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冲刺IPO,靠的是“不地道”?
一个东北人在广州开的重庆小面。
文|冰点
编|陈梅希
一个东北人在广州开的重庆小面店,能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吗?
这个品牌的门店多开在购物中心,是附近上班族在“午餐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可以轻松做出的选择。它的口味丰富、出品稳定、出餐速度快、客单价也不算太高,充分满足了大城市上班族对于一顿工作简餐的需求。
这家店就是“遇见小面”。

作者拍摄
如今,遇见小面已经在全国开出450多家店,并于近期更新了招股书,向港股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在博大精深、品类繁多的中华面食之中,为什么是“遇见小面”率先冲了出来?

创业的天时地利人和
遇见小面的创始团队,由三个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85后组成。
核心创始人宋奇,从香港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在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国际餐饮连锁企业工作。2012年,宋奇投身中餐创业,在那时就埋下了“有朝一日要挑战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种子。
作为在广州、香港生活过的东北人,宋奇从自身出发,先后尝试开过粤式餐厅和饺子馆,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2014年,宋奇在《非诚勿扰》中听主持人孟非聊到“重庆小面”,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商机。宋奇和太太一同飞到重庆学习小面的做法,并将这个品类带回广州,在之前30平米饺子馆的原址上,直接更换招牌开创了“遇见小面”。
彼时,重庆小面还是非常具有地域性的餐饮品类,多以夫妻小店形式经营,缺少规模化的大品牌。2013年,中国饭店协会首次评选“中国十大面条”,评选条件之一是要有好的企业承载——重庆小面并未入选。
一年后,《舌尖上的中国2》将重庆小面推向全国视野,孟非也在同年创立“孟非的小面”,通过名人效应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个品类。可以说,遇见小面赶上了重庆小面爆发的“天时”。
而将口味浓烈的重庆小面带到饮食清淡的广东,是一次颇具创新的尝试。遇见小面对口味进行了本地化调整,让广东顾客既可以尝鲜,又不会觉得太辣。另外,遇见小面并不像重庆当地的小面店,多藏于街巷之中,而是直奔购物中心与时尚地标,与广式餐饮的精致体验相结合。

作者拍摄
于是,在高度分散的中式面条市场中,遇见小面率先将“重庆小面”这款区域性美食推向全国,并从口味反差最大的地区开始,抢占市场空白,形成了自己的“地利”优势。适中的定价,让其在一二线城市商场的B1层站稳脚跟,迅速找到核心客群,和定价偏高的“孟非的小面”拉开差异性。
除此之外,宋奇还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自己“摘下硕士帽就戴上了麦当劳的工装帽,从一线的收银、洗厕所、端盘子开始做起”,而他的太太罗燕灵“以前做云计算、大数据,现在做炒辣椒、炖牛肉,管理供应链团队”。
遇见小面的这支精英创始团队,既有高学历和顶尖企业的工作经历,又有一线实战经验,这种兼具国际视野与实干精神的组合,让他们在创业初期就自带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法与流程管理经验,还能跳出传统餐饮老板的思维局限,进行优化和创新。
尤其是在世界级餐饮企业的工作经历,让宋奇意识到供应链以及选址的重要性,也为之后遇见小面的规模化扩张打好了基础。
尽管初期经历了几次失败,但在宋奇看来,这是创业路上的“一万小时定律”,他说“这一万个小时就是不断的碰壁、摸索、改变以及提升自己的过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于是,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遇见小面,成功起飞了。

数字化的“降维打击”
对于中餐而言,“标准化”是“规模化”之前的一大难关。很多时候,菜品的口味都会依赖厨师的个人经验,难以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品。而遇见小面的“解题思路”,就是从最开始就进行全流程数字化。
截至2025年6月,遇见小面已在全国开出451家门店,其中有86家特许经营餐厅。遇见小面的另一位创始人苏旭翔曾说:“对连锁餐饮店而言,数字化是一笔债,早晚都要还,越早还越有利。”
遇见小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餐烹饪中常见的“适量”“少许”“火候”等模糊表述,转化成精确的克重、容量、温度等指标。三名理工科出身的创始人拿出电子秤、量杯、油温计、盐度计等工具,在厨房里反复调整做法,将重庆小面的“油辣子香”风味精确到具体的“油温210度、20克盐、煮30秒……”这样可标准化、可复制的配方。
这一步,使得遇见小面不需要依赖厨师,也能很好地控制出品。当然,由于所有的面都遵循同样的流程和做法,甚至为了追求出餐速度,有些调料和浇头都是预制好的,这也让遇见小面部分成了“预制面”,无法与重庆街头充满烟火气的小面店相提并论。

作者拍摄
用户层面,遇见小面很擅长做“留存”。诞生至今已积累了 2210 万会员,2024年储值会员复购率达44.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稳定复购储值的会员群体,让遇见小面避免了很多网红餐饮品牌遭遇的“昙花一现式”增长。这样的“用户留存”意识,是从品牌创立时就具备的。
遇见小面诞生之初,就采用了微信点单的模式。几位创始人在那时就意识到,“未来一定是电子支付的时代”。此外,遇见小面还通过微信群进行私域运营,增强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在疫情期间,这种运营模式有效提升了品牌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遇见小面还能对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分析,更好地优化服务。通过与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遇见小面会针对特定群体进行营销活动,比如发放优惠券及展示广告等等——这种运营手段十分贴近互联网产品,而不是传统餐饮。
在招股书中,遇见小面重点强调了数字化带来的优势:“我们开发了一套高度标准化、体系化及数字化的业务模式,作为我们成功的基石,将中式面馆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化餐厅管理融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现代化餐厅的特征通常为采纳数据驱动管理方法,辅以数字化基础设施。”
在中国,餐饮行业是一个数字化程度和从业者水平都参差不齐的行业,但也因此能诞生巨大的机会,为具备技术背景与创新思维的品牌提供“降维打击”的可能性。

做给“非重庆人”的小面
2014年,遇见小面还是一家开在街边的小店,但宋奇从一开始就知道,他要打造的是一个能与世界巨头比肩的中式餐饮连锁品牌。
要把一家街头小店快速升级为品牌店,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成立不到一年,遇见小面就拿到了天使投资,估值达到1300万元。在资本加持下,遇见小面陆续进驻了凯德、万科、永旺等大型商场。

作者拍摄
截至目前,遇见小面已完成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九毛九、喜家德等餐饮行业的老玩家,也有像碧桂园这样的产业投资方。
2021年,在获得碧桂园领投、原股东弘毅百福和喜家德跟投的数千万融资后,遇见小面的估值达到近10亿元。从2022年初到2025年中,遇见小面的门店数量翻了三倍多,从133家快速扩展到451家。

遇见小面门店数量变化,图源遇见小面招股书
在整体遇冷的餐饮行业里,遇见小面在过去几年完成了逆势增长。
市场布局上,遇见小面从广深出发,以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为主阵地进行拓展。2019至2020年,遇见小面先后进入上海和北京市场,完成了对四大一线城市的覆盖,为大量的都市上班族提供了新的工作餐或平日简餐选择。
有意思的是,遇见小面并没有进入重庆市场,它显然不打算“在小面大本营证明自己”。换言之,遇见小面不是做给重庆人吃的小面。
广州始终是遇见小面的大本营与试验田,各类店型均先在此进行测试,再推向全国。遇见小面的选址主要集中于购物中心,此外也会在街边、办公区、交通枢纽、学校、景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进行开店。门店因此能提升品牌曝光,形成线下的品牌势能。
尽管遇见小面已经成为中式面馆头部企业,但市场份额也仅占0.5%,这个品类的集中度仍然很低。根据红餐大数据,截至2025年4月,全国重庆小面的门店数超过3万家,但77.4%的品牌门店数在5家及以下,仅有0.3%的品牌门店数超过50家。
对于遇见小面而言,未来的机遇和挑战都相当明显,一边是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另一边是餐饮行业整体下行背景下的业绩承压。从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直营店的订单平均消费额从34.2元下降至31.8元;日均订单数从409单下降至371单;翻台率也从3.9下降至3.4。单店的日均销售额因此不断下降,只能通过拓店来提升营收。


单店日均订单量变化,图源遇见小面招股书
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提到,其未来的发展战略包括进一步拓展北上广深高线市场、开拓下沉低线市场、拓展香港及海外市场、扩大特许经营餐厅网络等。
总体而言,遇见小面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的尝试,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中餐的标准化潜力、地域性品类走向全国的能力,以及借助科技与资本的力量,街头小吃也能够在巨大的餐饮市场中站稳一席之地。
但同时,它也再一次验证了,连锁中餐在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路径里,难以避免损耗“地道”与“锅气”。
遇见小面用十余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中式餐饮的标准化拓展之路,为更多餐饮品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模板。也许有一天,中国会出现更多、更大的餐饮连锁品牌,真的可以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将门店开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前提是,它可以记得自己做中式快餐的初心,给上班族和学生党们提供干净、健康、价格优惠的午餐选项。
参考资料:
1.遇见小面招股书
2.中国新闻周刊《“川渝面馆老大”要IPO了》2025.10
3.餐饮O2O《2年14家店4轮投资,把一件小事做好,就能改变世界》2017.4
4.羊城晚报《一碗小面的数字化遇见》2022.8
5.青骢资本《餐饮江湖之川渝派实力新秀:遇见小面—宋奇》2015.9



刺猬公社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