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biotech,打响 ADC、RDC 联用第一枪

中国创新药后劲澎湃,锋芒正盛。不仅已上市的 pharma、biopharma 在全球舞台强势突围,新一代 biotech也正卯足劲儿,试图颠覆现有格局,战略和布局思路极具看点。

比如即将在第16届世界ADC大会上亮相的纳安生物,就吸引了市场目光。其特殊之处在于,“RDC联合ADC、打造诊疗一体化”的研发战略与临床布局。

上述布局的看点集中在两个维度。第一,“绝对领先”:RDC 联合 ADC 的全球探索仍极为有限,纳安生物的相关思考与布局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第二,从机制来看,ADC的“化学导弹” 遇上RDC的“核打击”,本质是通过两种偶联技术的协同,实现从精准诊断到高效治疗的全流程闭环,直接应对肿瘤治疗中的两大核心挑战:异质性和耐药性。

如果探索成功,无疑是一场肿瘤治疗领域的 “核聚变”。也正因如此,尚未上市的纳安生物,凭借硬核布局,在一级市场已备受关注。

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以纳安生物为代表的新一代biotech,正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与技术实力,卡位未来十年的行业制高点。这里注定没有追随者,只有定义者。

/ 01 /具备想象力的思路

从机制来看,ADC与RDC的联用并不突兀。

首先,两者作用机制不同,能形成“精准杀伤+广谱清除”的组合有效覆盖不同状态的肿瘤细胞,降低肿瘤耐药和复发风险。

并且,两者联合用药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协同增强。

对于ADC药物而言,RDC可破坏肿瘤周围血管与基质细胞,帮助ADC更高效地进入肿瘤组织,进而增强其杀伤效果。此外,由于RDC的射线杀伤不依赖抗原表达或细胞毒性药物敏感性,因此能有效解决ADC的耐药问题。

与此同时,ADC也有望反哺RDC。RDC的治疗敏感性与细胞周期分布密切相关,而ADC搭载的payload,可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从而提高RDC的治疗敏感性,增强RDC的杀伤效果。

因此,如果从理想走向现实,这一组合不仅有望突破单一疗法的固有局限,更可能重塑肿瘤治疗格局。

/ 02 /Biotech的率先尝试

ADC联用RDC是否可行、最终能产生多大的协同效应,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不过,创新药研发本就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探索。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志向高远的biotech已经开始付诸实践,例如上文提及的纳安生物。

具体而言,其核心战略是探索RDC与ADC的联用,实现诊疗一体化的同时,希望克服肿瘤的异质性和耐药性。原因不难理解,异质性和耐药性是肿瘤药物治疗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拿耐药性来说,当前ADC、RDC药物逐步占据肿瘤治疗C位,这也意味着日后它们的耐药性问题将愈发广泛。

鉴于此,纳安生物采取双轮驱动的模式,RDC、ADC双轨创新,齐头并进。

500

如上图所示,在RDC领域,纳安生物管线丰富且技术路径多元。

首先,在技术层面,其布局极度前瞻,涵盖单抗RDC、双抗RDC、纳米抗体RDC三大技术方向,产品管线实现了肿瘤治疗领域的广泛覆盖。如RB系列覆盖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等,RN系列布局乳腺癌、宫颈癌、巢癌等。

其次,在靶点选择层面,也极具全球竞争力。其RDC首发管线RT01,是一款靶向TF的RDC,搭载Lu-177核素。TF在正常组织低表达、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鉴于突出的可成药性,TF是ADC研发的热门靶点,且Tivdak已获批上市。不过,在RDC领域,针对TF的探索相对较少,RT01具备FIC潜力。目前,RT01已获得突出的临床前数据支撑,呈现起效快、效果持久、缓解深度佳且安全性突出的特点。

当然,正如上文所说,纳安生物的布局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三位一体”的协同。

一方面,基于诊疗一体化布局的思路,纳安生物所有核药项目均采用“诊断+治疗”双功能设计,既可以通过核素成像实现肿瘤的精准诊断与定位,又能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杀伤作用进行治疗,实现“可视即可治”,这符合核药领域“诊疗一体化”的前沿趋势,有望提升肿瘤治疗的精准度和整体疗效。

500

另一方面,RDC领域快速推进的同时,纳安生物在ADC领域的布局也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与前瞻性。目前,其进度最快的单抗ADC是T320,也是一款靶向TF的产品,正在加速推进全球I/II期临床试验,已获得中美澳三国临床批件,并且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RT01、T320均采用TF靶点,能够形成RT01诊断筛选、指导T320治疗或联用治疗型RT01的局面,确保了药物在体内的特异性与疗效的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T320已展现出BIC的潜力。临床前数据显示,T320抑瘤率高达90%以上,且安全性更优,具有更好的眼部安全性和更宽的安全窗口。

500

在人体试验中,T320也获得了积极表现。在初步个例分析中,验证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具体而言,受试者S01004为52岁IV期宫颈癌患者,属于晚期难治性病例。在接受T320治疗后,已经看到一个SD疾病控制数据。这让我们对纳安生物“三位一体”的效果充满期待。

当然,未来纳安生物的三位一体不局限于TF靶点。基于建起的所能够支撑ADC及RDC共同使用的纳安底层技术平台BioLattix,纳安生物ADC领域的布局并不弱于RDC领域。

如下图所示,技术前瞻仍是是最为显著特点。纳安生物同时布局单抗ADC、双抗ADC,且双抗ADC的比重要远大于单抗ADC,靶点覆盖全面,广泛覆盖更多瘤种。

500

这一布局验证了纳安生物角逐未来的决心。毕竟,在目前的趋势下,双抗ADC会是主流。在这一领域,纳安生物也正展现其技术颠覆力,同时布局了多个分子,既有针对不同靶点的分子,能单兵作战;也有针对同一个靶点的不同结合位点,相互协同。

500

例如,其围绕HER-2靶点布局了两款双抗ADC药物B836、B836B。临床前数据显示,在剂量只有DS8201十分之一,并且更长给药周期的情况下,抑制肿瘤的效果就远超于后者。随着剂量的增加,B836抑瘤效果还在进一步增强。积极的数据,进一步佐证了公司在双抗ADC领域的潜力;同时也预示了其“RDC联合ADC、诊疗一体化”叙事,会更加精彩。毕竟,公司的双抗 RDC 药物 RB02也已经显示出具有优异的肿瘤靶向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为其后续的临床开发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500

/ 03 /期待时间给出答案

尽管ADC与RDC的直接联合临床试验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未来的研发进度可能会超预期。这或许是又一个中国创新药实现颠覆的故事。

过去一段时间,市场感叹中国创新力量的崛起,本质上是中国药企在研发实力提升后,叠加临床开发能力与执行效率,所展现出的综合竞争力,足以颠覆全球产业格局。

纳安生物的崛起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一家年轻的biotech,其在研发能力和效率方面均表现强悍。

在研发层面,正如上文提及,纳安生物打造的底层技术平台BioLattix,是其实现“ADC+RDC协同”的技术中枢,具备全链条创新、多技术融合、精准化开发三大核心特点。该平台既能实现从靶点到临床的闭环开发,又能推动ADC与RDC的协同创新,且在AI技术加持下,全面提升研发效率与准确性。对于技术平台型企业而言,随着技术愈发完善,管线裂变速度将不断加快,这也是为什么纳安生物能在短时间内在ADC和RDC领域,均已形成丰富的管线储备。

500

同时,战略能力和执行力是纳安生物的另一大亮点。以其ADC核心管线T320为例,上文提及目前已启动5个临床中心开展临床试验,患者正在入组。

这背后,体现了纳安生物的战略能力,或者说全球资源的高效调动能力。其采用先在澳洲获批、再推进美国、最后落地中国的策略,借助澳洲的灵活政策快速启动试验,依托美国的高标准提升药物可信度,利用中国丰富的临床资源加快后续推进速度。

确实如此,T320于3月份获批,7月份便实现患者入组,且目前已有初步效果数据读出。这种高效推进一方面源于中国企业的强执行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技术实力带来的确定性。正如上文提及,早期数据已初步证实T320具备潜在的BIC潜力,这支撑了纳安生物的快速推进策略。

从上述角度来看,在中国创新力量的推动下,我们或许很快就能看到RDC与ADC联用的一系列临床数据,资本市场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押注力度、速度,也可能超出预期。事实上,一级市场对于纳安生物的关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

接下来,纳安生物的临床表现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