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中国对欧“杀荷儆欧”,背后是一场即将爆发的终极摊牌!
欧盟对中国急眼了,气急败坏了!
什么情况?
据路透社、彭博社等10月25日报道,当地时间周六,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全球对话会议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发表评论。她表示,布鲁塞尔方面正在考虑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予以应对。
“如有需要,我们已准备好动用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在适当时机作出回应,”冯德莱恩补充称,“我们将与七国集团伙伴协调一致,共同应对。”她还指出,尽管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相关举措属于中美之间“更广泛经济摩擦”的一部分,但这些措施也对欧洲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涉及汽车、国防、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芯片及数据中心等多个关键领域。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懂了其中的战略深意。中国对稀土实施的出口管制措施,其影响已不仅限于美国,欧盟同样承受着显著压力,其程度应该是仅次于美国。
之所以说欧盟的压力“仅次于美国”,是因为中国在政策执行中体现了区别对待:对部分欧盟企业仍维持了一定程度的供应支持,但在涉及军事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稀土供应上则始终保持严格限制。因此,欧盟所获得的稀土总量仍无法完全满足其产业的全方位需求。
中国在对欧关系上一直秉持开放协商的态度,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然而,欧盟方面却试图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向美国示好,希望通过配合美国对华遏制战略,换取美方在关税上的让步。为此,欧盟不惜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等行业采取限制措施——当然,其背后也包含着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的考量。
在中方依法实施反制后,欧盟在电动汽车领域未再对中方采取进一步限制措施,但其成员国荷兰却单方面升级行动,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其处理方式近乎效仿此前对俄罗斯资产的模式——通过一种“变相没收”的做法,实质性侵吞中方资产。

这一行为已引起中方的强烈不满,并直接引发了两方面的反制回应:
一方面,中国进一步收紧了稀土出口管控,导致欧盟企业获取稀土的难度显著上升;另一方面,针对荷兰的举措,中方采取了切断相关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反制措施,使被荷兰非法控制的安世半导体陷入经营困境。
荷兰非法控制安世半导体的行为影响非常大,正严重冲击欧洲乃至美国汽车等产业的供应链稳定性。若安世半导体长期无法正常供应芯片,欧美汽车产业将面临停产风险,或不得不转向从其在中国境内的生产厂家直接采购相关芯片。
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外长原定的访华行程被推迟。从表面原因看,推迟访问是由于会谈安排未能满足外交对等的基本要求。据报道,除与中国外长的会晤外,德方未能获得其他高级别会谈的机会,这使得访问缺乏实质性的谈判空间,难以取得实际成果。

那么,为何无法开展实质性谈判?主要原因在于德方计划讨论的议题——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以及安世半导体问题——均涉及中方核心利益与正当反制措施。德方希望中方在这些关键领域做出单方面让步,这显然不具现实基础。
更为严重的是,德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言论进一步损害了对话氛围。德国外长公开声称其“一个中国”政策的内容“由德国自行决定”,并要求中方“不得以武力改变现状”。这种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以及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曲解,显然无助于构建相互尊重的外交对话环境。以这样的立场前来访问,自然难以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中方致力于建设性对话,而非无谓的争执。
其实,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整个欧洲国家都试图对中国打“台湾牌”向中国施压,试图学美国虚空造牌讹诈中国。但是,以中国现在的实力,讹诈不但不可能取得任何效果,还会被中方直接给撅出去,这次德国外长就是实实在在吃了一个闭门羹。既然你没诚意,我又何必浪费时间呢?
这一事件清晰反映出当前中德乃至中欧关系所面临的深层挑战:欧盟一方面试图与美国协调,在多方面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却又希望避免中方的必要反制。这种既要施压又不想承担后果的思维,在国际关系的现实面前,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清楚地意识到,欧盟的举动意在试探中方底线。若此时做出让步,欧盟很可能在美国的推动下得寸进尺,向中国持续转嫁战略压力。中国绝不会陷入这种“退一步则退百步”的被动局面。因此,中方选择的绝非妥协,而是果断、有力的反制。这不仅是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必要之举,更是为了避免一旦开启妥协的先例,可能迅速激化东西方对立,甚至引爆“新冷战”的战略风险。这便是当前格局的严峻现实。

其实,老战友们应该都记得,早在2021年11月,在几乎无人预见俄乌战争时,占豪连续写了数十篇文章分析战争必然爆发的根本逻辑。在战争爆发前三天,占豪在分析中强调普京快下令起兵了。3天后,俄乌战争爆发,战友调侃说是不是占豪直通克里姆林宫了。其实不然,那不过是占豪根据历史信息和公开信息所做的分析推断。
同样,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占豪还给了另一个推断,那就是东西方爆发“新冷战”的概率已经超过50%了,当时同样绝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占豪的分析逻辑非常明确,俄乌战争爆发意味着美西方与俄罗斯彻底决裂,双方经济往来将中断,如果接下来中欧也陷入尖锐对立,全球“新冷战”就会爆发。
当时占豪提了两个建议:一个是与欧盟尽快沟通,对冲“新冷战”态势,尽量避免全球“新冷战”,或者说尽量延缓全球新冷战;另一个就是加强周边外交。后来,我们国家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非常好,客观上既对冲了“新冷战”的发展速度,又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深度合作,这使得我们在博弈中越来越具备优势。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我国军事实力的大幅跃升,以及在稀土、芯片等关键领域的产业链韧性增强与科技突破,共同塑造了全新的战略态势。过去三年多时间里,这种实力的根本性转变,已使我们有能力、也有决心拒绝任何形式的外部讹诈与战略要挟。
从当前格局来看,若欧盟执意忽视中国的核心利益,其立场将在实质上等同于支持并推动“新冷战”的形成。中国固然不愿见到这一局面,但以中国当下的综合国力而言,一旦“新冷战”爆发,欧盟将首当其冲,承受最直接的冲击。在此情况下,中国绝无理由通过单方面让步,来换取欧盟与美国联手对华进行战略围堵。
恰恰相反,中国的强势反制将大幅抬高美欧联合对华施压的战略成本。若欧盟仍一意孤行,不惜触发“新冷战”以针对中国,其自身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战略透支与内部分裂加剧的困境,甚至可能动摇其一体化的根基。届时,全球力量格局将面临剧烈重组,欧盟将面临解体。
对欧盟来说,一旦解体,接下来的结果就是:美国将吸纳从欧洲流出的资本;俄罗斯将乘势在地缘上向西快速扩张,把被北约吃掉的地盘再吃回来;而中国则勉为其难地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进程中,承接部分欧洲关键的产业与技术转移。至于欧洲,将是一片废墟、一地鸡毛。

中国是一个充满善意的国家,一直在尽力避免这种局面,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中国无法阻止欧盟一意孤行,更没有理由要中国承担避免这一切的成本。所以,中国无法向欧盟让步。
对欧盟来说,其实唯一正确的路就是迷途知返,与中国合作继续对冲全球“新冷战”,这是欧盟唯一还能继续存续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当然要狠狠地敲打欧盟、敲打德国,而要承接这一敲打力量的只能是荷兰,因此中国这次必然对荷兰杀鸡儆猴,也叫“杀荷儆欧”。坦率说,中国“杀荷儆欧”是在为欧盟好,是为了避免他未来解体!但是,欧盟不解其中意啊!
当今世界,实力是唯一的语言。欧盟的选择将决定其自身命运,而中国绝不会因外界干扰打乱自己的发展步伐与应对策略。中国的目光已越过欧盟,聚焦于更关键的战略层面。近期中美贸易谈判即是明证:中方代表的沉稳自信与美方的无可奈何形成强烈反差。中国的态度毫无转圜空间:除非美国率先让步,否则就是“打,奉陪到底”!局面已十分清晰,选择权现在美国手中,而主动权完全在中国手中。君不见,何副总理和李部长在会谈后接受采访时嘴角都压不住了吗?
来源 |占豪



占豪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