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螳螂:湖北“三化”改革 唤醒“沉睡的家底” 巧用“生钱的艺术”

最近,湖北省召开了一场关于管理国有“三资”的重要会议,一项名为“三化”改革的措施被重点强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这“三化”具体是指: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简单来说,这就是一套让政府的“家底”活起来、转起来、用起来的“组合拳”。好比一户精明的当家人,发现家里积攒了不少闲置物品,与其让它们在角落里落灰,不如想办法让它们创造价值——能用的就用起来,用不上的就出租或卖掉,既盘活了家产,又增加了收入。

一、家底大盘点:一本“不得不算”的明白账

要理解这项改革,我们先得看看湖北这个“大家庭”的账本。债务压力不小,当前,湖北各级政府欠债约2万亿元;收支缺口明显,2024年,全省收入约4000亿元,支出却接近1万亿元。这组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就像一个家庭,每年挣4万元,却要花10万元,同时还背负着20多万元的债务。当家人面对这种情况,无非两条路:一是“节流”,精打细算;二是“开源”,想办法增加收入。湖北的选择,正是在“开源”上做文章,把目光投向那些常年“沉睡”的资产。

什么是“沉睡”的资产?它可能是政府名下闲置的办公楼、未充分利用的土地、或是躺在账上没有高效周转的资金。这就好比普通人家里的空房间、不常用的旧电器,放着不动就是“死物”,但巧妙利用起来,就能变成创造收益的“活钱”。

二、“三化”改革:一套“点石成金”的理财术

那么,具体怎么盘活呢?“三化”改革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一是资产化,给“家底”办张身份证。这就像给家里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和清点。把各个角落的物品都整理出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弄清楚家里到底有多少“家当”,每样东西价值多少。对政府而言,就是把山川、矿产、土地、房产等各类资源的价值摸清楚,让模糊的“资源”变成明码标价的“资产”。二是证券化,让“死物”变成“活钱”。这有点像把家里的老物件、收藏品拿去专业的平台进行鉴定和估值,然后基于其价值发行份额,吸引有兴趣的投资者一起参与,共同开发,共享收益。政府可以将一些有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水务系统)打包成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从而把固化在项目上的资产提前变现,用于新的建设。三是杠杆化,用“小钱”撬动“大事”。这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用信用卡进行短期资金周转,或者用一笔首付撬动一笔房贷来买房。政府也要善于运用现代金融工具,让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引子”或“定金”,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共同投入重大项目,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十六字诀:一份“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

为了让“三化”改革更好落地,湖北还配套提出了“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十六字操作方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过日子物尽其用的智慧。

一是能用则用。就像家里的空房间,自己用不上,可以优先考虑给需要的兄弟姊妹或社区使用,发挥其最大效用。

二是不用则售。实在用不上的物品,就像闲置的旧家电、旧家具,可以果断卖掉,回笼资金。

三是不售则租。有些物品有特殊纪念意义或暂时不想卖,那就可以出租,按年或按月收租金,细水长流。

四是能融则融。还可以用这些有价值的资产去抵押融资,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为家庭发展赢得空间。

四、改革目标:一个“惠及于民”的暖心结局

这套“组合拳”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更是为了一个温暖而实在的目标——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当政府的“钱袋子”更充实、更灵活,就能够更顺畅地修路架桥,改善我们的出行条件;投入更多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建设和完善更多的公园、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等等;最终,实实在在地提升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湖北的“三化”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将精打细算的持家智慧运用于公共治理的创新实践。它旨在唤醒“沉睡”的财富,巧用生钱的艺术,让公共资源在阳光下高效流动,最终转化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让我们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共同期待这项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