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早期预警和自主救生难题?
一、新能源汽车事故导致电池热失控,我们应该抛电池,还是弹人?
9月,一段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时,抛电池的技术实验视频引发了广泛争议。据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一辆新能源汽车通过滑轨机构和气体发生器,可在1秒内将电池包沿底盘弹出车外3-6米,实现“车电分离”。该项技术开发的目的,旨在应对电池热失控风险,结果在网上引起较大的争议。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技术可行性和可靠性堪忧;二是认为这种“转嫁灾难”行为会直接引发“伦理争议”。
同样引起争议的话题还有2022年奇瑞汽车公布的一项名为“汽车分离式弹射座椅及车辆”的专利。也就是汽车发生事故时,弹射座椅可以将车里人员弹出来,避免他们受到伤害。

图一、汽车弹射座椅示意图
这两项技术发明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普通民众所关注的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组合的安全概念,其本质是人、车、道路、环境共同参与和相互协作的整体系统安全,上述的两个技术发明忽略了系统安全这一前提,同时也没有考虑汽车安全的动态属性,即普通民众的汽车在使用周期内所经历的应用场景多样性,以及汽车和驾乘人员本身能力的周期变化。
不过,如果不考虑普通民众用车的适用性和成本因素,上述两项技术是可以用来解决特定应用场景的新能源汽车某些安全问题。比如说,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或戈壁滩上,我们把抛电池技术应用在矿石运输车辆上,并在运输线路旁建设电池回收站,电池热失控时抛电池时就不会对环境和他人造成二次伤害。而奇瑞汽车的弹射座椅技术可能更适用于飞行汽车或载人eVTOL飞行器。据媒体报道,中东一些国家买了许多中国制造的载人eVTOL飞行器,用于跨越沙漠的城市之间的客运,在这些飞行汽车或载人eVTOL的应用场景中,奇瑞汽车的弹射座椅也许正是他们的刚需。
当前,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难题,国内汽车生产商普遍压力较大。据媒体报道:2026年7月实施的新国标GB 38031-2025要求动力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但是,就目前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来看,要想达标,难度不小。在既要安全,又要利润的双重压力下,给新能源汽车安装一个智能化的“救生系统”,也许是汽车厂商低成本解决汽车事故人员伤亡难题的有效手段。
二、什么是 “智能救生系统”?它是如何救生的?
说起智能救生系统,对军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能会想起上个世纪美国飞行员标配的“AN/PRC-90应急求生电台”和其背后的CSAR(战斗搜索与救援)体系。这套军用智能救生系统,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美军轰炸南联盟行动中救出了所有跳伞逃生的飞行员。其出色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二、美军CSAR(战斗搜索与救援)体系
不同于军用救生技术产品,上个世纪末在国内外一些民生应用场景中开始推广的智能救生系统技术,其主要功能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突发事件现场的早期预警和早期干预;二是现场人员的应急处置和自主逃生。也就是说,民用智能救生系统是面向现场人员(现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一种安全防御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国家层面的国民安全防范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它可以用来解决突发事件现场国民个体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的难题。
国内最早应用在高层建筑群的智能救生系统(Intelligent Lifesaving System简称ILS),就是一种集动态监视、早期预警、消防联动、应急处置、逃生引导、人员测定、人员搜索和救生为一体的智能化安全防范技术产品,主要为城镇社区职能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和业主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救生系统”,则是由控制主机、早期预警模块、控制联动模块、自主救生模块构成。主要是为现场驾乘人员提供一个具有早期预警、控制联动和自主救生等功能的安全防御工具。一方面它能显著提高驾乘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早期预警和自主救生能力;另一方面经车主或监护人授权,提供远程安全管控服务的职能人员也可以远程激活和遥控使用其部分功能协助车内被困人员逃生,而不需要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

图三、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救生系统功能模块构成
早期预警模块,负责提供早期预警和早期干预功能。通过实时采集和分析实际应用场景所有涉及行车安全的数据(例如:驾乘人员行为、周边行人和车辆行为、所用车辆本身状况、道路条件和环境),来确定当下应用场景的危害因子能量和系统风险值,同时借助国民个体单元安全防御能力的测算方法(简称:安全能力元测算法),测算汽车单元(由驾乘人员和车辆构成的国民个体单元)的实时安全能力元值。

图四、基于动态安全能力元临界点测算的早期预警技术方案
当汽车单元的安全能力元值持续波动并接近临界值(点)时,早期预警模块会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示驾乘人员和远程服务人员及时处理安全隐患;而当汽车单元的安全能力元值大幅下降,并到达临界值(点)时,早期预警模块会及时发出干预指令:打开汽车警示灯、强化车辆周边探测能力、减速、靠边寻找合适的停车位停车,直到汽车单元(驾乘人员和车辆)的安全能力元恢复正常。

图五、驾驶员失能后,早期干预系统启动,主动靠边停车取药急救
控制联动模块,负责与汽车原有的主动防御系统和被动安全防御系统实施联动协调。例如:主动刹车系统、车道保持系统、ABS、车身稳定系统、安全带预紧系统,以及应急避险靠边停车系统等。
自主救生模块,负责提供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功能。通过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汽车事故中的驾乘人员缺少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技术手段,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车门打不开、车窗玻璃砸不碎、人被困在座椅上无法动,等到专业消防人员过来实施救援时,车内人员基本上都不在了。
而拥有自主救生模块的新能源汽车发生安全事故时,驾乘人员可以扳动应急开关来激活自主救生装置和车内多功能机械手臂,打开急救工具包,开门、破窗、切割保险带、移动座椅,以及扩张空间,从而协助被困人员自主逃离。特殊情况下,经车主或监护人授权后,在后台提供安全管控服务的职能人员,可以远程激活和遥控操作车内的多功能机械手,协助车内人员逃生。

图六、多功能机械手臂破窗救援示意图
汽车智能救生系统出现,并不是取代现有的汽车主动安全防御和被动安全防御技术产品,只是对原有汽车安全防御功能的补充。在现有的汽车安全防御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叠加高度智能化的救生系统,我们则能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车发生恶性事故的概率,并有可能杜绝人员死亡事件的发生。
三、新能源汽车安装“救生系统”,中国企业具备绝对优势!
1、技术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在民生设施上应用智能救生系统技术的国家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国内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拥有了足够的配套工程技术人才。
如今,在AI技术助力下,国内工程师借助“Open-XDR平台”(开放的可拓展的威胁检测与响应平台)打造的“卫士类AI Agent”,非常完美地赋予了智能救生系统一个最强大脑,让智能救生系统的早期预警能力、控制联动能力和自主救生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这也是国外同行尚未涉及的可以用于汽车安全防御的技术。 毫无疑问,目前在智能救生系统技术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产业优势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国内汽车总量的8.90%。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庞大的终端用户群,以及全球最完善的机器人配件产业供应链,能大幅降低智能救生系统技术产品的制造成本,初步测算国内企业制造的面向普通民众的汽车救生产品,其售价不会比汽车大彩电和大沙发贵多少。不过,如果让西方国家来造的话,并且不用中国配件,则整套智能救生系统技术产品单价可能会超过一辆小型汽车本身价格。这就是中国的产业优势。
3、政策和制度优势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重视人民的生命保障事业。近年来,在原有涉及汽车安全的法规之外,国家有关部门又推出一系列新的标准和规范,例如:GB 45672-2025《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AECS)》将于2027年7月1日生效;新国标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实施。今年2月,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与此政策相配套,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智能化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也就是说,能实现对安全威胁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响应,提升车辆的整体安全性的技术产品,会有较大政策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