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干翻红:老优点 + 新场景 + 新痛点 = 怀旧新物种——健康零食(四)

500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用户研究工具

下午三点半,格子间里心照不宣的社交仪式,是撕开一包看起来“很健康”的零食,然后压低声音问一圈:“诶,有人要吗?”

那个被传来传去的宠儿,很可能,是一包红薯干

一个 “古早”零食,怎么摇身一变,成了都市丽人办公桌里的新宠?我们扒了近万人的消费数据,发现这背后,藏着一套能让所有“老古董”零食都起死回生的秘密

一场零食革命

我们直接上数据,看看这场“零食革命”到底有多夸张。

500

关键发现:

1.红薯干去哪了?它穿上西装去“上班”了。 

“办公室场景”这一栏,提及率从几乎没有猛增到23%,尤其是“加餐补能”和“下午茶”这两个新出现的场景,加起来就占了18%。红薯干的逆袭,是从搞定打工人开始的。

2.晚上回到家,红薯干也没闲着。

几年前大家还只是偶尔拿它当“追剧零食”(4%),现在这个数字直接翻了三倍多,飙到了14%。它不再只是垫肚子的东西,更像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忙完了,现在是我的快乐时间”。

3.再看看家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以前花时间“自己动手做”的乐趣(12%),现在几乎没人提了。反倒是“家庭早餐”这个选项,从无到有,涨到了7%。说明就算是在家,大家也想要又快又省事儿。

那么是什么念头,像一道闪电,让你突然就想吃它了?

500

关键发现:

1.现在驱动大家下单的,是身体最诚实的反应:

“嘴巴馋了”(15%)和“肚子饿了”(10%)。这些最原始的信号,加起来占了“生理需求”的大头,直接又管用。

2.一个有意思的反转。

以前大家可能会说“为了开心吃点东西”,这个理由(满足感/愉悦感)的提及率从19%的高点掉到了4%

并不是说红薯干不好吃了,而是我们吃它的顺序变了。不再是“为了快乐而吃”,而是“因为饿了、馋了,所以去吃,吃完就快乐了”。

3.虽然大家都在讲究效率,但有个小需求却在悄悄长大。

“治愈/慰藉/解压”这个选项,稳稳地从1%涨到了6%。说明,在某些时候,红薯干扮演的不是“能量棒”,而是一个能安抚情绪的“拥抱”

关键的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想让红薯干帮我们干什么?最后一张表,就是谜底。

500

关键发现:

1.我们买红薯干,为了让它干啥?

头号任务是“解馋”,占比从15%一路干到32%,翻了一倍还多。说白了,红薯干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借口:它看起来那么健康,多吃两口应该也没事吧?

2.红薯干正在悄悄“抢饭碗”。

“健康饮食/替代”这个任务,2025年占到了7%。这个数字不大,但背后是一个巨大的信号:大家正在主动用它换掉手里的饼干、糖果。它正从一个“备选项”,变成一个“更优解”

3.分享这件事,也换了地方。

以前大家主要是“家庭分享”,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取而代之的是和同事、朋友之间的“社交互动”,稳定在11%。这说明,红薯干已经成功走出了家门,变成了在办公室和朋友圈里流通的“社交神器”

500

500

为什么我们都掉进了这个“坑”?

数据不会撒谎。红薯干确实占领了我们的办公室和追剧时光。但为什么是它?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当代最稀缺的东西: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

这一代人,一边收藏着帕梅拉,一边在深夜放纵吃炸鸡;一边喊着要健康,一边又戒不掉奶茶。我们的内心深处,住着一个自律的苦行僧和一个渴望快乐的小孩,他俩天天在打架。

红薯干,就是这两个小人握手言和的“停战协议”。

它的出身(天然农产品)决定了它自带“健康”光环,这就让那个苦行僧点了点头,批准了这次进食。而它香甜软糯的口感,又满足了那个小孩对“快乐”的全部想象。

尤其是当你坐在办公室里,被KPI和deadline压得喘不过气时,撕开一包红薯干,就成了一种极具智慧的“微型反抗”

它不像薯片那么张扬,不像辣条那么重口,它低调、体面,还能快速补充碳水。你吃下的不仅是能量,更是一种“你看,在这么大的压力下,我依然在好好照顾自己”的心理暗示。

它成了一种“健康人设的社交货币”

500

500

几条能让“老古董”翻红的“潜规则”

红薯干的走红不是玄学,背后是一套可以复制的打法。我把它总结成一个大白话公式,叫“时光穿梭机公式”。

A(老零食的核心优点) + B(新场景的隐秘痛点) = C(一个“新物种”)

这个公式的精髓,是让你别再琢磨怎么把产品本身改得花里胡哨,而是琢磨“我的这个老东西,能帮现在的人解决什么新问题?”

给你变三个戏法,看看那些压箱底的“老古董”怎么坐上时光机。

a)戏法一:让山楂片,去治愈“午餐后遗症”

A(老优点):山楂片,谁都知道是干嘛的,开胃消食。

B(新痛点):打工人最痛苦的时刻之一:中午吃完油腻的外卖,下午一点半,人坐在工位上,魂儿还在饭碗里。又撑又困,大脑死机。

C(新物种):“午后醒神楂”。把山楂片做得更厚实,像一枚硬币,独立包装。降低甜度,加入微量的薄荷和绿茶粉。它不再是你童年记忆里酸掉牙的零食,而是一片“饭后救急片”,帮你消解油腻,唤醒精神

公式拆解:(山楂的“消食”功能)+(打工人的“饭气攻心”)= 一片功能性薄荷糖。

500

500

b)戏法二:让锅巴,去拯救“无聊的沙拉”

A(老优点):锅巴,核心是嘎嘣脆的口感和米香味。

B(新痛点):健身和轻食人群,每天对着一盆“草”样的沙拉,味同嚼蜡。市面上的沙拉酱热量高,面包丁又全是碳水。

C(新物种):“拌草撒撒脆”。把锅巴做成指甲盖大小的颗粒,非油炸,纯烘烤。开发海苔、香菇、番茄等多种咸味。一小包一小包卖,撕开直接撒在沙拉或者浓汤上。

公式拆解:(锅巴的“咸香酥脆”)+(健康餐的“寡淡无味”)= 一包可以吃的“调味料”。

c)戏法三:让芝麻糖,去陪你“撸铁流汗”

A(老优点):芝麻糖,传统的能量炸弹,高蛋白高热量。

B(新痛点):下班后冲进健身房,练前想补充点能量,能量棒又太贵“化学”。

C(新物种):“开练能量块”。改造传统芝麻糖的配方,用热量更低的麦芽糖醇代替蔗糖,加入大颗的坚果和一撮海盐,补充电解质。切成火柴盒大小,做成独立小方块。

公式拆解:(芝麻糖的“天然能量”)+(健身前的“快速补给”)= 一块东方式的“能量棒”。

各位品牌方,别总盯着你的同行,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一款APP,一场音乐节,或者任何一个能帮用户打发时间、缓解焦虑的东西。你的产品,只是用户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之一。想明白你的“工具”能在哪个新场景里变得“称手”,你就赢了。

500

500

结语

下次看到那些看起来很“土”的传统零食,可以想想:“除了吃,它还能帮我干点啥?”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充满乐趣的宝藏世界。

能穿越时间还被人喜爱的,都不是一般东西。

站务

全部专栏