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终于可以开进所有SKP了
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王言
星巴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中国合伙人”。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双方签署的协议显示,博裕资本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合资公司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向博裕资本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眼下,相比星巴克最初进入中国市场之时,中国消费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消费升级开始与分层并行,而咖啡市场也正经历从高端驱动向大众市场转型的关键节点。
在这一背景下,星巴克既要守住高端市场的基本盘,又要在中低端市场与本土品牌贴身激战;既要保持全球品牌的一致性,又要快速响应中国本土化消费需求。
在当地寻找帮手,适度从肉搏战中抽身,也不失为一个兼顾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选择。
01
顶级资本玩家
有关星巴克中国归属权出售的讨论,最早出现在去年。
2024年7月,星巴克在股东大会上提及引入合作伙伴的可能性。前任首席执行官Laxman Narasimhan表示,星巴克在中国正处于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早期阶段,以期增强竞争地位,加速增长和创新,取得长期胜利。
3个月后,新任星巴克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在业绩会上再次强调,中国业务将继续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期间,传言中有意接手星巴克中国的对象有很多。比如在8月,业内曾传出华润集团有意与星巴克寻求合作的消息。作为咖啡赛道的老玩家,华润此前陆续收购了太平洋咖啡80%股权和100%的股权。
9月,星巴克透露中国业务的出售方案,这也吸引了高瓴、KKR、高瓴等众多顶级资本竞购。此外,瑞幸的大股东大钲资本也被指有意参与竞购。
10月,在一众真假消息混杂的烟雾弹当中,竞购名单进一步缩窄至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殷拓集团和红杉中国四家。现在,星巴克中国的归属权才算是最终落锤。
按照星巴克与博裕资本的合作内容,博裕资本可以说是通过一次性投资叠加长期收益的模式实现在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控股,这样既能获取控股权,又锁定品牌授权带来的稳定现金流,符合长线控股型投资策略。
而凭借这次大手笔并购,博裕资本也再次来到聚光灯下。
根据公开资料,博裕资本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目前,其管理总资产接近100亿美元,专注大中华区私募股权投资。
近几年,在投资并购领域,博裕资本频频出手,比如其一个被业内熟知的案例则是收购奢侈品“店王”SKP。
今年4月,北京市监局公示了博裕五期基金收购SKP公司股权案。5月,北京市监局批准了该收购案。而博裕五期基金就是博裕资本旗下第五期美元私募股权基金。
在此之外,博裕资本以6.67亿元接手了金科股份约18.05%的股权,将持有的股份数量将由原来的2.26亿股增长至3.34亿股,占公司发行股本比例达到约55.91%。
此前,博裕资本还曾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蜜雪冰城、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企业的港股或A股上市。同时,借助一些并购案例,博裕资本也上演了完美套现退出的戏码。
比如在2017年,博裕资本以15亿元拿到万物云(万科物业)25%股权。2021年,即万物云拆分上市的前一年,博裕资本转让其持有的7.6%股权,对价约70亿元。
这也意味着,博裕仅用四年时间,直接在万物云IPO之前就实现了退出,不仅拿回了15亿的投资成本,还得到了45亿的投资回报,而代价也只是出手了三分之一的股权。
02
9.9元的星巴克?
再将目光拉至博裕资本的整体并购“宇宙”。可以说,通过投资万物云、收购金科服务控股权等布局,作为一家顶级PE,博裕资本已经逐步入局实体商业,积累了一定的商业地产运营经验,其有望推动其收购的消费品牌与旗下物业资源协同,提高运营效率。
比如很多消费者已经在畅想,星巴克在未来能和Costa等品牌一样,把门店开进国内所有的SKP里。
另外,业界和消费者对博裕资本掌舵下星巴克的畅想还包括其是否进一步实现本土化,比如推出9.9元价位的低价产品。
在中国业务卖身的前几天,星巴克公布了截至今年9月的第四财季和全财年业绩报告。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至8.32亿美元,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的同比增长。中国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同店交易量增长9%。
在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总销售额为31.05亿美元,整体上保持了增长态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业绩也是星巴克通过以价换量的策略实现的。过去很长时间,在本土品牌价格战的压力下,星巴克也采取了针对性的策略,比如根据用户消费频率发券、激活会员体系以及直接推出低价新品等。
截图来源于星巴克小助手
财报显示,2025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平均客单价下降7%。整个2025财年,星巴克交易量增长4%,客单价下降5%。
可以预见的是,咖啡行业的价格战并未有明显停歇的态势,各个品牌门店扩张的进程仍在持续。对于星巴克来说,在被博裕资本这一本土股东掌控之后,也许会进一步让产品的价格下沉。
03
继续下沉
新东家的履历,也让外界预计,星巴克中国或许会成为第二个麦当劳和肯德基。
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信集团和凯雷资本。双方共同合作,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
2023年11月,凯雷资本退出,麦当劳全球宣布收购凯雷在麦当劳中国持有的少数股权,持股比例增至48%。去年10月,中信资本加码麦当劳中国,交易完成后,中信资本联合体持有麦当劳中国52%的股权。
而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中国市场已经成为麦当劳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麦当劳中国门店总数达到7227家,同比增速超过1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麦当劳中国将以每年1000家的门店速度扩张,并加速持续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到2028年,麦当劳在内地的1万家餐厅将有一半位于低线城市。
和麦当劳类似,2016年,运营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百胜中国从Yum!Brands拆分,引进春华资本等中国本土投资者。此后,本土股东为肯德基等品牌在门店、渠道和供应链资源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同时推动其在数字化等方面的转型以及门店的持续扩张。
从星巴克与博裕资本的合作内容看,星巴克保留品牌所有权及关键事项否决权,确保全球品质标准,博裕则主导本地运营。这种模式类似于麦当劳中国与凯雷的合作,但博裕可能要更强调本土化。但不管怎么样,星巴克的门店扩张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速。
在开店方面,由于门店规模较大以及坚持直营模式等原因,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速度要慢于瑞幸等本土品牌。而在中国市场找到合作伙伴后,星巴克开放加盟连锁模式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在星巴克进入中国时,其部分市场采取的就是加盟代理与合资模式,比如香港、广东市场的代理方为香港美心集团;北京等北方地区由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负责;中国台湾和江浙沪的代理权先后被授予了统一集团。不过近几年,在中国内地,星巴克陆续收回了上述授权,门店统一变为直营。
财报显示,第四财季,星巴克中国新开出183家门店,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2025财年全年累计净新增门店达415家。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在全国1091个县级城市开出了8011家门店。
星巴克中国线下门店
在博裕资本的角度,根据其此前投资蜜雪冰城的经历,其在地域、商业地产资源等方面具备优势,可以进一步推动星巴克门店数量的增长。在此次合作中,星巴克也与博裕资本宣布,未来会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总体来看,即便一众本土和外资品牌在价格战中挣扎,中国咖啡市场仍具有结构性的增长机遇。只要在中国卖咖啡依然是一门赚钱的生意,星巴克和它的帮手们,依然无法拒绝这一诱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