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也许是可以改变的

    本文发表于《心理医生》2013年9月上半月刊上,作者曹建军

    摘要: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形成受遗传基因、个人成长经历、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到每个同性恋者,形成的原因不一样,稳定性也不一样。有的比较稳定,有的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有些人的性取向还会发生改变。本文通过一例性取向问题的咨询过程,为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同性恋取向者的变化历程。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用来描述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产生浪漫的吸引力、性欲或性行为。”(《金赛性学报告》213页)

    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源远流长。其形成受遗传基因、个人成长经历、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同性恋者形成的原因都不一样,性取向的稳定性也不一样——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甚至有的会改变。

    对待同性恋取向的态度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宗教将同性恋妖魔化,到近代精神病学将其病理化,现代心理学将其非病化,对其比较包容与接纳,再到某些学者对同性恋取向持鼓励倡导的态度,甚至用遗传学证据来证明同性恋取向是不可改变的。我不否认有些同性恋取向的人会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但是否所有同性恋取向的人都有遗传学上的基础呢?如果不是全部,其占的比例又是多少?那些非遗传因素影响人发展成同性恋取向者,如果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是否还会继续保持同性恋的取向?假如要改变同性恋取向,当事人的选择又是否能得到尊重呢?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又是否能应邀见证与陪伴其转变的历程呢?

    本人从事心理咨询已经九年,接待过15例性取向问题的当事人。其中,2例尚未结束,1例中途脱落,3例最终选择保持同性恋取向,9例最终选择异性恋,部分人已结婚生子。在得到其中的一位当事人授权,隐去其个人特征的前提下,为大家呈现与分析性取向的心理咨询过程。

    小文(化名):男,25岁,斯文清秀。因为性取向问题来求助。

    当事人描述:我今年25岁,在感情上存在问题。家里人逼着我结婚,我自己也认为应该结婚了,但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我现在有些抑郁,可能有同性恋倾向。我希望能认可自己的相貌,建立自信心。从小就感觉自己像个女孩子,长得白白净净,性格很内向。初中的时候喜欢与一些强壮、帅气的男同学一起玩,觉得他们很男人,想要学他们。青春期,会暗自和同学比试生殖器。在网上,看到男性的裸体,会多看几眼,内心会很激动,尤其是帅气强壮的男人。后来上了同志网站,看到男人抱着男人,就完全迷失了自己,希望能像他们一样接触男人。每到夏季的时候,对男性的裸体,会多看几眼。感觉这样很不正常,自己应该与女人有性幻想、性渴望。但是,我看到女性的裸体,一点反应也没有,就怀疑自己是同性恋了。几个月前,我与一个男人有了性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他帮我吸,很舒服,但后来我恨自己,有罪恶感。而且,我认为,女人也会让我舒服。和那个男人有过五次的性行为,一次比一次厌恶,可又无法不去想男人,也无法拒绝与他们做爱。那天,我回老家,看到我的屋子里有一些烧过的纸灰,才知道,妈妈每天向神祈祷,让我有一个爱人。我无语而泪流满面。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结婚,我要喜欢女孩子!我查了一些书,书上说这种情况可以治疗,但得有一个过程。曹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

    判断:小文当时性爱、心理、情感指向的对象均为同性,可以确定他当时的性取向为同性恋。但其内心又是极不协调的,冲突与纠结,有强烈改变性取向的意愿。而且,其心理、社会的性别角色都认同为男性角色。经双方协商,同意建立咨询关系,形成咨询同盟,一起去分析与探讨这些问题。在咨询过程中,我陪伴他去理解自己,看清问题,理顺思路,选择适合的性取向。

    形成的原因:

    1、小文从小认为自己不够男子气,很自卑。他自己描述:“从小就感觉自己像个女孩子,长得白白净净,性格很是内向”,“初中的时候喜欢与一些强壮、帅气的男同学一起玩,觉得他们很男人,想要学他们”,“青春期,会暗自和其他同学比试生殖器”,“在网上,看到男性的裸体,会多看几眼,内心很激动,尤其是帅气强壮的男人”。

    2、幼年时期,父爱缺失,导致小文形成一个未了情结——希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与认可。小时候,受到父亲很严厉的管教,对父亲有些畏惧。父亲在外地工作,这让小文很少与父亲亲近,感觉很疏远,但内心又很渴望亲近父亲。“父亲总是很严肃的样子,看到他的时候,想去靠近他,但又有些惧怕。”“从小家教很严,不允许跟其他的男孩疯玩。”“父亲总是说我不聪明,没出息等。”“有时候,我很想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奖。”

    3、异性恋发展受挫。初中的时候曾经喜欢过一个女生,由于家庭原因,这种感觉被压抑了,后来连续五六年都压抑着,导致异性恋的能力没有发展起来。“曹老师,我在初中的时候谈过一个女朋友,家人反对,就散了。我考上一所学校,家人为了我能上学,负债累累。我不想让家人担心,也不想乱花家人的钱,在那所学校,我封闭了我的情感大门。”“因为我的工作不好,害怕不能让一个女孩子幸福,在毕业后的三年里,我又封闭了我的情感大门。”

    4、不会与异性相处。在和异性相处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过度焦虑。这会导致阴茎勃起困难,也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对异性没有感觉,其实这些感觉已经被焦虑给淹没了。“和她们相处,不放松,挺紧张的,不亚于一次考试”。和女性在身体上的接触“有时候会很激动,但下半身反应不大”,“想反应,但越想,就越不争气”,“回到家后,会有很累的感觉”。

    5、同志网站的影响。同志网站的图片信息对小文喜欢同性的感觉有很强的强化作用,也会有一个导向作用,对小文的同性恋取向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后来上了同志网站,看到男人抱着男人,就完全迷失了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接触男人。”“每到夏季的时候,对男性的裸体,会多看几眼。”

    6、同性恋标签的塑造作用。同性恋的标签对于当事人,具有很强的塑造作用,尤其是阻碍当事人的异性恋发展。“我不能害她们,我是同性恋。”“但我害怕,到时候自己不能像其他健康男人那样,让女人幸福。”“在我的心理健康前,我不想伤害另一个人。”

    处理方式:

    1、创设安全与宽松环境。对待性取向问题,不持立场;对待当事人,我会无条件的包容与接纳,尊重他的选择。即使当事人说他是同性恋的时候,也不评判,平静对待,创设安全与放松环境,让当事人放下包袱,勇敢的面对问题。

    2、就事论事。当事人说他是同性恋时,我并没有惊讶表现,而是很平静,带有好奇的问:“为什么会说自己是同性恋呢?”直接平和的导入核心问题。

    3、评估与鉴别。详细了解情况,并且进行相关的鉴别,确认当事人的同性恋取向,同时也对当事人的心理性别角色、社会性别角色予以评估,并解释与呈现给当事人,理解他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性别角色是相一致的。

    4、了解当事人同异性的关系发展情况,尤其是是否有过喜欢的异性。确认当事人在初中时曾经暗恋过一个女生,因为家庭原因,压抑下来,在后来的四五年中,也不敢去喜欢女生,导致没有与女生交往的体验,更不会与女生交往。

    5、分析与解释:小文喜欢帅的、强壮的带有男性特征的同性,这个与他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够男性化,充满自卑,对男性特征的认同、渴望、追求有关,也与缺乏父爱、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与关爱有关。这些对男性的兴奋感,更象是粉丝对偶像的兴奋感。同性恋的标签,会产生语言的刻画作用。同志网站上的信息会对他喜欢同性的感觉产生强化放大作用,也会有一个导向作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小文对男性的裸体产生难以抑制的兴奋。对年龄相近的女性没感觉,性器官不能勃起。其实这是由于当事人与异性相处时处在高度的焦虑状态,高度的焦虑情绪掩盖了其他的感觉,如兴奋、愉悦、快乐等情绪,同时也让阴茎不能勃起。

    6、确认。当事人确实属于同性恋取向,但他对自己的性取向,内心是不协调的,并且,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性别角色一致为男性角色,本人也有强烈的改变意愿。据此,给予当事人确认:经过其努力,其性取向是可能改变的!

    7、指导与训练:(1)可以坦然的去看男性的裸体,尤其是敏感的、帅的、强壮的男性裸体,以粉丝对偶像的态度去对待,去欣赏,不用去压抑,不用去抵制,也不需要有罪恶感;(2)可以多看一些性爱视频,让自己尽量平静下来,去欣赏女性的裸体,也可以把自己的性幻想对象替换成女性,幻想自己和女性做爱;(3)有条件时,可以多与异性接触,尤其是年龄相近的异性,多练习与她们相处,逐步发展与她们相处的能力,缓解与异性相处的焦虑情绪;(4)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鼓励当事人尝试与异性谈恋爱,结婚,过性生活等。

    8、完成整合,使当事人接纳自己。帮助当事人从多角度看自己,包括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自己的看法,别人的看法,客观的看法。最终,把所有这些整合起来,当事人发现自己其实还是蛮不错的,从而接纳了自己。具体进程部分如下:

    咨询师:小文,喜欢濮存昕吗?

    小文:我很喜欢濮存昕,觉得很好!

    咨询师:你觉得他是男人吗?

    小文:当然是。有爱心,有责任感,成熟,稳重,办事妥当。

    咨询师:那李逵是个男人吗?

    小文:是呀。

    咨询师:濮存昕好象肌肉也不是很发达。

    小文:除了这个。

    咨询师: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小文:是的。

    咨询师:其实每个生命都是可爱的,你就是你自己,不可能是别人。

    小文:是的。

    咨询师:小文,你是谁?可以用几个词汇来进行描述吗?例如,我是小文,我是一个男人,等等。

    小文:哦。

    咨询师:越多越好!

    小文:有爱心、有责任心、干事执著踏实。

    咨询师:嗯,还有吗?

    小文:不想伤害别人,富有同情心,积极进取。

    咨询师:嗯,还有吗?

    小文:讲话细心、考虑事情太过复杂。

    咨询师:嗯,还有吗?

    小文:容易感情用事,容易感动。

    咨询师:嗯,还有吗?

    小文:极于追求完美,争强好胜,自尊心太强。

    咨询师:嗯,还有吗?

    小文: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没有自我认识能力。

    咨询师:嗯,还有吗?

    小文:差不多了。

    咨询师:嗯,真不错!你看,有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你自己,对吗?

    小文:基本上是吧。

    咨询师: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执著踏实干事的、不想去伤害别人的人,富有同情心、积极进取的、讲话细心、容易感动的人,极于追求完美、争强好胜、自尊心太强的人。这就是你自己!

    小文:对。

    咨询师:你觉得这个人不像个男人吗?

    小文:谢谢您!曹老师,我有点明白了。

    咨询师:嗯,明白了什么?

    小文:学什么,学别人什么,这没错,但应该在肯定自我的基础之上。

    咨询师:真不错!还有吗?

    小文:对于不完美,我觉得,应该扬长避短。

    咨询师:嗯,还有吗?

    小文:经您这么一点,我好像有点能呼吸的感觉了,有点通了。以前,很压抑,感到窒息。

    咨询师:嗯,真不错,再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喜欢这种感觉吗?

   小文:当然。我感觉到了,我是个不错的男人!

    当事人的转变:

    1、敢于面对,打开自己。心理咨询师的包容与接纳,为当事人创设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因此当事人敢于面对自己性取向的纠结,愿意袒露其中的细节,和咨询师一起交流与分析。

    2、内心开始觉醒。当他对当下的情况坦然面对,进行分析与辨别、理解与抉择、探索与尝试时,当事人对自己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思维变得清晰与睿智,对事情的把控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内心也变得愈加笃定。

    3、释放对同性的情绪情感。当事人在勇敢面对那些具有男性特征的同性时,尤其是理解其中的一些原因时,反应也逐渐变得平淡起来,虽然还会有反应,但已经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引起轩然大波了,关注也越来越淡了。

    4、缓解对异性的焦虑。通过对性爱视频的观看,对女性的身体也慢慢有兴奋的反应了,逐渐变强,并且越来越喜欢这些感觉。随着与异性交往的增多,焦虑情绪逐渐缓解,在交往过程中,愉悦的感觉慢慢增强了,看到喜欢的性感异性,有时候阴茎可以勃起,并且有越来越容易兴奋的趋向,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了。

    5、完成性取向的改变。经过半年时间,共计十二次的咨询后,当事人完成了恋爱、结婚,并顺利过了性生活。最终感觉性取向问题已经不再困扰自己了。

    结论:

    由此可以确定,并不是所有的同性恋取向都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在不是因遗传因素形成的同性恋取向中,有一部分人是可能会有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过同性性行为、同性恋取向的人并不就是终生不变的。同性恋取向的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样的。这种取向有的也许会发生改变,有的也许无法改变,有的可能会变得愈加坚定,有的也许会彻底改变。

    我对性取向问题的咨询原则:既用心去体察,真诚的包容与接纳当事人,也帮助当事人静下心来去觉察、勇敢的去面对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让变化自然而然地发生。这变化不一定是同性恋,也不一定是异性恋,也许是当事人变得更加接纳自我,变得更加睿智,理智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活出自己的精彩。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