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的腰果
唐代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千年,很早就收录在课本中,老师教导学生要珍惜粮食。现在生活改善了,我们的食物比先辈丰富了很多,除了主食之外,还多了很多坚果。腰果就是其中一种。我们平时吃的就是经过处理的坚果部分。我们常见的腰果脱壳并且烘烤过的。

紫衣腰果

去皮腰果
腰果实际是漆树科植物腰果树(Anacardium occidentale)的种子。腰果原产于在巴西东北部的雨林中,一直是是当地人的美食。因其坚果呈肾形,中国人称其为腰果。以前去农村游玩,看到有核桃和板栗。核桃和板栗可食用部分就是中间的种子。但腰果的种子有些怪异,是露在外面的。

树上的腰果
腰果果由两部分组成:果实和坚果。果实是肉质的,称为“假果”或“果托”,通常被称为腰果苹果(cashew apple),而坚果是种子的真实果实,我们平时吃的腰果就是经过处理的坚果部分。

腰果解析
腰果苹果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混合了水果、甜味和辛辣的味道,还夹杂着涩味。腰果苹果占了总重量的90%,但在我们这里的水果店却看不到销售。原因是腰果苹果的保质期很短,不易保存和运输。在一些国家,尤其是腰果种植地,如巴西和印度,腰果苹果的果肉被用来制作果汁、果酱和其他食品。淘宝上有越南产的腰果汁出售,过几天可以搞一瓶尝下。

腰果苹果的营养数据挺不错的

国外的腰果苹果汁
在种植地周边的人还可以有幸吃到新鲜的腰果苹果,但可以看到这些鲜食的腰果苹果都是把种子部分挖掉的。这个不是为了方便吃或者美观。而是腰果种子的外壳中还有腰果酸等强腐蚀性物质。腰果树把自己的果实进化成这样应该是让传播种子的动物可以吃到腰果苹果作为报酬,同时让腰果种子被保护起来,减低种子被食用的风险。

鲜吃的腰果苹果
腰果壳油的CAS号是8007-24-7。随便普及一下CAS号的知识,不是只有化合物有CAS号,一些植物和植物产品如大蒜也有CAS号的。天然腰果壳油中具有强腐蚀性的物质主要是腰果酚、腰果酸、强心酸和 2-甲基强心酸。成品腰果壳油基本上都不含腰果酸,这是由于腰果壳油在烘焙过程中会发生脱羧反应,腰果酸转化为腰果酚,并生成腰果壳油聚合物,即腰果壳油树脂。腰果壳油可以衍生出很多产品,用于很多工业领域。

棕色的硬壳才是腰果壳,紫衣腰果的“紫衣”不是腰果壳

腰果壳油中有腐蚀性的物质

腰果酸脱羧反应
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对于腰果壳油的危险性分类为:急性经口毒性,类别 4(Acute Tox 4 H302);急性经皮毒性,类别 4 (Acute Tox 4 H312);皮肤刺激,类别 2(Skin Irrit. 2);皮肤敏感,类别 1A(Skin Sens 1A);眼损伤,类别 1(Eye Dam 1);水生慢性毒性,类别 3(Aquatic Chronic 3 H412)。中国的危险化学品目录中也列入了腰果壳油。2013年11月,河南周口张铁孩在处理广州红炬物流公司运回的腰果壳油污染塑料袋时,因油污接触皮肤导致全身50%重度烧伤。

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对于腰果壳油的危险性分类

中国对腰果壳油的危险性分类
在腰果的生产大国印度,每年几乎有40%的手部损伤和直接接触新鲜腰果有关,足以证明这项工作的辛苦。当人们采摘回新鲜腰果,将腰果放在锅炉中高温熏蒸,高温能够去除腰果硬壳汁的部分毒素,再经过消毒、杀虫、杀菌等过程,腰果可以进行开壳。这时候的腰果表皮非常坚硬,一般需要借助刀子来切开。一些现代化工厂有开腰果壳的机器。但在一些低收入地区,没有现代化设备,依旧依靠人工开腰果壳。人工开腰果是一项辛苦的工作,而且工人们经常会被残留的腰果硬壳汁灼伤。即便现在已经有机器来负责开腰果的工作,但有时候还是需要人工辅助,工人们必须先佩戴好手套,防止有毒的汁液接触到皮肤。

被腰果壳油腐蚀的手

印度腰果作坊中的工人
印度手工剥腰果壳的作坊基本在贫穷的农村,大部分工人是女性。一天收入大约是人民币20元左右。工人的收入是和重量挂钩的,戴上更厚的手套会有更好的防护效果,但会影响效率,减少收入。有人建议要搞劳工权益,抵制这些手工加工的腰果。我认为这样做是占了道德制高点,但却会影响很多人的生计。在这些落后地区,这个工作可能是他们能找到的唯一工作。这种事只能慢慢改进。作为消费者只能珍惜每一粒腰果的来之不易,不要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