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视角看上海“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Science in Future)”为主题,在上海临港中心隆重召开。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盛会,不仅为科学家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更为工程师实践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方向感。作为一名长期深耕于工程技术一线的工程师,我有幸作为嘉宾出席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工程智能大会》和《世界顶尖科学家-智能科学大会》。

500

以工程师视角出发,这场重要的科学论坛不仅是相互学习的良好机会,更是一场科学技术落地和讨论,产业融合成果与趋势的学术盛宴。笔者深感其对工程界乃至整个社会科技生态的深远影响,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本届论坛的“顶尖科学家阵容”令人震撼。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得主齐聚一堂,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奖得主与4位图灵奖得主,更有丘成桐、姚期智等在华工作的著名科学家参与其中。然而,作为工程师,更关注的是这些顶尖科学思想如何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路径。最令人欣喜的是,本届论坛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特别是由复旦大学主办的生命科学大会、同济大学主办的智能科学大会、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物质科学大会等分论坛的设置,直接切入了当前工程技术面临的前沿课题,如AI算法优化、功能分子发现、新材料开发等,为工程师提供了清晰的技术演进图谱。

在智能科学大会中,图灵奖得主杰克·唐加拉、马丁·赫尔曼等专家聚焦人工智能、数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及算法驱动技术进步和产业体系。当前,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往往陷入“为AI而AI”的误区,投入大量资源却难以产生实际效益。而本届论坛所强调的“工程智能:面向未来工业体系的智能变革”理念,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破局思路。相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去替代人类工作,而是要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协同。所以,未来的工程场景中,完全自动化并非是最优,而是需要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协同并优化算法,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系统,既能发挥人工智能的高效与精准,又能保留人类的决策与创造能力,比如我国正在发展的“低空产业经济”,不仅需要人工智能为引航的智能大模型,也同样需要智能制造的先进飞行器,如此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路径。笔者也认为,相对于复杂制造、精密装配等智能制造环节,人类的经验、模糊思维、直觉与应变力仍是人工智能所不可替代的。

本届论坛还有一大亮点是“校地协同”。深度联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顶尖高校及临港实验室,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链路。这一模式为工程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过去,高校研究往往偏重理论创新,而企业工程则追求短期效益,两者之间存在鸿沟。而本届论坛通过将高校学科专长精准嵌入论坛活动,实现了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对接。

同济大学主办的智能科学大会围绕“未来工业体系的智能变革”为主题,由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和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先胜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讲席科学家、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为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拉开从理论到实践的星辰大海序幕。由多位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得主对重塑工业体系,推动工程智能迈向产业变革进行论述。比如获2024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的科学家帕斯卡尔·梅耶,就以孙子兵法和中国中草药作为主讲内容向在场的大学生和工程师们讲述其应用的重要性。所以,科技的进步不仅依赖于顶尖科学家的突破,更需要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提升与后备人才的持续供给。

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物质科学大会则聚焦能源转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同样是工程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为重中之重。在新材料与能源方向的前沿探索,为工程师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与工艺思路。例如,高效储能材料、低碳建筑材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都有望在交通、建筑、包装等领域实现工程化应用。而这些技术的落地,离不开工程师在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可靠性验证等方面的持续努力。

对于工程师而言,科学技术的趋势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更高的职业要求。工程师们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应成为创新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我们需要具备更强的跨学科能力,能够与科学家、研究员等不同角色高效协作;我们需要具备更敏锐的技术洞察力,能够识别前沿科学中的工程价值;我们还需要具备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技术竞争。

笔者作为工程师,有幸于本论坛期间结识了来自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研究员瑞贝卡·布克霍尔兹(Rebekka Burkholz)和来自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外籍研究员那德(Nashat Abumaria)及爱轩联元宇宙汽车超市创始人聂永等。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不断突破,工程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论坛所展现的“科学引领、工程落地、产业协同”的发展范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工程师,我们应以更加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科学前沿,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进工程技术落地,以更加创新的精神参与全球竞争,共同书写人类科技进步的新篇章。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成功举办,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日益重要地位。上海作为主办城市,凭借其开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与强大的科研实力,正成为全球科学交流的重要枢纽。而临港新片区作为“临港科创城”的战略定位,更是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想土壤。在这里,科学家、研究员和工程师们的创新思想能够快速对接本地企业资源,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地化转化。这种“在地化创新”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商业化进程,也增强了区域经济的科技韧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