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大二就能出成果?
【本文来自《作为大学老师,我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大庆
- 牛逼啊!我是八十年代中期上大学,国防七子之一。我们达不到你们大学的水平,同学们忙于课程都不够时间,只有几个同学沉迷于计算机编程算是有些小成绩,但是其他课程很水,能及格就不错了。我们毕业不是论文,叫毕业设计,本质上就是一个大作业,走一遍模拟设计的过程而已。 - 我不知道你是神马学校这么牛,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科研机会,还能发表乱文? 
还是回复下你:
只是普通大学(远没法跟你们七子比),出成果只是个人、特例。
一、学校大二大三就提早参与科研是专业原因,
完成试验最短周期就超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大二就开始才合理,大三就来不及了,更不可能跟你们大四下才开始几星期就做完。
本科生能出成果的很少,大多只能勉强写篇肤浅论文(我班不少同学毕业设计论文是请我代笔帮写的)、应付答辩 能领到毕业证就够了,
大二就获省级科研奖的多年只我一人,特例。
二、为啥我大二就能出成果:一句话,机缘巧合、捡到漏了。
学校生源多为“抓壮丁”来(如我班几十个同学里仅1人高考志愿填过此校、其他均一志愿落空因误勾“服从分配”被坑的各地尖子,不少人进校一看太差,没几天就退学回家乡宁愿复读了,家里条件不好等才留下)。
进大学后,被坑又无奈的我,跟大多同学们一样,对学校、本专业几乎没兴趣,日常逃课,但我小学三年级前边放牛边看书自学就会微积分矩阵等、中学空闲趁新华书店开架免费读了不少大学书的(写这些是必要伏笔,见后),故上大学后不少课偶尔听几节期末也能考高分过关(同宿舍几位兄弟也都狠人,平时逃课疯玩、临考前把听过课同学笔记借来花一两晚上临阵磨枪背一下,期考也能过关、甚至还比天天听课的人分数更高)。
平时没目标太无聊,所以大一报了学校社团(唱歌跳舞运动文学等很多),我报得科研社团,跟本专业无关的,纯打发闲时间,但参与后我真很拼,其它同学闲暇是通宵打牌录像厅打球逛街旅游恋爱啥的,我独自在基地/实验室观测、记录,寒风中小屋分析数据到凌晨翻宿舍高墙栅栏回去睡一会。
其实社团已存有前几届师兄师姐们之前几年试验的大量原始观测数据(加上后来我自己观测记录的数据,A4纸记满数字有一尺多高),
前几届师兄师姐早有原始数据,却无力作出成果,原因是他们没搞定两大困难:数据分析能力、巨大计算量。
1、数据分析能力:
试验为多年、多地多环境、多品种、多因素复杂试验,
要分析须要相当水平的统计分析手段,
如集中趋势、离中趋势、相关、参数和非参数检验、回归分析等,——亲自一线做过科研的应该都懂,没做过科研的那些名词都未必听过,是要啃会很多本专业书才能理解、掌握并运用的,很多那个专业的到本科毕业也未必能学明白,刚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要掌握就太超纲了,所以前面那些师兄师姐们搞不定才是正常的,直到遇上我——前面说了我小学就能自学微积分、矩阵的,现在都大学了花点时间泡下图书馆,小菜而已。
2、天量计算:
试验记录有一尺多高全是数字的原始数据,
要按上面各种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一级、二级、三级等分析数据(每级、每次计算都要重算几遍,反复核对一致,确保没算错,不然必须重来),需要巨大计算量,(然后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得出科学结论)。
不象现在个人电脑遍地是、再大多倍数据也能个人电脑轻松搞定计算,1990年代时微机还十分罕见,大学有少量微机但使用很难申请且很贵,那些师兄师姐没学过微机编程根本不会用,我高中(省重点,且不搞应试、搞奇葩素质教育)学过微机编程但穷啊付不起机时租用费。
所以那年代我们业余科研的穷学生,几乎只能纯手写、手算,
一两个人自己纯手算话,没数以月计、日以继夜根本办不到,业余玩玩的何必呢?所以师兄师姐们都只能放弃。
我是出了奇招,(学当年两弹一星算盘算核弹)发动群众,请了几个班几十位同学、老乡(那时学校里同学间很淳朴,我球踢得好、人缘还行,只买了点瓜子桔子,很多同学就来帮了),人手一只函数计算器,花几个周末、堆人肉,硬是把天量数据给手算出来了。
所以,上面说的,大一大二就出成果,只是巧合、给我捡了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