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80周年的时代意义│罗鼎钧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代表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向民族独立迈出关键的一步,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以自身力量收回被列强割让的领土。台湾光复不仅彻底清算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还重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认同。
台湾人民从未停止抵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因腐败与战争准备不足迅速崩溃,1895年4月17日双方签署《马关条约》,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予日本,开启了台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这一割让消息传至台湾,引发台湾同胞广泛的抵抗。清廷撤军后,台湾士绅于5月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由唐景崧担任「大总统」,试图自保,盼将日军赶走后再回归清朝版图,因此年号「永清」。然而,面对日本强大的军队,「台湾民主国」在许多抗日志士牺牲后终结,致使台湾正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随即,日本颁布《台湾总督府令》,建立起军事与行政双重统治的体制。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对台湾实施了系统化的殖民统治,推行土地调查、日语教育及皇民化运动等政策,旨在将台湾转变为「帝国的一部分」。特别是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台湾成为日本南进战略的重要基地,岛内资源被高度动员以支持侵略战争。
尽管殖民统治严密,台湾人民从未停止抵抗。抗日义勇军、文化启蒙、学生运动及反殖民出版物相继涌现。林献堂、蒋渭水等人积极倡导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推动自治,也有许多台湾同胞返回大陆参与抗战。台湾人民的抗争不仅体现了反殖意识的觉醒,更彰显其深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及民族认同。
此外,在日本殖民期间,台湾妇女被强征为「慰安妇」,造成人道主义灾难。台湾的割让与被殖民不仅是丧失国土的结果,更是民族尊严沦丧的悲剧写照。
台湾光复与法理依据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随着战事推进,国民政府明确提出收复台湾的目标,将其视为国家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中、美、英三国结成同盟,此后中国在多次国际会议上,积极宣扬战后「台湾光复」的构想,并取得显著进展。
1943年11月的《开罗宣言》,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声明:「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包括满洲、台湾及澎湖群岛,必须归还中国。」尽管《开罗宣言》以新闻公报的形式发布,其内容在后续的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延续和重申,因此具有实质的法律效力。紧接着,1945年7月发布的《波茨坦公告》第8条再次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将得到实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布无条件投降,意味日本承认了上述的安排。
因此,台湾光复并非战后附带的结果,而是中华民族通过艰苦斗争所赢得国际认可的正义成果。这一成果凝聚了全民族的牺牲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争取到了主权与尊严。
台湾从接收至治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战区被赋予了接收台湾的任务。10月25日,在台北公会堂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由陈仪代表国民政府主持,日本则由台湾总督安藤利吉代表递交投降书,正式将台湾的统治权移交给中国。这一事件标志着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随后,行政机构的建立和政权的接管迅速展开。国民政府设立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并在全省逐步建立县市政府,恢复宪政体制下的治理秩序。从法理和主权层面上,台湾的回归地位得以确立。
在民众层面,大多数台湾人民以欢欣鼓舞的心情迎接祖国的接收。大量历史影像和报纸记载显示,台北、台南等地街道上人潮涌动,大家热烈欢迎接收军队,民众自发张贴「欢迎祖国接收」的标语,并举行升旗仪式。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省级政务和社会重建。
需要强调的是,台湾光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抗战的成果。在全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这一事件具有标志性和转折性意义,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首次收复失地,也是中国在近现代国际体系中发出有力主权宣示的重要历史时刻。
在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关键判断。首先,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其割让是由于列强侵略,而其回归则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趋势。其次,中国政府在抗战期间明确主张台湾归还,并获得国际正义的共识,具备坚实的法理基础。最后,尽管台湾光复面临治理挑战,但主权回归本身并未受到争议,体现了正义与历史的胜利。
这一历史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认同与主权意识。尤其在当今复杂的两岸关系背景下,重申这一历史脉络就是维护国家统一、构建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基础。
结语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台湾的命运始终与民族的命脉紧密相连。从甲午战争后失去台湾的耻辱,到50年殖民统治下的奋起抗争;从抗日战争胜利的辉煌时刻,到光复仪式的庄严场景,台湾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这一段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它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同时也提供深刻的历史教训:国家分裂、民族动荡时,外敌便会乘虚而入;而当民族团结、主权统一时,历史才会回归正轨。

注:原文刊载于《观察》杂志2025年10月号



两岸青年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