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发!刚刚中国开启了无限能源的时代

李小意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坏土豆不哭
陪我的国一起复兴
在钍基熔盐堆之前的核电站,之所以没有解决电力的无限供应,主要有两大难题,而钍基熔盐堆把这两大难题,都给轻松解决了。
首先就是燃料供给的难题。前三代核电技术,燃料棒用的都是铀,而我们国家的铀矿储备实在是太差了。
截止去年,全世界已探明且随时能开采的铀矿储量大概是550万吨,而中国只有17万吨,就占3个点。而且就这17万吨的铀矿,八成以上全是些低品相的矿石,杂质太多了,平均含铀量仅为0.05%,远不如澳大利亚的0.6%。
因此咱们的铀矿,在保障战略武器的生产之外,要么开采成本过高,要么干脆没法开采。这也就导致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是中国的核电燃料,长期依赖国外的进口铀,2010年~2024年,进口铀矿占我国核电站铀用量的比例,稳定在83%-90% 之间。这么高的依赖度,万一国外断供,我们核电产业不就瘫痪了吗。
直到2023年,中核集团开发了溶浸采铀技术,能够开采含量只有 0.01% 的铀矿,这才让我们国内的铀矿开采提高了3倍,但这离解放生产力还远远不够。
不信我再来跟大家算笔账,全球550万吨的原生铀矿,在经过开采、水冶提纯、离子交换、浓缩富集等流程后,最终能得到的燃料级铀棒,大概只剩下1350吨了。
但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铀浓缩的问题。
高浓缩铀主要用于核武器生产,而核电站用的基本是低浓缩铀,丰度大概为3%,意思就是每 100份质量的低浓缩铀里,有3份质量是 U235,剩下97份是不能直接裂变的U238。
换句话说,1350吨燃料级铀,最终能干活的实际质量,也就40.5吨左右。
理论上,每吨直接参与裂变的铀所发出的电,相当于火电站里烧2600吨优质煤发的电。那么40.5吨的铀,其能量约等于10.53亿吨煤炭,你知道这组数据有多低吗?
同样按煤炭的效率计算,2024 年全球一次能源的消耗总量约为180 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你就算把全世界所有的铀矿拿去发电,也只能满足人类每年10%的用电需求。
而这还是比较理想的状态,现实是稍微好点的铀矿资源,都要优先保障核武器的生产。
也正是因为铀转化的效率实在太低了,且地球上的铀矿资源严重不足,所以核电技术问世半个多世纪了,但对整个人类的能源需求来说,只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谈不上救命的雪中送炭。
然而,中国这次研发钍基熔盐堆就完全不同了,讲雪中送炭都算轻了,完全就是妙手回春、枯骨生花,我挑几个核心点来说。
第一、发电效率更高,钍基熔盐堆的发电效率,是铀基反应堆的1.5倍。
第二、能量释放效率更高,1吨钍裂变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50万吨煤炭,是铀的136倍。
第三、储备规模大,在全球可开采的钍矿资源中,我们的储备世界第一,占比超过八成,足够中国使用两万年之久。
除了燃料外,钍基熔盐堆技术解决的另一大难题,就是铀堆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
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特大泄露事故,危情等级被划分为跟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样的等级,也就是最高等级的7级。
随后,全球多国相继收紧核电项目:德国宣布终止一切新建核电项目,并对已建好并投入使用的核电站进行全面拆除;美国、日本、法国先后下调核电扩张目标;瑞典、意大利通过立法约束本国能源部门的核电计划。
咱们国家更是暂缓了所有内陆核电规划。像四川蓬安三坝核电站、湖北咸宁大畈核电站、湖南桃花江核电站,都是因为福岛危机被叫停的。
可以说福岛核事故中暴露出的安全隐患,让全世界的核电建设,都陷入了一个极端的低谷期。
大家全被铀燃料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给搞怕了。
没办法,毕竟核泄露的危害太大了,你看切尔诺贝利都过去多少年了,还是一座鬼城。
但钍堆就不同了,比起铀堆,它是全方位的稳。
比如说铀堆在运行后需要用高压容器把燃料棒和冷却水装进去,它每时每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来给反应堆降温,但内陆的淡水资源有很稀缺,所以我们国家的核电站,不管是已建好的还是正在建的,选址一律在沿海地区。
如果冷却系统出事,燃料棒的温度就会一路飙升把容器烧穿,然后造成像福岛那样的核事故。
而钍基熔盐堆的燃料是直接溶在一种特制的液态盐里的,既不用高压,也不需要用水去频繁做冷却,全程就在常压下运行。温度只要超过八百度装燃料的液态盐就会自动凝固堵住管道,反应旋即终止,从根本上避免爆炸泄露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钍基熔盐的实验堆不放在沿海地区,而选择在极度缺水的民勤县。
缺水本来就是核电站无法深入内陆原因之一,现在钍堆技术路线少了水冷却的环节。
今后哪怕是严重干旱少雨的西北,也能用上先进的核电技术了。
再比如说放射性污染方面,铀堆的核废料含有大量剧毒物质,稍微泄露出去一点,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破坏动辄就能持续好几万年。
不但处理成本十分高昂,还时刻担心被人偷走拿去搞脏弹。
只能用特殊手段深埋地下,等他自然衰减。整个过程短则几百年,长则上千年也不是没有。
相比之下,钍堆的废料主要是铀233,放射性只用一百年就衰减到无害水平了,并且体积只有铀废料的二十分之一,更容易做到环保埋藏。
然后钍堆也不像铀堆,它的燃料始终混在液态盐里,压根没法提取武器级材料。而铀堆里的铀虽然是低浓缩,但有条件的做成武器级的高浓缩铀问题也不大,没条件的还可做成脏弹,靠放射性物质照样能害死一大片人。
因此搞海外核电的难度一直很大,要受到各方面的监管,但随着钍堆技术投入使用,我们核电产业必然会先于欧美占据更大一块全球市场。
那在解决前三代铀堆,在燃料供应和安全方面的痛点之余,钍基熔盐堆还有一个连核聚变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小型化。
其实反应堆的体积本来就不大,但使用铀堆的传统核电站,要建冷却塔和安全壳这样的大家伙来保护它,整个体量自然就变得很大了。
但钍堆不用冷却水,也不怕烧穿壳,省了这两个环节,反应堆体积能做到标准集装箱的大小。
像两年前江南造船厂官宣要造全球最大的核动力轮船,用的就是第四代钍基熔盐反应堆技术,省下的燃料空间能再多装四成的货。
再给你们说个更牛的,我们不是要在2030年前完成载人登月吗?
再这之后,下一步就是建立月球基地,搞地球到月亮之间的经济开发区了,但不管你是搞三通一平的基建,还是搞工业生产,都得需要电对吧?
那么电从哪里来呢?
美国NASA曾经算过一笔很细的账,光伏板是最具性价比的,但建立永久月球基地至少需要5兆瓦的电力,而你用火箭送光伏板上去至少要发射30次货运飞船,按星舰一次1.2亿美元的发射成本来算,仅送光伏板就要烧掉36亿美元。
但如果换做集装箱大小的钍堆就方便多了。反应堆送一次,外壳送一次,燃料棒再送一次,最多三次就齐全了,而这一座钍堆发出的电能顶得上10万块光伏板。
也正是由于钍堆小型化的前景很可观,美国早在冷战时期,就想把这种堆型用来搞核动力战略轰炸机,但关键在于钍基熔盐堆里的氟离子具有非常非常强悍的腐蚀性,传统的特种钢在它面前最多用三月就被溶穿了。
过去五十年,美国动用了国内最顶级的化学和材料专家,都没能解决抗强腐蚀性的问题,导致钍堆的研发进展停摆了几十年,远远落后中国。
而我们通过对镍基合金的改性,终于研发出能够抵抗高温的氟离子强腐蚀的材料,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再悄悄告诉老美一句,镍基合金改性需要用到一种你们心心念的物质:没错,正是稀土。



坏土豆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