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黄花何以香?——感悟毛主席《采桑子·重阳》的精神突围

500

       又逢重阳。朋友圈里晒登高、晒茱萸、晒精心摆拍的菊花酒,配着“岁月静好”的滤镜;商家推出“重阳限定礼盒”,旅行社热推“感恩敬老之旅”。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俨然成了又一个精致包装的情感消费符号。

       在这样的氛围里,重读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恍如听见一声惊雷。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我们真的读懂了吗?当我们把这首词当作又一首“咏秋佳作”收入《名人重阳诗选》,当我们用行书把它誊写在洒金宣纸上装点客厅,我们是否已经阉割了它最锋利的内核?

500

       这首写于1929年10月的词,诞生在怎样的“重阳”?那不是文人雅集登高赋诗的重阳,不是朝廷百官领宴受赐的重阳,更不是我们今天在空调房里刷着手机度过的重阳。那是红四军内部争论未息、毛主席刚被迫离开主要领导岗位的重阳,是疟疾缠身、缺医少药的重阳,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重阳。

       正是在这样的“重阳”里,诗人看到了“战地黄花分外香”。

       这七个字,是对中国传统重阳美学的彻底背叛。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温柔的伤感;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是清醒的悲观。而毛主席的“战地黄花”,却把最血腥的“战场”与最柔美的“黄花”,最残酷的“战争”与最诗意的“芳香”并置。这不是文人式的以悲为美,而是革命者的绝地反击——在绝境中看到希望,在压力下保持从容,在“人生易老”的必然中创造“天难老”的永恒。

500

       当代人为何需要重读这首词?不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正能量”,而是因为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和平病”。

       我们的“重阳”安全了,安全到只剩下养生食谱和景区打卡;我们的“黄花”太温顺了,温顺到只是阳台上的盆栽和公园里的布景。我们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个精致的符号,却失去了在真实战场上辨认“分外香”的能力。

       看看我们是如何对待“艰难困苦”的:健身房里的撸铁叫“自律”,荒野求生的综艺叫“挑战”,连工作中的加班都要美其名曰“奋斗”。这些都是被精心设计、安全可控的“模拟战场”。而真正的战场——那些需要孤注一掷的抉择、可能付出惨痛代价的坚持、不被理解仍要前行的孤独——我们避之唯恐不及。

       于是,“战地黄花分外香”成了挂在嘴边的鸡汤。我们消费着这个词句的豪迈,却拒绝承担它背后的重量。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叶公好龙?

500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们不仅逃避真实的战场,还在不断制造虚假的“黄花”。

       社交媒体上,每一个困难都被包装成“成长的礼物”,每一次失败都被演绎为“成功的伏笔”。我们热衷于展示“香气”,却羞于承认伤口。这种对“正能量”的强制表演,恰恰让真正的革命乐观主义变了味。

       毛主席看到的“黄花”,不是摆拍的、不是设计的,是在炮火轰开的焦土上自然生长的。它的“分外香”,是对死亡威胁的蔑视,是对艰难困苦的超越。这种香气,需要真实的硝烟作为底色。

       而我们的时代,太多塑料花的香气。它们整齐划一,永不凋谢,却没有生命。当“逆境成长”成为又一套成功学标准,当“突破舒适区”变成新的社会规训,我们距离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奋斗精神不是更近,而是更远了。

500

       真正的“战地黄花”精神是什么?

       它首先是对苦难的诚实。不美化伤痛,不回避代价。1929年的毛主席,没有掩饰“人生易老”的局限,没有否认处境的艰难。正因如此,那簇黄花的香气才如此真实可贵。

       它更是对形式的超越。重阳可以没有菊花酒,战场可以没有庆功宴。精神的价值不在于外部的仪式,而在于内心的光芒。今天我们把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过成购物节、美食节,恰恰反映了精神的贫困。

       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主体性的昂扬。不是环境决定我如何看待世界,而是我如何观看决定了世界的意义。战地本是死亡之地,诗人却看到了生机;秋风本是肃杀之风,诗人却感受到了胜过春光的劲爽。这种视角的转换,是一种强大的精神赋权。

500

       我们需要一场精神上的“拨乱反正”。

       把重阳还给重阳,不是孝道表演,而是对时间深度的体认;把战场还给战场,不是好战尚武,而是对生命张力的尊重;把黄花还给黄花,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对顽强生命的礼赞。

       当我们再次吟诵“战地黄花分外香”时,或许该问自己:在我的生命里,什么是真正的“战地”?是逃避内卷的躺平,还是迎难而上的创造?是迎合流俗的聪明,还是坚持理想的“固执”?我们又能否在属于自己的“战地”上,培育出那簇带着硝烟气却又生机勃勃的“黄花”?

       重阳年年至,黄花岁岁开。但“分外香”的体验,只赐予那些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这不是一种审美趣味,而是一种存在勇气。在这个被安全膜层层包裹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找回这种在战地上辨认花香的能力。

       那香气,是生命对死亡的胜利,是理想对现实的超越。

       它从来不在远方的传说里,而在每一个普通人选择坚守的“战地”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