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资格花多少钱?

500

文:蔡垒磊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定律,叫“30万存款定律”。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一个人的存款从0开始达到30万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开始手贱,例如买房买车付彩礼等,然后存款就几近归零,要重新开始攒,继续重复上述循环。在外人看来好像他的日子越来越好了,那些所谓的“标配”都一件一件地有了,但其实他离真正的自由越来越远了,因为那些本可以用于生产的资料,都变成了一件一件的废料。

30万魔咒是一个概数,一线城市可能稍高一点,十八线小城稍低一点,但大体是这样。之前我不是被夹了一篇文章么?写“XX思维”的,这不是我或者公众号的问题,是全网写那两个字都不行。它本质上就是30万存款定律的其中一种表现,即辛辛苦苦攒了很久的钱,就为了一把梭哈,美其名曰“提升了生活品质”。

生活方式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但从理性的角度,这种行为模式非常不好。因为所有你消费获得的东西,最大的幸福感就是你获得的那一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给你带来的幸福效用会递减——在消费上,无论你曾经多么喜爱的东西,都不值得你一把梭哈,我说的。

那你能花什么呢?花你的现金流能轻易覆盖的东西。注意,是现金流,而不是你的资产。

有人说,我有1000万,拿出100万去消费,算不算有资格?大部分人都会说有资格,而我会问,你多久能赚回这100万?如果你1天/1周就能赚回100万,你随便用;但如果你只是年入10万,那我会告诉你,你大概率是没资格消费这100万的。

你有1000万,但这1000万并没有为你产出足够多的现金流,否则你何至于年入只有10万呢?如果这1000万不给你产生现金流,而你的工作收入又只有10万一年,那这1000万是怎么来的呢?可能是父母给的,也可能是运气好拆迁了等等,那你为什么不去复制呢?答案是不可复制,那你就没有资格消费这100万。

你会看到有些中老年人算算资产挺多,但是很节省,不消费。为什么?除了生活习惯的差异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1000万和1000万是不一样的,这1000万的来源是否可复制?它能产生多少现金流?这个人本身的赚钱能力如何?这些都决定了一个人有资格消费多少——不是他们节省,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真的没有资格花。

所以用你的花销占你的总资产比例的方式,去衡量你的花销“过不过分”?其实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应该是“你多久能赚回这笔钱”,这才是对的。因为如果你很久都不能赚回这笔钱,那你的总资产有多少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这么说,既然这么多的总资产都无法为你生产出足够的价值,你又如何把这些七七八八的算作资产呢?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不同人的心理偏好不同,我就喜欢手办,你就喜欢手表,他就喜欢豪车,难道现金流的覆盖占比要一样吗?我1分钟就能赚到购买一个大雕像的钱,难道也得1分钟就赚到一套房子的时候才能消费吗?

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大师在著作中,都会用“心理账户”去解释,但在我看来,都不够底层。真正的底层逻辑是,效用衰减速度。即不管你的偏好是什么,这个东西对你而言,它的效用衰减速度是怎样的?如果是一套房子,它的效用递减速度一般会比较慢,比如5年后才会降到刚搬进新家时的幸福感的一半,那你就可以用10年的现金流收入去消费它;但如果是一个我很喜欢的雕像,可能就10天,10天后它就吃灰了,我就不怎么会去看它了,那我最多只能用10天的收入去购买它,多了就超出资格了;而如果是一辆豪车,你大概在1年后会觉得它“也就那样”,那你最多只能用一年的现金流收入去购买它。

这就是资格,XX思维的人的最大问题是,他们摔碎了存钱罐,甚至贷款去达成一些所谓的人生阶段——这些钱对他们而言,可能需要另一个10年20年去积累到,而这个所谓的人生阶段带来的幸福感又衰减得太快,后期就会越来越痛苦。

对拥有正确认知的人而言,这个世上从来都没有“30万存款定律”,他们的目标始终指向用这些资金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现金流,然后只根据“效用衰减法则”去消费对应的金额。当他们的现金流越来越大的时候,自然就有资格去消费越来越贵的东西,这是自然达成的状态,而不是一些得咬咬牙,反复思量,甚至需要说服自己是该“及时行乐”还是“延迟满足”的事情。

(完)

..................................

Tips:如何不开户交易美股和黄金点击蓝字,查看详情介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