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武最重要的其实是他的文化属性
【本文来自《通背拳传人被几个耳光KO了,算不算传武的至暗时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共和国之翼
 现代对清末民初武术大师们的记载,基本属于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他们确实有真功夫,和现在那些假“大师”不是一回事。像杨露禅、孙禄堂、李书文、董海川等等这些大师,当得起一代宗师的称号,很好完成了各自拳种的传承、发扬与创新。但在这些人的记载中,也有很多难以证实的内容,比如杨露禅的“听劲”可以让掌上的小鸟无处借力,乃至于飞不起来。再比如李书文的六合大枪,可以击中墙面的苍蝇而不使墙皮有半点破损。从后世无人能复现来看,这些记载多半就是是夸张乃至于神话式的。而随着武侠小说和电影电视剧的发展,更使这种夸张与神话完全脱离了真实的传统武术要义。以至于形成了现在这种畸形的、故步自封乃至于自欺欺人的传武圈子。而那些与现代人体科学、体育学结合的现代武术,更是被传武圈子开除了武籍。所以从我的角度看,要真正发扬传武,第一件事就是要让传武回归人间,回归本来面目,只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认识传武,才有可能真正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的精髓。
传武可能有一个地方被误解或者说被蓄意扭曲的地方,就是以前武馆教徒手搏击的目的其实不是让你去打擂台,因为当时并没有职业运动员靠打比赛吃饭这回事。如果只是让你与普通人打架时,在保证一胆二力的前提下能打赢,那大多数主流武术其实都没有骗人,因为确实能做到。问题是前面大概40年,传武把牛皮吹的太大了,把观众胃口吊的太高,非要你在擂台上使用老式格斗技术对战最新格斗技术,那就只有找打了。
传武最重要的其实是他的文化属性,今天可以出土秦朝的剑,但再也还原不了秦朝的剑法了。传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老式格斗技术不如新式的有效,但还是必须要传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