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大象转身”,方洪波的漫长考验

这是一场关乎生存与未来的深刻转型。
当美的集团在2025年第三季度交出一份营收超3600亿元、净利润近380亿元的财报时,数字背后却暗流涌动。这家中国家电巨头,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传统优势的智能家居业务增量已经缺乏想象力,新兴的B端业务尚在投入与等待期,海外市场回报仍需等待。
在美的核心业务的智能家电领域,公司开始出现“不减价就丢市场,减价就损利润”,小米等新势力发起的价格战,持续侵蚀着行业的利润空间。
为寻求突破,美的正奋力撕下“家电巨头”的标签,向科技集团加速蜕变。新能源、机器人等B端业务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不过,这些业务也面临着“增收难增利”的成长阵痛与行业巨头持续挤压。
某种程度上说,美的当下的处境,是中国制造业在存量时代寻求转型的一个缩影。前方的道路,注定是一场关于战略、耐心与核心竞争力的漫长考验。
一、智能家电,出现两难
10月29日,美的集团交出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成绩单。
今年前三季度,美的营收3630.57亿,同比增长13.82%,归母净利润378.83亿,同比增长19.51%。第三季度,美的营收同比增长10.06%,达到1119.33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95%至118.7亿。相比第二季度135.91亿的净利润,当季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环比下降12.67%。

亮眼的营收数字背后,美的也面临着转型期传统增长“引擎”势能衰退的挑战。美的传统优势板块的智能家居业务,在今年三季度遭遇增长瓶颈——前三季度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增速显著落后于公司的To B业务。
当前国内家电市场已整体从“增量扩张”迈入“存量博弈”的阶段,竞争白热化肉眼可见,国补调整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行业洗牌。此时,美的不仅要与格力、海尔等老牌巨头争夺寸土寸金的市场,还要迎战小米、华为等跨界而来的新势力,战场愈发复杂。
2025年上半年,美的系家用空调在国内线下市场的份额有所提升,线上则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线上线下市占率仍双双保持行业第一。不过,同一时期小米空调业务正以超60%的同比增速迅猛扩张——其7月线上市占率已达16.71%,超越格力,跃居行业第二,紧随美的。
美的这位昔日的盟友,似乎正以黑马之姿步步紧逼。

“个人观点看,目前谁进来家电行业,在战略上已经输了。”先前,美的集团曾在广东佛山召开2024年度股东大会,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也正面回应与小米竞争。方洪波认为,当前无论怎么“打”,即便成为胜利者,“胜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今年上半年,方洪波读了十几万字的小米研究报告,并表示,“我们所有的领域小米都进入了,空调、洗衣机全做了。战术上我重视小米,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同时,美的要改变策略,往下走。“我不能坐视小米蚕食这个市场而不反应,我要往下走,拼成本,要跟他们干”。
时至今日,一场由小米在2023年底发起的价格战,已持续近两年。当时,雷军高调宣布要以“极致性价比”重构家电行业格局,借助国补政策将1.5匹变频空调价格打至1290元的历史低点,倒逼美的等传统巨头不得不被动迎战。
2025年,奥克斯推出叠加补贴活动,海信通过“线上直降+线下体验店满减”组合拳,将中端机型均价下拉。自4月以来,美的主品牌也加入战局,旗下“酷省电Pro”1.5匹机型价格从2899元降至2199元,矛头直指小米的“巨省电”系列。
在这场价格战中,尽管美的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保持了利润,但公司的毛利率已出现下滑趋势。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美的集团毛利率为25.87%,较去年同期减少0.88个百分点。美的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至28.52%,主因是高性价比产品占比提升,价格战影响持续显现。
在高端市场,美的也难言轻松。尽管美的通过COLMO与东芝双品牌战略,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超60%,但其整体高端市场份额依然偏低。在万元以上冰洗市场,美的品牌认知度仅为海尔的1/3,高端突围之路依然漫长。
此外,共享经济的兴起与年轻一代“使用优于占有”观念的普及,正悄然改变家电消费生态。租赁与共享服务的走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体家电的需求。在供给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下,美的似乎陷入了“不减价就丢市场,减价就损利润”的两难境地。
二、美的B面:增长与等待
美的迫切想要撕下身上那张贴了数十年的“家电巨头”标签,以寻求加速向科技集团的改变。
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团to B业务同比增长18%,高于to C业务13%的增速,已成为集团增长的新引擎。其中,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21%;智能建筑科技收入281亿元,增长25%;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226亿元,增长9%。
新能源业务一直被美的寄予高度期望。美的集团副总裁卫昶此前透露,该业务目前约占集团总营收的10%,而未来的蓝图,是将其提升至近三分之一。
只不过,亮眼的增长下,美的向能源领域进军的道路不算轻松。
一方面,美的新能源业务整体盈利能力依然薄弱。以旗下合康新能为例,其收入严重依赖光伏EPC工程——一个技术壁垒不高,且毛利率极低的业务模式。虽然三季度报未披露,但在2025年上半年,合康新能营收增长163.06%,毛利率却仅为8.91%,同比下滑超过7个百分点。这被外界认为部分业务仍处于“增收不增利”或微利状态,难以贡献可观利润。
另一方面,竞争策略也潜藏隐忧。公司旗下科陆电子曾采取激进的低价策略,例如其工商储产品报价一度低至0.588元/Wh。这种依靠美的供应链优势的降价策略能快速抢占市场,可容易被模仿,很难构筑起坚固的护城河。更不容忽视的是,在储能这片红海中,美的还需直面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早已占据主导地位的头部企业,竞争压力不言而喻。

作为美的To B战略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业务同样面临挑战。
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9%,这一增速已远低于集团整体营收增长。回顾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甚至同比下滑9%,是当时美的集团四大主营业务中唯一下滑的板块。
这背后,是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的下游需求萎缩的行业难题。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下降到30.2万台,同比下降4.5%。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光伏及锂电行业产能调整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
为应对这一挑战,美的正积极推进机器人业务的智能化转型。9月底,美的库卡发布了AI视觉智能体KUKA AI Vision等五大战略级智能体产品,试图构建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全链路智能生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美的推出了工业应用场景的“美罗”和家庭用人形机器人“美拉”。
不过,这些创新产品目前仍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对整体营收贡献有限。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成熟到商业化落地仍需较长过程,难以在短期内成为业绩增长点。
与此同时,机器人领域的市场竞争也在持续升温。家电巨头如格力电器通过全资子公司格力智能装备,采取“自研、自产、自用”策略;海尔智家与乐聚机器人合作推出服务型人形机器人。同时,小米、特斯拉等跨界玩家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美的重注的机器人赛道,已是强敌环伺。
从收购库卡、合康新能、科陆电子,到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美的一直在积极探索家电主业外的增长空间。不过,第二增长曲线构建不容易:如何将营收增长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如何将技术突破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也是美的在转型过程中绕不开的难题。
三、出海与定力
面对国内市场的存量竞争,海外业务已成美的增长的另一重要引擎。
根据财报数据,美的第三季度在海外市场实现中双位数增长,10月以来订单增势依旧延续。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美的海外OBM(自主品牌)业务表现亮眼,自主品牌收入同比增速超过20%,占智能家居海外业务比重首次突破45%。
尽管美的OBM业务增长迅速,但整体海外收入中,似乎仍有较大比例来源于OEM(代工生产)业务。根据此前披露的数据,2023年美的海外营收中OEM收入占比仍高达61.59%,OBM占比不足40%。而相比海尔智家2023年海外自有品牌业务比例已超过80%,美的似乎仍有很长的路要追赶。
事实上,美的OBM想要走出去,既是个体难题,也是行业共同痛点。
一方面,在欧美成熟市场,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有较高的认同感,对中国品牌仍难摆脱“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这使得美的在海外仍主要被视为“性价比之选”,品牌溢价能力受限,难以与惠而浦、伊莱克斯等国际巨头在高端市场正面交锋。尽管美的已通过收购东芝生活电器、推出COLMO高端品牌等一系列举措积极破局,但在欧洲市场,其品牌认知度仍落后于博世、松下等传统强手。
为提升OBM品牌影响力,美的在海外加大广告投入以树立品牌形象。不过,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这些营销开支短期内难以转化为显著回报,反而推高了海外运营成本,考验着企业的战略耐心。
另一方面,产品质量问题也曾给美的海外品牌形象带来冲击。2025年6月,美的因“极端潮湿环境下排水设计适配不足,易滋生霉菌”,主动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回170万台U型窗机。这次大规模产品召回事件带来了直接经济损失事小,美的在海外市场努力建设的品牌形象受损事大。
与此同时,贸易壁垒也持续考验着美的的全球运营智慧。为规避美方关税影响,美的不得不加速在泰国、墨西哥等低税率地区建设生产基地,以覆盖美国市场敞口。不过,这一调整短期内仍难以完全规避贸易壁垒的影响,并且,也增加了操作过程中的运营成本和供应链复杂度。
纵观全球商业史,大象起舞从来都不是易事。通用电气、西门子等巨头都曾经历过转型阵痛。如今,当美的集团站在类似的历史转折点上,要完成一次从“中国家电巨头”到“全球科技集团”的转型跨越,注定需要支撑起长久变革的源源不断的战略定力。



银杏科技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