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创始人刘韧:从新闻剪报谈媒体人如何拥抱AI时代

演讲分享 | 刘韧文字整理 | 曾宪勇出品机构 | 勇砺商业评论 阿桶观察

500

​我每年都会来与大家交流,每次准备分享内容时,感觉压力挺大的——我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让大家听完之后,真的有所收获。

我在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其实当时对新闻并不是特别懂,最后却“阴差阳错”地进了新闻单位。

500

我的第一个岗位便是在总编室。刚入职时,因为自己完全没接触过新闻单位的工作,什么都不会,总编室主任曾批评过我,当时我都快被骂哭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刚从学校毕业到新闻单位,那种“什么都不会”的窘迫感挺正常。

被骂了之后,你总要想一个办法,总编室主任说,“每天报纸来了,你先把报纸都看一遍,然后把重要的、你认为有价值的、写得好的,都给它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

我们电台日常订阅了二三十份报纸,其中也不乏有人民日报、中华工商时报、经济参考报等主流报纸。从此,我每天上班,先把所有报纸都看一遍,然后把重要的内容剪下来,贴在本子上,等待主任来检查。

就在这个读报和剪报的过程中,当很多报纸在报道同一条新闻时,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我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看出来,后来,我开始自己尝试着去模仿那些优秀的报道手法。

500

对此,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其实人们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当一个人能接触到的内容较为单一时,无论他多么聪明,也很难形成批判性思维。只有当你接触到更广博的内容,接触到的观点多了,自然就有了比较和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慢慢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分辨出哪个观点更正确,不被某种意识形态所左右。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为什么很多人上了大学后,就开始有批判性思维了呢?这是因为这个时期他看的书多了。比如我一进入大学就开始阅读萨特、尼采、叔本华等不同思想家的著作,接触的观点多了,自然就有了更大比较和思考的空间。

500

当你觉得自己“真理在握”的时候,往往就是你最危险的时候,正是因为你看到的世界小,你才不知道更多真理。

我觉得人的脑子其实是“读出来的”,人类不读书,大脑可能和猪脑也没什么区别。

回到正题,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新闻简报”。或许正是因为当年我剪过几十份报纸,这个“先理解后输出”的过程对我的帮助挺大的。因为我不但要把它们剪下来,而且还需要选最好的那一篇剪下来,这就是一个“被迫动脑”的过程,而动脑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500

直到现在,我日常读报纸的时候,仍然会习惯性地“剪报”,把我认为好的内容贴在我的朋友圈上,贴到新浪微博上,贴到推特上。我一般会贴到六七个社交媒体上,然后还能得到一些及时的反馈。在得到这些反馈之后,我回头还要想想别人为什么要那样评价这些我认为好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又是自己一个阅读和思考的过程。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学习过程。大家往往都觉得学习其实挺难的,但我觉得,如果你能进入一个自然的学习过程,其实你并不会觉得累。其实人性都是一样的,大家都不想动脑子,但是当你习惯进入到一个自然的学习过程中之后,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结果。

(此处略去1万字)

500

第三个分享话题,我想说说AI写作对我们媒体人的影响。

在这里,我有三个主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从长远的时间来看,AI一定是写得最差的,因为最终大家都会学会使用AI,都会基于AI的基础上再去修改完善,只用AI写文章,你不会有任何特色和优势。

500

第二个观点是,在AI时代写出有价值的文章,胜出的文章一定是经过采访、有新素材的文章,因为AI是“编”不出新素材的。一篇好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家见解,或是独家素材,而不是只用二手材料拼凑写成。

第三个观点是,我们不要被AI所利用。当我写完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会让AI帮我检查有无引用错误或者是逻辑错误,它很高效,但我绝不会让AI越俎代庖,帮我“创作”。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自己一直在用的写作方法——先把文章写长,完善细节,然后你再把它压短。这个过程中,你就会知道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哪些内容最珍贵、你不舍得删掉的。而这个反复拉长和缩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让文章变好的过程。

500

AI可以帮你实现这个过程。比如,你利用AI将一篇1000字的文章拉长到2000字,这个过程中,AI会帮你添加一些有价值的内容,然后你将没有价值的内容手动删掉。这之后,你可以再让AI帮你压缩文章,了解AI的“眼中”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华在哪里。

在这个过程中,AI会帮你删掉一些你认为好但其实是垃圾的内容。AI拉长和缩短文章的本事要比人类强很多,甚至瞬间就能完成,你不妨让它多试几次。

记住,要让AI变成你的“创作助手”,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替代者”,这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更美好。(演讲分享 / 刘韧老师 整理 / 曾宪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