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余震”后,盛京银行何以再唱东北歌?丨正经深度

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1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44】
东北4家上市银行中唯一资产超万亿元的盛京银行,终究还是迈出了重大一步。10月21日的公告显示,其已正式启动H股退市程序。
事实上,2022年9月,恒大集团退出以后,盛京银行H股股票交易量便不断萎缩。
2023年4月,孙进从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副行长任上调任盛京银行党委书记,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股市成交情况还是继续恶化。
2025年8月26日,盛京银行和盛京金控联合发布公告,宣布盛京金控及一致行动人发起全面现金要约,收购全部流通H股和部分内资股,以最终实现从港交所退市。公告给出的理由,一是为了给股东提供更好的投资变现机会;二是目前的上市地位不再为银行经营提供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从H股退市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退市,可谓恒大劫的“余震”,更是一个新的开始。重要的是,接下来应该怎么走?

1
恒大之劫
退市,对盛京银行来说可能是已有选项中最佳的选择。
按照8月26日盛京银行和盛京金控联合发布的公告,盛京银行H股的成交量,于截至最后交易日的90个交易日、180个交易日及360个交易,日内的平均每日成交量分别仅占已发行H股总数的约0.0025%、0.0345%及0.0196%。
而且自2023年10月末以来,股价大多在1港元/股上下震荡(前复权,下同)。
如此上市地位,提供不了什么融资价值。

但是,至少两年前,退市还不是盛京银行的选项。
2023年4月,盛京银行进行了一次人事大洗牌,重新组建了领导班子,着手革除恒大集团入股以后造成的内部治理混乱和风控机制失效问题,同时对业务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期重回盈利轨道。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恒大集团的介入,对盛京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从2016年到2019年,恒大集团先后三次共计斥资约232.17亿元获得36.4%的股份,成为盛京银行第一大股东。
恒大集团逐步增持股份期间,便有多名恒大高管开始深度参与管理,盛京银行逐渐丧失贷款决策独立性,成为恒大集团的提款机。
根据2022年11月1日发布的公告,2020年至2021年期间,恒大集团共从盛京银行获得325.95亿元贷款,质押担保资产则是恒大集团持有的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96%股权中的30.99%股权。
然而,根据盛京银行财报提供的数据,2020年和2021年,其营收才分别仅为162.66亿元和154.66亿元。
由于恒大集团的深度介入,盛京银行内部治理逐渐陷入混乱,风控机制逐渐失效。
2016年至2019年,张玉坤担任盛京银行董事长期间,未严格执行关联交易管理规定和风险控制要求,违规批准了向恒大集团发放千亿级关联贷款。
2019年至2021年,李富民任行长期间,通过违规操作使得大量资金流向了恒大集团的关联企业,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
2023年曝光的女行长张玉萍贪腐案中,张玉萍被曝涉嫌利用职务之便向恒大集团违法放贷的金额竟高达2700亿元。
恒大集团介入后,盛京银行内部治理之混乱和风控体系之脆弱,由此可见一班。
不出意外,2019年至2021年间,盛京银行的经营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分别实现营收210.07亿元、162.66亿元、154.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24%、-22.57%、-4.92%;分别实现净利润54.43亿元、12.04亿元、4.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09%、-77.88%、-66.62%。
同期,资产质量出现严重恶化。2018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71%,房地产业不良率为0.29%。
2019年,不良贷款率开始上升,年末达到1.75%,房地产业不良率上升明显,达到1.91%。
2020年末,不良贷款率继续快速上升至3.26%,房地产业不良率上升至2.03%。
2021年末,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上升至3.28%,房地产业不良率降至1.98%。
2
去恒大化
更多精彩,详见:(恒大“余震”后,盛京银行何以再唱东北歌?丨正经深度)【《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正经社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