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韭菜就是这么被割的

一位教人做小生意的餐饮博主,最后被硬生生逼成反诈顶流,这事本身就挺魔幻的。

500

博主名字叫勇哥,他大概也没想到,能让自己火出圈的,不是什么商业秘籍,而是一部部由真实素人主演的商业纪录片。

主要是与勇哥连线的网友们太有实力了,个个身怀绝技,勇气远远领先于智慧。

比如网上经典名场面,山东济南某大姐“豪掷两万,势要干翻蜜雪冰城”。

500

大姐一上来气势如虹,当博主问她,凭什么觉得干得过隔壁某雪冰城时,大姐脱口而出“便宜没好货”,俨然一副行业吹哨人模样。

逻辑上没毛病,毕竟健康饮食要从娃娃抓起。

可当镜头一转,转向她自己店面时,强烈反差感扑面而来,与其说这是店铺,不如说是一个临时搭建的集装箱,招牌感觉像是刚学了两天PS,匆忙赶工出来的作品,廉价感满满。

再把目光移入店内。

一般正常的果汁店,不说专门搞个冷柜,摆满新鲜水果作为展示,起码得有专业操作台和干净设备吧。

可大姐的店堪称重量级,家徒四壁,中间小桌子上只有一个烧水壶孤零零立着,更炸裂的是,旁边用来调配饮料的器具,居然用一个洗脚盆盖着。

500

博主一眼认出来,那是他家同款洗脚盆。

至于其他设备,专业制冰机、冷柜,专业操作台,一应俱无。

可大姐认为,自己加盟的鲜榨果汁主打一个健康,就健康二字足以对隔壁的雪王形成降维打击。

因此大姐满怀期待,希望路过的学生们能无视旁边装修明亮,流水线出餐的大品牌,专门绕路来她这个黑漆漆的卷帘门里,喝上一杯“健康鲜榨果汁”。

让博主更无语的是,这一套不比印度路边摊好多少的家伙事,大姐还掏了2万加盟费。

勇哥苦口婆心,劝说大姐及时止损赶紧跑路,可大姐仍然对收了她两万块的“总部”抱有幻想,期待着总部派人来搞定装修、设备和宣传,然后她就能坐等财源滚滚来了。

结局毫无悬念,她的店成为一众网友线下打卡的圣地,没过多久智慧大姐撑不住了,倒闭离场。

500

如果说两万块的烟火秀只是开胃小菜,那前不久新鲜出炉的奶茶哥,点的就是一个价值百万的重磅炸弹。

博主说,这是他连麦三年来,见过最无语的一个。

这位狠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奶茶梦,直接租下一栋整整五层的清水楼,房东估计做梦都要笑醒,因为这栋楼之前空了十年都没租出去,没成想一下来了个大豪客。

500

店名叫“水云间”,与饮料只能说毫不搭边,更像是搞纤体美容的SPA。

为了一个听都没听说过的小众品牌,奶茶哥抵押了房产,贷款六十万,连同装修、加盟、设备费,前后砸进去近一百万。

勇哥问他为什么不选知名品牌,奶茶哥说本来想加盟蜜雪冰城,结果在网上一搜,被雪王“招商部”的人截胡了。

对方告诉他,蜜雪冰城水太深,推荐他加盟新品牌,这是蜜雪原班人马单干整出来的,配方升级,原创品牌。

老哥一听,觉得靠谱,尝了尝味道,感觉还不错,脑袋一热就上了船。

这套说辞,几乎是快招公司的标准话术,专门用来收割对行业一无所知,又渴望走捷径的小白们。

遇到野心蓬勃的奶茶哥,一拍即合了属于是。

你以为他是在一线商圈搞这么大阵仗?不,是在离县中心开车都要十分钟的边缘地带。

按照他的规划,一到二层卖奶茶,三四楼做麻将棋牌室,五楼开零食店,楼顶再弄个网红打卡点。

500

一个宏伟的“商业帝国”就此诞生。

你甚至可以想象他手下员工的幸福生活:一天做不了几杯奶茶,累了下楼自己冲一杯喝,闲了就上楼打几圈麻将,饿了去零食店打秋风,没事还能去楼顶网红打卡点发呆吹风。

这哪是创业,简直是用真金白银,给自己和员工建了个带薪乌托邦。

不得不说,奶茶哥有点魔怔了,以为只要把所有看起来赚钱的项目堆一起,就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500

他完全没考虑,不同业态的客户群是否匹配,管理难度有多大,以及最核心的问题,他那个不知名的奶茶品牌,凭什么能撑起这么大一个摊子。

“快招公司”确实害人不浅,名为“公司”,本质上就是骗子,在百度上买断关键词,专门拦截想加盟正规品牌的咨询者。

他们不关心加盟商死活,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根本就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用一个装修精美的样板间当总部,再雇人排队营造生意火爆的假象,当潜在客户有加盟意向时,顺势许诺“一条龙服务”和“保姆式扶持”。

水鱼上钩后,迎接他们的就是加盟费、品牌使用费,以及溢价奇高的设备和原材料,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收费点,务求榨干加盟商每一分钱。

等你把店开起来,发现产品毫无竞争力,想求助“总部”时,他们要么忽悠你,继续交钱请“运营总监”指导,要么索性人去楼空,电话不通。

说实话,我看过勇哥的很多期视频,说话非常实在,可以说一针见血,但你真要说本人商业水平有多神,其实算不上。

不过他有个最大的亮点,虽然不一定能指出百分之百成功的路,但却可以精准识别出百分之百会失败的坑。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说的能干的不一定能干,但是我说的不能干的,那一定不能干。”

500

那么问题来了,按道理勇哥在业界算远近驰名了,频道里也有许多关于开店避雷的视频,可怎么每天直播间依旧“群贤毕至”,“天才云集”呢?

整一个大型人类迷惑行为观察基地。

关键是他们总有一种对知识价值的蔑视,和对不劳而获的幻想。

要么不屑于看博主的视频,觉得轻易获得的知识太廉价,要么觉得勇哥说的“1+1=2”太保守,太落伍了。

人生难得几回搏,凭什么1+1不能等于3?

有个更诡异的现象是,很多人在小钱小事上斤斤计较,去菜市场买根葱都要跟老板磨半天,但真到了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投资决策,反而豪爽得像个赌徒,眼都不眨一下就敢梭哈。

花几百块买个课,学习下基础的商业常识,他们觉得是智商税,怕被骗;但快招公司给画的“年入百万”的大饼,他们却深信不疑,几十万费用说交就交。

个个自诩老江湖,然而骗子打的就是老江湖。

看多了勇哥的直播,你会发现他都开始套公式了,全因来连麦的人,踩的坑大多千篇一律。

“你好哥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加盟店是吧?”“开店之前咋不先问一下我呢?”“开店总共花了多少?”“哎哟我滴妈”“公司总部哪里的?济南?”“干不了哥们,关了吧,今天就关。”

这一套流程下来,观众们又见识到一个创业悲剧的诞生。

一次次头破血流的教训,证明了数学规律不可违背,可架不住有些人执迷于“沉没成本”陷阱,不能自拔。

有位大姐,网上搜索德克士,结果弹出来个曼X顿,对方说是德克士的子品牌,大姐听信了,等钱交了,店也开了,才发现品牌方的负责人因涉嫌诈骗被抓进去了。

500

按理说,这时候是个正常人都该跑了,接着该起诉起诉,能拿回多少本金也是好的。

但大姐思路清奇,偏不,她在一个四十多人的维权群里,看到有人说“我们继续开”,觉得看到了希望,毅然决然继续把店开起来。

理由很简单,钱都花了,不开不就白瞎了吗?哪怕店刚好开在塔斯汀对面。

不怕,就像前面的济南大姐一样,打得就是高端局。

这就是迷信“沉没成本”的悲剧,宁愿每个月亏数千甚至上万,去维持一个毫无希望的空壳,也不愿意接受“及时止损”的基本道理。

既然说到这里,顺带提一嘴,以上说了几个案例,都是快招公司造的孽,那么是不是按正规途径加盟大牌,就一定稳妥了?

没那么简单。

有的时候,就算你加盟的是个大品牌,也逃不过被当成韭菜的命运。

如果说快招公司的骗术是简单粗暴的割喉,那大品牌的玩法,则更像是一场精密的凌迟。

许多大型加盟品牌的商业模式,核心并非餐饮服务,而是供应链与金融管理,由加盟商承担所有的市场风险、运营成本和人力压力,并成为品牌方利润最稳定的终端销售渠道。

流程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就几点。

先是天价加盟费和培训费打头,加起来最少几十万,总部会给你画一个无比诱人的大饼,各种洗脑,让你觉得只要加盟就能躺着数钱。

可所谓的培训,不过是些正确的废话,上淘宝花十几块钱买份教程都比那靠谱。

接着是细水长流的薅羊毛,所有设备、原材料、酱料包,必须从总部统一采购,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有的每月还要交管理费。

于是你辛辛苦苦,起早贪黑,一年到头盘算下来,发现自己压根不是老板,只是总部的一个编外打工仔,利润大头全被上游供应链赚走了。

如果合同写的是按净利润分成,那更惨,与别人卷个头破血流就算了,要是一个不小心,销售额不达标,还会成为品牌方的优质耗材。

想要不给总部做嫁衣,小老板们唯有想方设法把成本降下来,各种歪脑筋、点子王就此诞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某些知名连锁店被曝光使用过期食材,后厨卫生脏乱差。

不完全是加盟商心黑,因为他们被资本剥削逼上了绝路,在生存和良心之间,选择了前者。

哪怕你运气好,熬过了前面所有的坑,把店做起来了,生意还不错,也别高兴太早,因为总部还有最狠的一招等着你。

他们会在加盟合同到期后,微笑着通知你,不好意思,我们决定不再续约,然后把加盟店收回来转为直营。

一脚把开国功臣踹开,顺带摘走其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在行业里都不算新闻了,有个专业术语就叫“零风险扩张”。

回归到勇哥的主线。

其实那么多次连麦里,也不都是让人高血压的奇葩案例,偶尔也有那么几个成功典型。

例如“冷面哥”。

500

第一次选址作咨询,勇哥说不行,他听劝,真就没开。后来听从建议,找了个学校门口,然后弄了台电动三轮,加上些简单的设备,总成本拢共几千块钱就开张了,最后迅速回本,月入过万。

还有一位老哥,被称为“关起来杀”,把选址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他是个老餐饮人,发现有一所民族学院,方圆十公里没有任何商业业态,要是在这里开店,学生们没地方吃饭,岂不是只能在他那里消费了。

因此果断出手,开业前花了499咨询勇哥,勇哥一看这位置,顿时惊呼“WC,关起来杀啊!”

据说“杀哥”三天就回了本,每天忙都忙不过来。

以上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他们都遵循了最朴素的商业逻辑,也就是低成本启动,控制风险,找准刚需,然后勤奋苦干。

这类人有个共性,他们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只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他们不赌也不贪,一步一个脚印,用最谨慎的方式测试市场,验证需求,而不是盲目将全部身家,押在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上。

500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不代表百分百能行,从早忙到黑,勤勤恳恳,最终黯然离场的,不在少数。

有时候他们的失败,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或者产品不够好,而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他们无法获得大品牌的采购价格,无法承担同等水平的营销投入,更无法像大公司一样,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精细化运营和客户管理。

而在那头,被资本加持的大型连锁品牌,凭借供应链成本管控、品牌影响力和规模经济支撑等综合优势,像巨兽一样,不断蚕食着个体小店的生存空间。

最后,楼下小卖部变成连锁便利店,街角的夫妻饭馆换成了连锁快餐的门脸。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最好的创业建议就是别创业。老老实实上班攒钱,比创业开店,还要赔钱上班强多了。

想实现阶级跃迁,可遇不可求,但绝对不是把心一横,盲目闯进创业大军就能实现的,这跟当炮灰没啥区别。

有个看似反直觉的规律始终存在:当大家都看到赚钱的时候,其实已经不赚钱了。

—— END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