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魔法”:炖肉入口即化的秘密就在这步化学反应!
炖煮肉类,要肉质软烂或筋道微弹,本质上是蛋白质(尤其是胶原蛋白)的变性与转化反应,依赖温度、时间、酸碱环境三大关键因素。
撰文 | 王彬羽
立志成为大厨的我在暑假翻了车,原本信心满满准备的“硬菜”却无人问津:一道红烧肉被我做得皮干肉柴,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美味。妈妈看到后,笑眯眯地把肉又放到锅里小火慢炖了2h,再端出来后入口即化。当然,火候不够导致肉嚼不烂这是常识[1],但是同样是肉,为什么猪蹄、牛筋、鸡翅这些部位不需要煮很长时间也会“软烂Q弹”?而其他肉就一定要炖的时间长一点呢?
妈妈说这是一场“厨房里的化学反应”!除了火候还有其他能让肉质松软的办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炖肉变嫩的秘密——胶原蛋白转化为明胶的过程!
1
探索,寻找肉中“隐形支柱”
胶原蛋白存在于动物的皮肤、筋膜、软骨甚至骨头当中,是支撑身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它就像一根根细密的绳索,把肉块里的细胞和纤维牢牢绑在一起。那么我们如何找到胶原蛋白呢?
我们通常用光学显微镜和染色剂来观察肉的结构:将一小块牛腱切成极薄的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并用特定的染色试剂将胶原蛋白染色。这时,呈现在显微镜下的胶原蛋白,就像一根根纤维状的“线团”,盘绕在肌肉组织之间,清晰可见(图1)[2]。它的作用就像是建筑工地里用到的细小的“钢筋网”,把肌肉纤维一根根捆在一起,让肉保持整体的形状,不会一煮就碎、不切自落。
图1 光学显微镜下的染色[2]
我们用刀分别去切鸡胸肉(胶原蛋白含量较少)和牛筋(胶原蛋白含量较高)就能感受到。切牛筋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肉的韧劲,就像有一股“阻力”阻止“切断”;而切鸡胸肉的时候,几乎没有“阻力”,切起来感觉软软的、很容易切碎;这个“阻力”和“韧劲”就是胶原蛋白的作用。那如果是这样,胶原蛋白是不是“咬不动”的元凶呢?如果没有它,肉是不是就更软更容易嚼动了呢?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没有胶原蛋白,肉不但不会更好吃,反而会失去“肉”的样子。2实验:厨房中的化学反应
我们把切好的鸡胸肉和牛筋分别放到小锅里煮,鸡胸肉在长时间水煮后肉质较为干硬,缺乏弹性和嫩滑感;而牛筋在长时间炖煮后反而变软了,嚼起来也有一定的韧性。其实水煮后口感的不同就来自切肉时的“阻力”:胶原蛋白。在高温和长时间作用下,肽键(–CO–NH–)发生水解,断裂为较小的多肽链或游离氨基酸[4],反应如化学式(1)[5]所示;这个过程反复发生,导致三螺旋解体生成一条条单链多肽,也就是明胶。明胶赋予肉类柔软、弹性十足的口感。
在炖煮过程中,胶原蛋白的转化与温度、时间密切相关。高温短时间处理的肉类,胶原蛋白的转化程度较低,导致肉质依然保持韧性;这也就是我做的红烧肉皮干肉柴的原因。而低温长时间炖煮能让胶原蛋白充分转化,从而得到理想的嫩滑口感,所以妈妈小火慢炖了两小时后红烧肉又酥软可口。
研究表明,胶原蛋白在60℃左右的温度下开始逐渐转化为明胶,而在更高的温度下,它的转化过程会更快、更彻底[6];但温度过高过长,也会影响到明胶的品质[7],具体如图2[3]所示。所以温度的选择需根据目标口感(软烂或有嚼劲)进行调整,具体参考表2。
图2加热过程中牛半腱肌和胶原蛋白变化图(偏振光,放大倍数100)[3]
表2 不同温度下对肉质口感的影响[8]
如果你和我一样,更喜欢嫩弹有嚼劲,那么就选择“小火慢炖”就好。但是现在又有新的问题了,不同肉类由于胶原蛋白的含量和结构差异,其口感的变化也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理解胶原蛋白的转化效果,我们选用猪蹄、牛筋和鸡胸肉这3种肉类来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一:不同火候对肉质的影响
将猪蹄、牛筋和鸡胸肉分成两组,一组用“高温快煮”(80~90℃)5~10min,另一组用“小火慢炖”(60~65℃)2h。用这两种方式进行烹饪后,我们发现:
(1)高温快煮的3种肉类中,猪蹄口感坚韧,咬起来虽然有弹性但缺乏柔软度;牛筋口感偏硬,且肌肉纤维难以咬断;鸡胸肉整体口感更是干涩,纤维间水分减少,质地偏硬。
这是因为猪蹄和牛筋中含大量胶原蛋白,在高温快速加热条件下,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迅速收缩和变性,但由于加热时间不足,水解不完全,不能充分转化为明胶,导致胶原纤维保留较多原始的韧性结构,肉质紧缩,使得口感不佳。而鸡胸肉以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等为主,胶原蛋白含量相对较低。高温快速加热会使肌原纤维蛋白迅速收缩,导致肉汁大量流失,肉质变得干柴,失去弹性。
(2)小火慢炖的3种肉类中,猪蹄和牛筋在持续的小火加热下,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逐渐解开并发生充分的水解,转化为大量明胶,吸收并锁住水分,使得猪蹄的质地柔软而富有弹性,口感软嫩。而鸡胸肉的口感虽相对高温快煮稍微改善,但质地仍然较为紧实,嫩滑程度有限。这是因为鸡胸肉中胶原蛋白的含量远低于猪蹄与牛筋,难以通过胶原蛋白的水解充分改善口感。因此,仅凭胶原蛋白水解原理,鸡胸肉在小火慢煮条件下的嫩化效果也是有限的。
通过实验,我们能看到肉类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口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小火慢炖”确实对胶原蛋白含量高的肉类具有明显的嫩化效果。但是鸡肉也是我们经常食用的肉类,我们怎么通过化学魔法,让胶原蛋白含量少的鸡胸肉也嫩起来呢?
实验二:用化学解决烹调难题
(1)在化学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蛋白质的结构与其氨基酸链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在自然状态下通常呈现稳定的三维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蛋白质的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等维持了其稳定性。然而,当蛋白质暴露在酸性环境中时,酸性物质中的氢离子(H+)会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侧链发生相互作用,破坏原有的氢键和盐键结构,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这种变性会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松弛,减少蛋白质链之间的紧密连接,使得肉类组织变得更加松软[9]。而在烹饪中,我们也经常使用腌制的方法来嫩化肉质,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酸性物质来嫩化鸡胸肉呢?
将鸡胸肉切块分别浸泡在含有高浓度的柠檬汁和醋的腌制液中,经过30分钟的腌制后再水煮,两份鸡胸肉的肉质都变得多汁且更加柔软,这证明用酸性物质软化肉质是可行的。但是鸡肉泡在高浓度醋里时间长了,味道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所以为了让口感更好,我们调整了腌料的配比,使用大约1汤匙(6g)柠檬汁,加上少量盐提升口味,适量加入糖或蜂蜜平衡酸度,再用洋葱和葱帮助提鲜,与200g鸡胸肉一起倒入保鲜袋中不停揉搓,确保鸡胸肉被腌料均匀包裹后,放入冰箱中腌制约30 min。
在这些腌料中,盐的作用除了增味,还可以通过它的离子效应,改变肉类的水合作用和蛋白质的溶解度。盐的离子(Na⁺和 Cl⁻)与蛋白质中的极性氨基酸侧链发生相互作用,可以改变蛋白质的溶解度,促进蛋白质的变性,改善肉质的嫩度和口感(化学式(5)[14])。
败,而洋葱中的槲皮素(C₁₅H₁₀O₇)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帮助减少肉类在腌制过程中由于氧化产生的有害物质,同时增强肉类的香气和色泽,提升肉类的风味。糖在腌制过程中主要起平衡酸度的作用,使腌料中的酸味不至于过于强烈,并且能为细菌发酵提供能量。此外,糖还能在后续的烹饪中与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增强烹调的风味和层次感。为了更大程度地保持肉质的水分,我们选择了蒸的方式来烹饪。蒸能很好地锁住水分,避免肉质过干。经过5~8min的蒸煮,揭开锅盖的一刹那,不仅鲜香扑鼻,鸡胸肉也嫩滑多汁。
3结论:厨房里的化学魔法
我们常常把化学看作是课堂上复杂的公式、课堂下的“背多分”,但实际上,化学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厨房就是一个“化学反应实验室”,每一次翻锅、每一次加调料,背后都藏着一场分子间的微妙变化。火候、温度、酸碱、时间、调味——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塑造了我们所品尝到的美味与口感。我们的味蕾,恰恰是这场“化学实验”的检验器,感知着每一次反应后的成果。通过实验,我们检验了化学知识,让原本写在课本上的抽象概念,具象化在锅碗瓢盆之间。所以,下次当我们走进厨房,不妨换一个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那些熟悉的操作。或许,你会在蒸汽升腾、香气四溢的过程中,也能看见化学公式在厨房里闪闪发光,为你带来无穷的创意与美味。
参考文献
[1] 郭明星. 肉的嫩度与烹饪致嫩[J].中国烹饪研究,2025(1):18。
[2] 张华, 王勇, 李明.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食品科学,2020,41(9): 45-50.
[3] 李春保. 牛肉肌内结缔组织变化对其嫩度影响的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4] Wang Y, Zhang H, Liu J, et al. Fast protein analysis enabled by high-temperature hydrolysis[J]. Nat Commun, 2020,11(1), 237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194-0
[5] Bikaki N, Iatrou A, Kalogiannis S, et al. Thermal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peptides: Evidence for direct peptide bond hydrolysis at high temperature[J]. J Anal Appl Pyrolysis, 2021, 156: 105140.
[6] Williams J R, Harrison D L. Relationship of hydroxyproline solubilized to tenderness ofbovine muscle [J].J Food Sci, 1978,43: 464-467, 492.
[7] Powell T H, Dikemen M E, Hunt M C. Tenderness and collagen composition of beefsemiteninousus roasts cooked by conventional convective cooking and modeled, multi-stage,convective cooking[J]. Meat Sci, 2000, 55: 421-425
[8] 常海军.不同加工条件下牛肉肌内胶原蛋白特性变化及其对品质影响研究[D][3]南京农业大学, 2007.21-23
[9] Hughes C R, FLETCHER D L, HUFF-LONERGAN E, et al. Effect of acidic marinades on protein structure and texture of meats[J]. Food Chem, 2010, 119(1): 1-8.
[10] Brown T L, LeMay H E, Bursten B E, et al.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M/OL]. 14th ed. Pearson Education, 2022 [2025-08-27].
[11] Ke P, Zhang Z, Li H. The effect of citric acid on the tenderness and microstructure of beef[J]. Meat Sci, 2009, 81(1): 139-143.
[12] Atkins P, de Paula J. Physical Chemistry (10th ed.)[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3] Morrison R T, Boyd R N. Organic Chemistry (6th ed.)[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92: 87-90.
[14] Morrison R T, Boyd R N. Organic Chemistry, (6th ed.)[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92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洞察化学”,原题目为《舌尖上的化学——厨房里的“胶原魔法”》,审稿人:张忠;编辑:朱真逸;审核:佘婉宁。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返朴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