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的一段伤心往事,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这是杨振宁与杜致礼1950年在美国结婚时拍下的婚纱照)
1)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多年来被思乡之情所牵绊的杨振宁第一时间便寻求回国访问。1971年7月15日,杨振宁从纽约飞往法国巴黎,并在巴黎拿到了赴中国的签证。7月19日,他登上飞上海的飞机。在时隔16年之后,他终于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首次访问新中国,他见到了儿时好友邓稼先。7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杨振宁,在座的还有杜聿明和夫人曹秀清。1950年,杨振宁在美国与杜聿明和曹秀清的长女杜致礼成婚。当时,杜聿明因在解放战争中兵败被俘,作为战犯正在功德林接受管教、改造。而曹秀清在1949年初即被蒋介石接到了台湾,实际上沦为人质,一家人日子过得非常凄惶。杨振宁见到杜聿明时,也许是因为紧张,竟然称呼杜聿明为杜先生,周总理立即纠正他说,这是你的岳父。
2)1944年,杨振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的资格,但是,按照规定,他需要再等待一年,于是,在父亲杨武之的介绍下,他在西南联大附中代课,而杜致礼正好在联大附中上学。杜致礼作为杜聿明将军的长女,可谓是大家闺秀,两人因此相识。1945年,杨振宁几经周折来到了美国,开始了在美国的求学生涯。1947年杜致礼在宋美龄的介绍下,也踏上了赴美国的求学之路。1949年圣诞节,杨振宁与友人在普林斯顿吃饭时偶遇杜致礼,故人相见,分外亲切。杨振宁对杜致礼发动了爱情攻势,1950年两人在普林斯顿步入婚姻的殿堂。由于双方父母都不在身边,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作为女方代表,将杜致礼交到了杨振宁的手中。
3)杜聿明1904年出生于陕西米脂,大约三百年前,这里还曾诞生过另外一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闯王”李自成。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据说有文化,还精通武术。杜良奎曾加入同盟会,还参与过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杜良奎本希望杜聿明学文、从政,但是,杜聿明却选择了南下报考黄埔军校。由于错过了报考时间,后来在杜良奎老友、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推荐下,才得以顺利入学,成为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参加过东征和北伐,后来逐渐成长为蒋介石的心腹大将。1933年,他随团前往德国考察装甲战术,回国后参与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和伞兵部队。1939年,抗战期间,日军为了切断中国西南通往越南的交通线,占领了南宁,攻下昆仑关。杜聿明等人奉命夺回昆仑关,打通中国西南的交通命脉。在昆仑关下,杜聿明和将士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在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之后,痛击有着“钢军”之称的日军第五军团,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最终赢得了“昆仑关大捷”。中村正雄死前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军队比日军当年在日俄战争中遇到的俄军更加顽强。“昆仑关”大捷也是杜聿明一生的巅峰时刻。1942年,杜聿明还作为中国远征军将领之一,率军进入缅甸作战,曾成功掩护英军撤退,后经野人山撤回国内,期间损失惨重。
4)但是,就像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一样,这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曾率领中国军人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英勇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面对人民军队时,他们却屡战屡败、一筹莫展。杜聿明先是去了东北,在辽沈战役中遭遇失败,后来又被蒋介石要求参加淮海战役,最终在1949年初,杜聿明兵败被俘。
5)在解放战争末期,杜聿明一家已经七零八落。杜聿明被俘后,作为战俘接受解放军改造。蒋介石为了防止杜聿明投共,打着照顾杜家子女的名义,将曹秀清和杜聿明的五个子女接到了台湾。蒋介石还一直告诉曹秀清,杜聿明下落不明,甚至有可能被杀。当曹秀清带着婆婆和五个子女到了台湾之后,却并没有得到蒋介石夫妇的特殊照顾,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后来,曹秀清不得不自己出来打工,一边照顾婆婆,一边照顾5个子女。好在杜家的后人也比较争气,儿子杜致仁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一家人通过贷款支持他远渡重洋,赴美留学。1956年,在还有一年即将毕业时,杜致仁还需要3000美元的费用,他写信给母亲求助。生活本来就已经非常拮据的曹秀清万般无奈,只得向蒋介石写信求助。蒋介石和宋美龄这一对本来与杜聿明夫妇私交甚好的达官贵人,此时却表现出了一副薄情寡义的样子。蒋介石只答应给曹秀清提供1000美元的贷款,而且是分两次付清。曹秀清万般无奈,只能将这500美元寄给远在美国的儿子。杜致仁拿到这笔钱之后,也知道母亲遭受到了极大的羞辱,他内心万分痛苦。他去找姐姐杜致礼和姐夫杨振宁求助,两人虽然也答应帮助他,但当时二人在美国也并无太多积蓄。杜致仁回到宿舍后,吞下大量安眠药自杀。当杨振宁看到自杀身亡的妻弟之时,内心万分悲痛。杜致仁因为经济困难而在美国自杀,这成为杨振宁和杜致礼一生中的一段伤心往事。
6)人算不如天算。一年之后,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一时间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蒋介石夫妇这时为了争取杨振宁回台湾又开始笼络起了曹秀清。曹秀清经过努力,终于获准去美国见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此时的曹秀清早已看穿了蒋介石夫妇薄情寡义的嘴脸,她到了美国之后,询问杨振宁是否要去台湾,杨振宁不同意。曹秀清说,其实她自己也是这个打算,只是希望杨振宁自己来做出这个决定。
(这是1957年杨振宁、杜致礼在瑞典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时瑞典国王手牵杜致礼入场时的场景)
7)在大陆这边,杨振宁获奖的消息传回,周总理特别让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和夫人王承书前往瑞典祝贺。二人临行前,还到功德林看望杜聿明,并带走了杜聿明写给杨振宁的一封信。杜聿明在信中称呼杨振宁为女婿,这表示他承认了这门婚事,并且说,祝贺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杨振宁夫妇收到这封信后,才知道杜聿明依然健在,曹秀清也才终于弄清楚了,蒋介石不过是一直在欺骗他们一家人。杜聿明在被俘后接受改造时,一开始是不服气的,后来,他身患多种疾病,我党想尽办法为他积极治疗,并在新中国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保证他的营养。杜聿明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后来他还跟其他战俘一起参观了新中国,他也在改造期间阅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和其他著作。这个时候,杜聿明才深刻的认识到,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并不是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而是中国人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8)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政府特赦了首批战犯,杜聿明就在其中。曹秀清到美国后,最终退掉了返回台湾的机票,并选择留在美国。1963年5月20日,曹秀清从纽约飞往瑞士日内瓦,住了几天后,又由日内瓦经莫斯科回到国内,并于6月3日抵达北京。曹秀清终于见到了已经获得特赦的杜聿明,此时距离夫妻上次分别已经过去了十四五年。杜聿明和曹秀清在大陆的待遇与在台湾时迥然不同,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较好的安排。到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时,杜家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唯一让杜聿明夫妇揪心的是,他们的另外四个子女,还依然被蒋介石扣留在台湾。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病逝,曹秀清据说迟迟不愿意让杜聿明下葬,她希望蒋经国可以放杜家在台湾的五个子女回大陆奔丧。杜聿明的故旧郑洞国、黄维等人,也联名致电台北黄埔同学会,恳请蒋经国准许杜家子女回大陆告别亡父。但是,蒋经国最终没有放行。曹秀清痛苦不堪,“我真想不通,蒋经国本人是个孝子,谁都知道,日本飞机炸死他母亲后,他连夜从赣州奔丧回家,一见母亲的尸体,立即昏死过去,然后拜跪嚎啕,数日之内,饮食不进。既然皆为人子,又为何不让别人也尽人子之道呢?”1984年,曹秀清病逝。后来,夫妇两人均葬入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9)杜聿明从黄埔一期生到抗战名将,再到解放战争中的俘虏、战犯,到最后获得特赦,晚年生活相对安定。去世前,他一直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祖国统一奔走呼号。他们那一代人也许身属不同阵营、不同党派,但是,他们希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愿,从来都无二样。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小就要求杨振宁苦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杨振宁曾经说过,“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从杨武之到杨振宁,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都曾经生活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那一段暗夜期。让民族复兴、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幸福,同样是杨氏父子一生的心愿。
10)岁月无情,无论多么波澜壮阔的人生,终将化为往事,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都难免归于沉寂。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为民族复兴而努力,才造就了今天中国的现状。一百多年间,无数中国人都在苦苦期盼着中华民族早日摆脱受苦受难的悲惨境地、早日再次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他们同样期盼着中华文明早日重回世界文明之巅。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强起来。此时此刻,杜家、杨家的老一辈都已凋零,两家的后人散落在两岸、中美各地,但是,相信大家的期盼国家统一的心声依然不变。今天,借着杨振宁先生离开我们的契机,让我们一起重温杜家、杨家的那一段往事,也让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国民族的来时之路有多么不易,更让我们牢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重任,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