的姓氏。
从清廷的"律劳卑",到马斯克的"Mumdumi",名字的翻译与改写,总能引起各种解读,它既可以成为外交上的交锋,也可以是网络讽刺的武器。
政治人物名字的翻译,不一定只是语音的转写。它可能承载着文化语感、政治立场,甚至隐含着情绪暗示。"律劳卑"听着沉重又阴暗,晚清士大夫对洋人的鄙夷可谓跃然纸上;"Mamdani"被改成"Mumdumi",英文读起来让人忍不住发笑。
当语言成为政治的一部分,它想单纯都难。



外宣微记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