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终于狠狠喘了口气
昨天,几家上市航司陆续公布了前三季度财报。朋友圈一片喜气洋洋,因为这是久违的——“集体盈利”。
三大航净利润合计约63亿元,其中南航前三季度净赚23.07亿元,依旧稳坐“三大航”中头名;
东航净利润21.03亿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国航净利润18.7亿元,依旧稳中向好;
而海航,更是用28.45亿元的成绩,交出了一份重整后的最亮眼答卷。
这意味着中国民航在经历了漫长的风暴、反复的跌宕、数次的“盈亏临界点”之后,终于又迎来了成片的晴空。
这口气,我们等太久了。
过去几年,航司的关键词是“活下去”。
票价压着、成本涨着、国际线断着。那时候,盈利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但今年,情况不一样了。
航班密度上来了,旅客信心回来了,国际市场也在一点点打开。
这一轮业绩里,最值得注意的其实是海航。
它经历了重整的阵痛、债务的桎梏、管理的重塑、体系的重生。那是一次从内部骨骼到精神意志的重构——航线在收、资产在瘦、人心在咬牙挺。
民航企业所有最困难的历程,它都走了一遍。如今的每一分盈利,都是九死一生之后的回响。
它靠着一次次真实的服务体验——从服务流程的优化,到员工精神的回归,再到品牌语言的更新。
作为旅客来说,你能明显感受到,它在努力做两件事——
一是让品牌重新有温度。无论是“五星”称号的延续,还是餐食、机上体验的持续改进,它在修复的是“被遗忘的信任”。
二是让航司重新有内容。重整后的海航,不再强调口号,而是在重塑一种属于自己的气质——温柔、干净、真诚、务实。
这几年,无论是与洲际酒店集团合作打造的“洲游号”,还是与地方文旅、消费品牌的联合航班,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海航在尝试让“飞行”变得更有故事感。它不想只卖机票,它想让每一次航班,都能带一点生活的温度。
这背后,是对“航空+文旅+商业”新生态的理解。
也是方大集团接手之后最明显的变化:让航空不再孤立于产业,而是成为地方经济与品牌传播的桥梁。
这一点,比利润更难得。
相比之下,三大航的表现更像是“稳”。
国航依然保持主航道优势,国际市场布局继续扩张;
东航在“扭亏”的过程中完成了组织优化,从产品到数字化都在提速;
南航则继续稳居营收与净利双冠军,凭借广阔的航线网络和国际线复苏红利,成为今年的行业标杆。
但这次“稳”,不只是靠票价,还要靠效率。
这几年,“数字化民航”不再是口号。
而数字化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让航班更正点”,而是让整个系统更聪明、更柔韧。它把以往依靠“经验”的决策,变成“数据”的驱动。
前三季度,春秋净利润23.36亿、吉祥净利润10.89亿,同比略有回调。
但换个逻辑想,这不是危机,而是分化。
春秋的逻辑,从来就是“效率取胜”。
单一机型、高利用率、精准调度,这是它的基因。
在一个航油上涨、票价下行的市场里,它依旧能维持两位数利润,本身就说明模式依然稳健——只是空间被压缩了。
它卷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对运营精细度和成本控制的不断逼近。(一般航司拼不过的)
而吉祥,走的是另一条路。
它的目标从来不是“低价”,而是“品质航司”。
你能明显感受到它在做结构调整:
开辟长航线、引进宽体机、布局中高端市场——它在努力让自己跳出“区域航司”的定义,去成为“有品牌辨识度的精品航司”。
利润短期下滑,不是坏事,反而说明它还在投、在进,不断投入,说明对未来充满信心。
如果说春秋是把成本压到极致的“效率样本”,那吉祥就是在追求平衡的“品牌样本”。
它们代表了中国民营航司两种不同的生存哲学——
一个是飞得更密,一个是飞得更远。
整个行业终于迎来久违的正向循环。
但在热闹的利润数字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接下来呢?
我们要怎样“活得更好”?
“活得好”的航司,应该是这样的:
它能保持稳定的利润,也心怀对安全的敬畏;
它能用数字化把效率提升,但没丢掉人情味;
它能在国际化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文化位置,而不是成为他人的影子。
中国民航未来的竞争,应该是系统能力与品牌认知的比拼。
飞机再多,如果服务、体验、系统不升级,那只是重复的忙碌。
行业回暖了,不代表挑战结束了。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国际市场虽在复苏,但竞争也在加剧。
成本压力仍在增加,租赁、人工、维修、基础设施投入,都需要更精细的管理。
所以,这个“盈利节点”,是一场庆功,也是一个警钟。
我知道很多一线员工都想说:“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该涨工资了。”
这句话没人反对——但前提是:企业要有能力长期地赚下去。
长期稳定的盈利,是员工期待实现的基础,也是航司抵御风险、应对未来波动的底线保障。
如果一个行业还没有积累到足够厚的安全垫,就急着分红、涨薪,那一轮波动,就能把之前的努力都抹平。
对行业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珍惜这段喘息期。
该还的债要还,该补的短板要补,该投的技术要投。
因为只有企业能持续创造价值,员工的诉求才能真正被回应。
最后,
这一次的“集体盈利”,是全行业的里程碑。
但民航的未来,不止是盈利的账本。
它还关乎人的专业、系统的迭代、品牌的温度,以及一份共同的信念——
让更多人安全、舒适、体面地抵达。
这一刻,我们可以自豪,但不能懈怠。
风雨三年,终于放晴。我们民航终于狠狠地喘了一口气。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停机坪官方账号
停机坪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